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
1.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
D.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收热量
3.严寒的冬季,当桥面上结冰时,交通管理人员往桥面上撒盐,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水的凝固点
B.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冰的熔点
C.盐与冰雪混合可降低冰的熔点
D.盐与冰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当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它的状态应该是固态或液态
5.关于物质熔化与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B.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C.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凝固时要放热且温度一直下降
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由固态慢慢变软、变稠、变稀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可能是石蜡
7.“糖画”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造型。如图所示,先把糖加热成糖汁,在绘制造型时,用汤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各种造型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在竹签上即可。关于“糖画”制作过程中糖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直在吸热 B.一直在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先吸热,后放热
8.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冰块,这是因为( )
A.水凝固吸热 B.水凝固放热
C.冰块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放热
9.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持续加热该物质,认真规范的完成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48℃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该物质在42℃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10.如图所示的四种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大雪纷纷
C.霜挂枝头 D.晨雾弥漫
11.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12.如图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D.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13.小明在超市买一盒“雪月饼”时,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冰块。这是由于冰块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可以维持盒内低温环境,为“雪月饼”保鲜。
14.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年冬天都能在东北看见小孩舌头被黏在铁门上哇哇乱叫的奇景(如图所示),舌头被粘住的原因是舌头上的水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5.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针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铁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6.一标准大气压下,M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1所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在正在熔化的M物质中,该物质的熔点是 ,如图2所示,不考虑它们与空气的热传递,试管内水的质量 增加(选填“会”或“不会”)。
17.先进战机机身会采用一种为微胶囊自修复材料。其原理是在金属内部埋植固态合金,当机身出现裂纹,系统会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微胶囊内的合金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流出并填充裂纹,然后 (选填“吸热”或“放热”)形成固态合金从而实现损伤修复。
18.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
(2)为确保温度计A准确测量海波的温度,温度计A的玻璃泡要 ,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
(3)某时刻温度计B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
(4)根据温度计的示数绘制的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在第6min初,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填“继续”或“停止”)。
19.(1)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①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海波的熔点为 ℃;
③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选填“b”“c”或“d”);
(2)图戊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
①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为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②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己),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1.2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答案
1.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B
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
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
D.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收热量
【答案】A
3.严寒的冬季,当桥面上结冰时,交通管理人员往桥面上撒盐,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水的凝固点
B.盐与冰雪混合可提高冰的熔点
C.盐与冰雪混合可降低冰的熔点
D.盐与冰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C
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升高
B.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D.当晶体处于熔点温度时,它的状态应该是固态或液态
【答案】B
5.关于物质熔化与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B.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C.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凝固时要放热且温度一直下降
【答案】C
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由固态慢慢变软、变稠、变稀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可能是石蜡
【答案】A
7.“糖画”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造型。如图所示,先把糖加热成糖汁,在绘制造型时,用汤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各种造型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在竹签上即可。关于“糖画”制作过程中糖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直在吸热 B.一直在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先吸热,后放热
【答案】D
8.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上冰块,这是因为( )
A.水凝固吸热 B.水凝固放热
C.冰块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放热
【答案】C
9.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小明持续加热该物质,认真规范的完成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48℃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该物质在42℃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答案】B
10.如图所示的四种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大雪纷纷
C.霜挂枝头 D.晨雾弥漫
【答案】A
11.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答案】B
12.如图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D.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D
13.小明在超市买一盒“雪月饼”时,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冰块。这是由于冰块在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可以维持盒内低温环境,为“雪月饼”保鲜。
【答案】熔化;吸收。
14.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年冬天都能在东北看见小孩舌头被黏在铁门上哇哇乱叫的奇景(如图所示),舌头被粘住的原因是舌头上的水遇冷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需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凝固;放热。
15.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针铁柄勺从嘴受注”(如图)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此过程铁要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熔化;吸热。
16.一标准大气压下,M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1所示,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浸在正在熔化的M物质中,该物质的熔点是 ﹣4℃ ,如图2所示,不考虑它们与空气的热传递,试管内水的质量 不会 增加(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4℃;不会。
17.先进战机机身会采用一种为微胶囊自修复材料。其原理是在金属内部埋植固态合金,当机身出现裂纹,系统会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微胶囊内的合金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流出并填充裂纹,然后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形成固态合金从而实现损伤修复。
【答案】熔化;放热。
18.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如图甲所示。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秒表 。
(2)为确保温度计A准确测量海波的温度,温度计A的玻璃泡要 完全浸入海波中 ,不要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
(3)某时刻温度计B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热水的温度为 78 ℃。
(4)根据温度计的示数绘制的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则在第6min初,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固 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停止 (填“继续”或“停止”)。
【答案】(1)秒表;(2)完全浸入海波中;(3)78;(4)固;停止。
19.(1)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①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46 ℃;
②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海波的熔点为 48 ℃;
③用质量为m1的海波做实验,绘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中的a;若用质量为m2(m2>m1)的海波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丁中的 c (选填“b”“c”或“d”);
(2)图戊为某物质的凝固图象。
①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为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第20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②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己),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变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46;48;c;(2)晶体;固;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