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B卷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B卷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15:47:51

文档简介

【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狞笑(níng nìng)   搀扶(cān chān)   
蹿上(cuān cuàn)   祭奠(jí jì)   嗤笑(cī chī)   
蜷缩(quán juǎn)   魁梧(guǐ kuí)    忐忑(tǎn tè)   
(2)当(dāng dàng)   遇到陌生人时,我们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dāng dàng)   受骗。
(3)商家为了减少更大的损失,宁可做折(zhé shé)   本生意,也要对商品进行打折(zhé shé)   促销。
【答案】(1)níng;chān;cuān;jì;chī;quán;kuí;tè
(2)dāng;dàng
(3)shé;zhé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1)níng、chān、cuān、jì、chī、quán、kuí、tè(2)dāng、dàng(3)shé、zhé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双休单元作业四)按要求填空。
废fèi ①不再使用;不再继续:~除半途而~。②荒芜;衰败:~园~墟。③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话~报纸。④肢体伤残;使伤残:残~~疾(残疾)。⑤废黜。
(1)“废”字是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废”的解释是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多么悲惨啊,但是他没让自己颓废”中“废”的解释是   。(填序号)
【答案】(1)半包围;广;5
(2)①;②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半包围、广、5(2)①、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3.(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练习试卷)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   
【答案】(1)A
(2)B
(3)C
(4)D
【知识点】标点符号
【解析】【分析】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C.表示语意的跳跃。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故答案为:(1)A
(2)B
(3)C
(4)D
【点评】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
D.环境描写 E.语言描写 F.神态描写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2)"孩子,做人应该讲信用,不能失信于人。"爸爸对我说。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5)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6)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答案】(1)F
(2)E
(3)D
(4)C
(5)A
(6)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描写方法概括为: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 D.环境描写 E.语言描写 F.神态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F(2)E(3)D(4)C(5)A(6)B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统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d))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处书写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1)鱼夫 惊慌 拥戴 跌跌撞撞   
(2)废话 吞没 搀扶 自做自受   
(3)风爆 阴冷 宁静 心惊肉跳   
(4)轰鸣 常员 清新 自言自语   
【答案】(1)鱼——渔
(2)做——作
(3)爆——暴
(4)常——党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故答案为:(1)鱼——渔
(2)做——作
(3)爆——暴
(4)常——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6.(统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d))按要求填空。
(1)请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撞撞
心   肉   
不   思      不安
   手   脚
   澎湃
(2)选词填空。
①狂风的怒吼让   的妻子感到   。
②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   ,   地嗤笑起来。
(3)根据提供的句子意思,填写恰当的词语。
   :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形同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答案】(1)跌跌;惊;跳;假;索;忐忑;指;画;汹涌
(2)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3)跌跌撞撞;不假思索;神志不清
【知识点】词形;词义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故答案为:(1)跌跌、惊、跳、假、索、忐忑、指、画、汹涌
(2)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3)跌跌撞撞、不假思索、神志不清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7.(双休单元作业四)句子游乐场。
(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2)老汉很凶。(改为比喻句)
(3)结合阅读《爱的教育》的感受,补充小诗,表达对“爱”的理解。
爱是什么/爱是宽容,是卡罗拉原谅同学们时真诚的话语/爱是   ,是   /爱的细节,需要我们细心体会,用心珍藏
(4)李先生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我们可以用诗句“   ,   ”来形容他的情形。
【答案】(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2)老汉凶得像一只发了怒的豹子。
(3)感恩柯莱谛;孝顺父母时真实的行动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政鬓毛衰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结合阅读《爱的教育》的感受,仿写一个相似的句式,表达对“爱”的理解,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4)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2)老汉凶得像一只发了怒的豹子。(3)感恩柯莱谛、孝顺父母时真实的行动(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政鬓毛衰
【点评】(1)掌握引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4)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二、阅读与鉴赏
8.(统编版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B) )课内阅读《桥》,回答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dāng dàng)。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 ]疯了似的折(zhē zhé)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2)在文中[ ]处填关联词语。
(3)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怒吼    肆意   
B.找反义词:静悄悄    稳稳当当   
(5)山洪是怎么咆哮的?请在文中找出。这句运用   和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6)第一自然段改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好不好?并说说理由。
(7)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1)dāng;zhē
(2)但|又
(3), 。 。 。
(4)咆哮;肆虐;乱哄哄;跌跌撞撞
(5)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不好,原文使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给出的音节判断即可。势不可当dāng、 dàng上当;折zhē回来、zhé折断。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但”;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故选“又”
(3)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的标点符号突出了雨势之大,形势紧迫。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怒吼:猛兽发威吼叫。比喻大风、急流发出巨大声响。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静悄悄: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稳稳当当:比喻有步骤有把握地(做事)。
(5)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山洪咆哮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把山洪当做人来描写是拟人,有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是比喻。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文章原句是比喻句,可以让我们形象的体会到雨势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老汉像一座山一样镇定、沉稳。
故答案为:(1)dāng;zhē
(2)但、又
(3), 。 。 。
(4)咆哮、肆虐、乱哄哄、跌跌撞撞
(5)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比喻 2、拟人3、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不好,原文使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这里说老汉像一座山是和人们的惊慌失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从表达效果方面来分析。
(7)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现代文阅读。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拖拉机强制摘。”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还未成熟,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老汉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村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蓬勃。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9.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   →   →县长称赞→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用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意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透着权力的强硬,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矛盾斗争的双方是乡长的权力和玉米主人的愿望,斗争的场所在三儿心中,三儿的行为是作者的理想。
D.三儿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对他的个性刻画。
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乡长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11.“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三儿在望着那片玉米时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12.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读了小说,试分析“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从与领导的关系看:   
从与百姓的关系看:   
从与三儿的关系看:   
【答案】9.接到任务;上门面谈;乡长催促;三儿辞职
10.A;D
11.示例:我不能把人家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刨了,不然多可惜呀!但不刨肯定会丢掉工作,我该怎么办呢?嗯,哪怕不要工作,也绝对不能糟蹋了粮食,我明天就辞职。
12.①说明 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烘托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
13.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利用下属的私心,施展自己的威风。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语段阅读,要想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才回顾整体的感知,答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我们首先理清本文写了哪些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提示,对本文的情节进行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三儿接受乡长布置的任务,要砍掉那片长势很好的玉米。当他来到那片玉米的主人家,听到老汉的叙述,三儿心里酸酸的。三儿回来后向乡长汇报工作说下午砍掉玉米。乡长带着县长去检查田地时那片玉米还在,乡长因此受到了县长的称赞,乡长想着回去表扬三儿,却发现了他的辞职书。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简要地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接到任务;上门面谈;乡长催促;三儿辞职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项,小说重点不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D项,通过细读全文可知,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从中可以感受到三儿是一个关心人民群众的好官,个性非常鲜明,故D项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AD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测能力。答题时,我们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体会三儿矛盾的心理。他不想失去自己的工作,但是也不想砍掉那片还没有成熟的玉米,损害老乡的利益。结合这些我们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我不能把人家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刨了,不然多可惜呀!但不刨肯定会丢掉工作,我该怎么办呢?嗯,哪怕不要工作,也绝对不能糟蹋了粮食,我明天就辞职。
12.本题考查对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分析文中的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的作用,可从其本身的作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来分析。“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表现了玉米的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从情节发展上,可分析出三儿、老汉、乡长、县长对玉米不同的思想情感;再结合文中三儿对待这片玉米的态度,可分析出玉米还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心灵。
故答案为:①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烘托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
1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品质的把握。从与领导的关系看: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
故答案为: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利用下属的私心,施展自己的威风。
三、习作与表达
14.(【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请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自拟题目,创编故事。
要求:⑴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⑵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⑶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⑷不少于450字。
环境:开满鲜花的公园
人物:热心的王丽 冷漠的张芳 哭泣的王奶奶
【答案】扶起摔倒的王奶奶 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王丽和张芳正在欣赏公园五颜六色的花儿。
“哎呦!”一声惊叫打破了宁静,大家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痛苦的半卧在地上,一张脸皱成了老树皮,膝盖磕破了,她手扶着腰呻吟着:“哎呦,我的腰唉……"竟然是王奶奶,看来是路滑,摔了一跤,闪到腰了。周围的人们听到动静都走了过来,围成一圈,却都面面相觑,无人关心地上的老奶奶,毕竟最近“碰瓷”的太多了,谁也不想“惹祸上身”。公园里霎时间安静了下来。
老奶奶的呻吟声也越来越大,膝盖的伤口渗出了血,疼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躺在冰冷的路上一定使她不舒服。王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想去扶她起来,张芳却拉紧了他的手:"不,王丽,万一她讹我们怎么办 还是不要多管闲事了。"人们也窃窃私语起来:"别扶了,等会儿被骗了。""是啊!扶起来又说是你推的,""唉,都不敢扶了,"……话语清晰的传入王丽耳中,王丽的心如盘了一团乱麻:扶 不扶 到底该不该扶啊 万一扶起来找我要医药费怎么办 我可没钱!可不扶,我的良心也会受到请责的!怎么办……旁边的张芳悄悄拉住王丽的手,准备离开。但是王丽猛地推开了人群,一个弯腰,一个伸手,她轻轻扶起地上的王奶奶,亲切的问着:“王奶奶,您怎么样 我送您回家吧…
王丽搀扶着老人慢慢向远处走去,人们默默注视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周围又安静了下来
张芳站在那里羞愧不已,扶起那位老人并不难,只需要一个弯腰,一个伸手,就成了世间最美的动作!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为自命题的想象作文,题目自拟。想象一下,“热心的王丽、冷漠的张芳、哭泣的王奶奶”三个人在开满鲜花的公园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骤然间狂风大作的黄昏发生了什么事 写作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可以新奇有趣,但是要合理。【立意角度】开头写狂风大雨来临时的情景,点明王奶奶哭泣的原因。接着热心的王丽是怎么做?冷漠的张芳是怎么做?最后点题,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作文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王丽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与冷漠的张芳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故事情节生动,饱含真情。
1 / 1【单元卷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B卷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狞笑(níng nìng)   搀扶(cān chān)   
蹿上(cuān cuàn)   祭奠(jí jì)   嗤笑(cī chī)   
蜷缩(quán juǎn)   魁梧(guǐ kuí)    忐忑(tǎn tè)   
(2)当(dāng dàng)   遇到陌生人时,我们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dāng dàng)   受骗。
(3)商家为了减少更大的损失,宁可做折(zhé shé)   本生意,也要对商品进行打折(zhé shé)   促销。
2.(双休单元作业四)按要求填空。
废fèi ①不再使用;不再继续:~除半途而~。②荒芜;衰败:~园~墟。③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话~报纸。④肢体伤残;使伤残:残~~疾(残疾)。⑤废黜。
(1)“废”字是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废”的解释是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多么悲惨啊,但是他没让自己颓废”中“废”的解释是   。(填序号)
3.(统编版六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练习试卷)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   
4.(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序号)
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
D.环境描写 E.语言描写 F.神态描写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2)"孩子,做人应该讲信用,不能失信于人。"爸爸对我说。   
(3)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5)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6)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5.(统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d))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处书写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1)鱼夫 惊慌 拥戴 跌跌撞撞   
(2)废话 吞没 搀扶 自做自受   
(3)风爆 阴冷 宁静 心惊肉跳   
(4)轰鸣 常员 清新 自言自语   
6.(统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d))按要求填空。
(1)请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撞撞
心   肉   
不   思      不安
   手   脚
   澎湃
(2)选词填空。
①狂风的怒吼让   的妻子感到   。
②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   ,   地嗤笑起来。
(3)根据提供的句子意思,填写恰当的词语。
   :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形同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7.(双休单元作业四)句子游乐场。
(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2)老汉很凶。(改为比喻句)
(3)结合阅读《爱的教育》的感受,补充小诗,表达对“爱”的理解。
爱是什么/爱是宽容,是卡罗拉原谅同学们时真诚的话语/爱是   ,是   /爱的细节,需要我们细心体会,用心珍藏
(4)李先生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后,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我们可以用诗句“   ,   ”来形容他的情形。
二、阅读与鉴赏
8.(统编版六年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B) )课内阅读《桥》,回答问题。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dāng dàng)。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 ]疯了似的折(zhē zhé)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在(  )里选择正确的注音。
(2)在文中[ ]处填关联词语。
(3)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怒吼    肆意   
B.找反义词:静悄悄    稳稳当当   
(5)山洪是怎么咆哮的?请在文中找出。这句运用   和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6)第一自然段改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好不好?并说说理由。
(7)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现代文阅读。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拖拉机强制摘。”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还未成熟,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老汉。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老汉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村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蓬勃。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的那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9.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   →   →县长称赞→   
1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用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意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透着权力的强硬,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矛盾斗争的双方是乡长的权力和玉米主人的愿望,斗争的场所在三儿心中,三儿的行为是作者的理想。
D.三儿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对他的个性刻画。
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乡长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11.“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三儿在望着那片玉米时会想些什么?请试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12.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读了小说,试分析“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从与领导的关系看:   
从与百姓的关系看:   
从与三儿的关系看:   
三、习作与表达
14.(【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请根据下面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自拟题目,创编故事。
要求:⑴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⑵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⑶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⑷不少于450字。
环境:开满鲜花的公园
人物:热心的王丽 冷漠的张芳 哭泣的王奶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níng;chān;cuān;jì;chī;quán;kuí;tè
(2)dāng;dàng
(3)shé;zhé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1)níng、chān、cuān、jì、chī、quán、kuí、tè(2)dāng、dàng(3)shé、zhé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答案】(1)半包围;广;5
(2)①;②
【知识点】字形;字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半包围、广、5(2)①、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3.【答案】(1)A
(2)B
(3)C
(4)D
【知识点】标点符号
【解析】【分析】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A.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C.表示语意的跳跃。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故答案为:(1)A
(2)B
(3)C
(4)D
【点评】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答案】(1)F
(2)E
(3)D
(4)C
(5)A
(6)B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描写方法概括为:A.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 D.环境描写 E.语言描写 F.神态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F(2)E(3)D(4)C(5)A(6)B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答案】(1)鱼——渔
(2)做——作
(3)爆——暴
(4)常——党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故答案为:(1)鱼——渔
(2)做——作
(3)爆——暴
(4)常——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6.【答案】(1)跌跌;惊;跳;假;索;忐忑;指;画;汹涌
(2)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3)跌跌撞撞;不假思索;神志不清
【知识点】词形;词义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故答案为:(1)跌跌、惊、跳、假、索、忐忑、指、画、汹涌
(2)忐忑不安、心惊肉跳、指手画脚、不假思索
(3)跌跌撞撞、不假思索、神志不清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7.【答案】(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2)老汉凶得像一只发了怒的豹子。
(3)感恩柯莱谛;孝顺父母时真实的行动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政鬓毛衰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语言表达;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1)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结合阅读《爱的教育》的感受,仿写一个相似的句式,表达对“爱”的理解,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4)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他那儿报名。 (2)老汉凶得像一只发了怒的豹子。(3)感恩柯莱谛、孝顺父母时真实的行动(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政鬓毛衰
【点评】(1)掌握引述句改转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4)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8.【答案】(1)dāng;zhē
(2)但|又
(3), 。 。 。
(4)咆哮;肆虐;乱哄哄;跌跌撞撞
(5)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不好,原文使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给出的音节判断即可。势不可当dāng、 dàng上当;折zhē回来、zhé折断。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选“但”;②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故选“又”
(3)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里的标点符号突出了雨势之大,形势紧迫。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怒吼:猛兽发威吼叫。比喻大风、急流发出巨大声响。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静悄悄: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稳稳当当:比喻有步骤有把握地(做事)。
(5)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山洪咆哮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把山洪当做人来描写是拟人,有把山洪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是比喻。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文章原句是比喻句,可以让我们形象的体会到雨势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老汉像一座山一样镇定、沉稳。
故答案为:(1)dāng;zhē
(2)但、又
(3), 。 。 。
(4)咆哮、肆虐、乱哄哄、跌跌撞撞
(5)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比喻 2、拟人3、形象生动地写出山洪声音大、速度快、声势迅猛的特点。
(6)不好,原文使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7)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这里说老汉像一座山是和人们的惊慌失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从表达效果方面来分析。
(7)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答案】9.接到任务;上门面谈;乡长催促;三儿辞职
10.A;D
11.示例:我不能把人家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刨了,不然多可惜呀!但不刨肯定会丢掉工作,我该怎么办呢?嗯,哪怕不要工作,也绝对不能糟蹋了粮食,我明天就辞职。
12.①说明 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烘托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
13.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利用下属的私心,施展自己的威风。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语段阅读,要想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才回顾整体的感知,答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我们首先理清本文写了哪些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提示,对本文的情节进行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三儿接受乡长布置的任务,要砍掉那片长势很好的玉米。当他来到那片玉米的主人家,听到老汉的叙述,三儿心里酸酸的。三儿回来后向乡长汇报工作说下午砍掉玉米。乡长带着县长去检查田地时那片玉米还在,乡长因此受到了县长的称赞,乡长想着回去表扬三儿,却发现了他的辞职书。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简要地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接到任务;上门面谈;乡长催促;三儿辞职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A项,小说重点不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D项,通过细读全文可知,三儿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职位,但作为农民,他更珍惜农民的利益。所以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农民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职位,从中可以感受到三儿是一个关心人民群众的好官,个性非常鲜明,故D项描述错误。
故答案为:AD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测能力。答题时,我们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体会三儿矛盾的心理。他不想失去自己的工作,但是也不想砍掉那片还没有成熟的玉米,损害老乡的利益。结合这些我们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我不能把人家还未成熟的玉米就这样刨了,不然多可惜呀!但不刨肯定会丢掉工作,我该怎么办呢?嗯,哪怕不要工作,也绝对不能糟蹋了粮食,我明天就辞职。
12.本题考查对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分析文中的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的作用,可从其本身的作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来分析。“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表现了玉米的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从情节发展上,可分析出三儿、老汉、乡长、县长对玉米不同的思想情感;再结合文中三儿对待这片玉米的态度,可分析出玉米还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心灵。
故答案为:①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烘托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
1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品质的把握。从与领导的关系看: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从与百姓的关系看: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从与三儿的关系看:利用下属私心,施展自己威风,又被三儿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
故答案为: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利用下属的私心,施展自己的威风。
14.【答案】扶起摔倒的王奶奶 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王丽和张芳正在欣赏公园五颜六色的花儿。
“哎呦!”一声惊叫打破了宁静,大家循声望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痛苦的半卧在地上,一张脸皱成了老树皮,膝盖磕破了,她手扶着腰呻吟着:“哎呦,我的腰唉……"竟然是王奶奶,看来是路滑,摔了一跤,闪到腰了。周围的人们听到动静都走了过来,围成一圈,却都面面相觑,无人关心地上的老奶奶,毕竟最近“碰瓷”的太多了,谁也不想“惹祸上身”。公园里霎时间安静了下来。
老奶奶的呻吟声也越来越大,膝盖的伤口渗出了血,疼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躺在冰冷的路上一定使她不舒服。王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想去扶她起来,张芳却拉紧了他的手:"不,王丽,万一她讹我们怎么办 还是不要多管闲事了。"人们也窃窃私语起来:"别扶了,等会儿被骗了。""是啊!扶起来又说是你推的,""唉,都不敢扶了,"……话语清晰的传入王丽耳中,王丽的心如盘了一团乱麻:扶 不扶 到底该不该扶啊 万一扶起来找我要医药费怎么办 我可没钱!可不扶,我的良心也会受到请责的!怎么办……旁边的张芳悄悄拉住王丽的手,准备离开。但是王丽猛地推开了人群,一个弯腰,一个伸手,她轻轻扶起地上的王奶奶,亲切的问着:“王奶奶,您怎么样 我送您回家吧…
王丽搀扶着老人慢慢向远处走去,人们默默注视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周围又安静了下来
张芳站在那里羞愧不已,扶起那位老人并不难,只需要一个弯腰,一个伸手,就成了世间最美的动作!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本题为自命题的想象作文,题目自拟。想象一下,“热心的王丽、冷漠的张芳、哭泣的王奶奶”三个人在开满鲜花的公园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骤然间狂风大作的黄昏发生了什么事 写作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可以新奇有趣,但是要合理。【立意角度】开头写狂风大雨来临时的情景,点明王奶奶哭泣的原因。接着热心的王丽是怎么做?冷漠的张芳是怎么做?最后点题,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作文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王丽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与冷漠的张芳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故事情节生动,饱含真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