湖心亭看雪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心亭看雪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9 14:16:0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 (人教版)
苏堤春晓
三潭映月
曲院风荷
雷锋夕照
花港观鱼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作品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明亡后,消极避世入山著书以终。主要作品:小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书中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这是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这篇描写西湖雪景的山水小品中。
听一听,课文朗读
拏 通桡


沆 砀

更有
读一读,正确读音 意义
ráo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gèng







撑船
细毛 毳衣:毛皮衣服
水气
寒气弥漫的样子
小草 形容船小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拏一小船
上下一白
“一”
(数词,译为“一叶”)
(副词,全)
(数词,译为“一个”)
(古时计时单位)
(还)
译一译,疏通文意
说一说,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本文写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及雪后西湖的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议一议,品味内容
1.作者记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你觉得 写这些对去看雪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更定
地点:西湖湖心亭
天气: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写景的句子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作者超然脱俗的雅情雅致。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
3.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 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所“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4.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有何关系。
这一篇小品文,融叙事,写景,记人,抒情于一炉,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交待游踪,写景是游记的重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记人,寥寥几笔,为景增添了魅力,抒情一波三折,贯穿全文。事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中有情,情景交融,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江 雪
柳宗元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
比较阅读
作品 作者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
看雪》 张岱 白描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江雪》 柳宗元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
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白描手法写人的句子:
朱自清《背影》中写望父买橘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小结: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西湖的奇景也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
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