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
教 学 预 案
备课时间: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 11.1 杠杆
教材分析 “杠杆”一节内容既是八年级力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本章简单机械的第一个具体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将力学部分运动的情形从平动拓展至“转”动。本节课结合学生特点与实际操作需要,设计为3个课时,第一节学习基础概念,会画杠杆的五要素;第二课时实验探索杠杆平衡原理及实际运用;第三节课联系生活,了解杠杆的分类及其特点。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教学重点 杠杆概念的理解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的抽象,绘画出力臂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总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机械工具,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种机械,大到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小到生活中的筷子,都有它的存在。引出课题——杠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杠杆 活动11.1 拔图钉 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他拔出来吗?借助工具你可以用那些方法将图钉拔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好? (学生尝试生活举例) 思考:这些工具自身在工作时都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①有力的作用 ②绕一固定点转动 ③硬棒 杠杆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虚线。 注意:1.动力及阻力的受力物体均为杠杆,故力的作用点应画在杠杆上; 2.动力臂及阻力臂为作用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是点到线的距离,是一条垂线段。 3、力臂的画法(结合PPT讲解步骤) 找出支点的位置 确定动力、阻力作用线 从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 标垂足,定力臂 三、达标训练(借助PPT练习) (1)画力臂; (2)做出相关杠杆模型的五要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杠杆? 2、构成杠杆的“五要素”分别是什么? 3、如何做杠杆的力臂? 二、探究新知 4、杠杆原理 活动11.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问题: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 思考:该杠杆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回答,可让学生找一硬棒进行尝试) 猜想:力大则对应力臂要小,力小则对应力臂要大。 [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2)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 (3)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 (4)在杠杆的一侧挂上钩码作为阻力,通过在其他位置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的办法使杠杆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表格中. (学生尝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 = F2 L2 [实验反思] 1. 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实验探究? 三、达标训练(见PPT) 教材例题变形。 (第三课时) 一、新课引入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 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大家试着思考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杠杆?你认为生活中的杠杆在使用时效果相同吗? 二、学习新知 5、杠杆的分类 学生结合情境自己动手感受不同杠杆的特点。 (1)省力杠杆 特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 特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不费力也不省距离。 总结归纳: 三、随堂练习 见PPT内容。
板书设计 11.1 杠杆 1、杠杆的概念: ①有力的作用 ②绕一固定点转动 ③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 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3、力臂的画法: (1)找“支点” (2)画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做垂线段 (4)标垂足,定力臂 4、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 = F2×L2 5、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动力小于阻力,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大于阻力,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等于阻力,不费力也不省距离
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