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3呼唤生命教育课件+练习(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3呼唤生命教育课件+练习(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8 22:19:38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 4(粤教版)
3 呼唤生命教育
尊重生命
永远忘不了那朵开放在枪口上的蓝色的小野花,用它纤细的美丽抵抗着身后的暴力;永远忘不了那双黑色的大眼睛,忽闪在黑洞洞的枪口下面,默默企望和平。越战期间,一位越南小姑娘把一朵野花插到美国大兵的枪口,告诉他:鲜花比子弹好。7小时后,小女孩被击毙。
上个世纪的世界硝烟滚滚,到处都是破碎的家园,到处都是被战火灼伤了的残花败叶,人类前所未有地构建文明,又用最快捷、最先进的方式将其毁坏。战争,成了人类嘲弄上帝的最为经典的形式。
文明之花的凋零也许从不使一些人担忧,他们甚至可以透过凋败的焦黄看到其中金子的成分。美国,这个依傍战争发达起来的幸运儿已经无法满足于偶获的利益,它迫不及待地要把整个世界变为其炮制血腥利润的“梦工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近在咫尺的美伊战争,苦难的阴影笼罩了世界各地,独有它,坐享着滚滚而来的利益。
战场上消失的生命曾给美国社会带来过不小的伤痛,每一次的反战运动,都成为淤积的战争伤痕的总爆发。最近在报上看到一位走在反战游行队伍最前面的老妇人,她的四个儿子都在抽签参战的应征者之列,她说她感到害怕,如果她也像《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那位母亲,在白发苍苍之年收到第四个儿子的死讯,她将怎样生存下去?战争就是这样简单地摧毁了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而这还是在一个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和绝对优势的国家里,如果是弱小得毫无抵抗之力的被侵略国的人们,他们的未来又是怎样呢?
当人们首先丧失了生存的权利,请不要与他们妄谈尊重。人们首先应当拥抱生命,然后再去索取民主、自由、人权、平等这些昂贵的礼物。可笑的是,高高在上的权贵们往往以这些东西的取得为借口轻易地抹去珍贵的生命,更有聪明者把这些称为:为和平而战。
尊重生命,请让我在这里响亮地说出这四个字,不要炮火浇灌下的繁荣,不要用鲜血淋漓换来狭窄而昂贵的权利。就像那朵在枪口下永远枯萎了的蓝色的野花,我们需要它永远地开在世界的心中。
(本文来自《作文网》)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虐待(nüè)       遗憾(hàn)
泛滥(làn) 无所适从(shì)
B. 践踏(tà) 枯竭(jié)
销蚀(shí) 追求成功(zhuī)
C. 脆弱(cuì) 挫折(cuò)
欺侮(wū) 幸免于难(nàn)
D. 珍惜(xī) 皈依(ɡuī)
威胁(xié) 真诚回报(chénɡ)
解析:C项,“侮”应读wǔ。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B.这一切都直接或见解地消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C.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归依。
D.这些都会使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是从的感觉。
解析:B项,消—销;C项,归—皈;D项,是—适。
答案:A
3.填入下列各句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________生命的现象。
(2)生命意识________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3)资源的日益________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4)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________的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A.虐待   突出   枯竭   畏惧
B.危害   凸显   枯萎   畏惧
C.虐待   凸显   枯竭   敬畏
D.危害   突出   枯萎   敬畏
解析:(1)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危害:使受破坏,损害。(2)突出:①鼓出来。②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凸显:清楚地显露。(3)枯竭:①干涸;断绝。②(体力、资财等)用尽。枯萎:干枯萎缩。(4)畏惧:害怕。敬畏:又敬重又畏惧。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
B.另一方面,人们从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
C.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所以,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
D.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因而更加珍惜生命。
解析:解析:B项,“从”用作介词,有“起于”的意思,“从……”表示“拿……做起点”,“在”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根据句意,此处“从”改为“在”。 C项,“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常与“因为”连用,此处“所以”改为“因此”。D项,“因而”改为“从而”。“因而” “从而”都能用在两小句之间,“因而”所在的语句是因果语意,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从而”也可以表示结果,但还可以表示有进一步的行动,带一定的目的性;根据句意,此处 “因而”改为“从而”。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正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
B.青少年漠视与践踏生命,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与我国生命教育程度不够有关。
C.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亲朋等的爱心与同情。
D.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
解析:A项,前后矛盾,“正”表示进行时,“折射出了”中“了”表示完成时,删去“正”。B项,句式杂糅,“其原因是与我国生命教育程度不够有关”可分解为两个句子:其原因是我国生命教育程度不够,与我国生命教育程度不够有关。可删去“其原因是”。C项,“家人”“亲朋”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可删去“家人”。
答案:D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折射  挫折  折腾  折本
B.强大 强烈 勉强 倔强
C.当差 当道 妥当 当铺
D.参差 出差 差错 差劲
解析:A项,zhé,zhé,zhē,shé;B项,qiáng,qiáng,qiǎng,jiàng;C项,dāng,dāng,dāng,dàng;D项,cī,chāi,chā,chà。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解析:A项,伥—怅;B项,捍—悍;D项,藉—籍。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B.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了。
C.目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D.藏玉之人如过江之鲫,购玉之人也更仆难数,但赏玉之人却寥寥无几,许国文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其赏玉功力在圈内也是大名鼎鼎。
解析:A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B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了;C项,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D项,过江之鲫:比喻赶时髦的人很多。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就是要解决“四风”问题。
B.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
C.前些日子,成龙在微博中表示将他收藏的20年前的4间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一所大学,消息一出,争议四起。
D.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攀升至4.2亿,在全部网民中占74.5%。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民俗”不是“节日”;C项,语序不当,“20年前”应移至“他”与“收藏的”之间; 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据”。
答案:A
5.下面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②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③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④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⑤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⑥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③⑤②④①⑥     B.③①⑤④②⑥
C.①③⑤②⑥④ D.①⑤③④②⑥
解析:根据衔接词语“然而”“原来”“尔后”“这”等即可判断。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 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没有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历史的产生、发展及所有的人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在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殊不知,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最基本的现实,是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
……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针对青少年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象,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有关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的一种方式。这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鉴于此,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6.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然后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论点:我们呼唤生命教育;主要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7.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第一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一句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一句中“关注”“热爱”“珍惜” 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一句,用“呼唤” 而不用“要”“必须” 一类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从这个意义上讲” 把句意限定在前文所讲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作者的这句话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2)“关注”“热爱”“珍惜” 三个词语顺序不能颠倒,词义程度逐步加深。
(3)激切的心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8.概括选文运用对比论证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段中生命价值的要求和我国现实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对比;第三、四段中关于国内外生命教育现状的对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9.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B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答案: A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解析: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梁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答案: C
11.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2.“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 反对滥用暴力。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三、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长戚戚。
请概括出幸福指数的三个要素。(每点不超过6字)
要素一:______________  要素二:______________
要素三:______________
答案:经济富裕(物质) 社会公平(公正) 良好心态(精神)
1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你写一段新闻点评,不超过100字。
10月1日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广场和附近区域的地面上满是垃圾,影响力天安门地区的景观环境。(新华社)
新闻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后出现的垃圾遍地的不文明行为,暴露了时下我国公民的文明行为、公德修养还有很大的缺失和差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已经非常必要和重要。
相信自己 永不言弃
庄涵淅
可能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在你失利的时候没有人为你加油,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你朝梦想前行。
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在质疑,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成功者?如何度过生活的低谷?许多人祈求有上帝或者贵人相助。事实上,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
有一部外国电影叫《永不放弃》,里面有个情节很让人难忘。一位名叫泰勒的橄榄球教练,让一位名叫布洛克的队员蒙上眼睛背着72公斤的队友做50码的“死亡爬行”。在布洛克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平时他只能完成10码。过程如预期一样,布洛克几次想要放弃,他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但是泰勒在5分钟内给予布洛克高达102次的鼓励。最终布洛克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其实,很多时候,困难远没有你想象的可怕,胜利也没有你想象的持久。输赢的定局,绝大部分取决于你相信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成功是早晚的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失败者,那么你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生活。
张德芬在《遇到未知的自己》中曾经写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你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外部的世界就呈现积极。如果你内心悲观,看到的世界也是灰色的。
相信自己,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首先尊重自己的内心。
我的一个朋友,和所有高考失利的孩子一样,在高考落榜后,无所适从。对前途甚至是人生都感到怀疑和迷茫。是复读?还是找工作?于是她和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谈话,内心的声音告诉她,求学才是她内心的渴望。于是,她报了高教自考。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她不得不选择半工半读。在考取专科的3年,在一家不足10人的广告公司,挣着最低的薪水。白天上班,周末上课,晚上看书,把别人娱乐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3年大专学习完成后,她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从助理做起,主动承担大量工作,一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善待每个同事。正是她的勤奋和坚持,7年的时间,不仅从助理升到了管理层,也完成了本科学历。
是不是以为这个故事结束了?不,她选择去攻读国内一流的工商管理硕士,并在4500名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面试的时候,考官问她:“你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却得到不错的职位,除了努力工作,还有其他的因素吗?我们质疑你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初衷。”她回答:“我所取得的成绩源于自信和自我管理!另外是我对成功的渴求。我相信这是成功人士具备的素质。我相信没有一个考官会拒绝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最底层走向管理层的候选人。”
橄榄枝永远会抛向有准备的人!
要知道,如果想比别人优秀,当你挣3000元的时候,不要抱怨钱少活儿多任务重,而应该去承担8000元薪水的工作。没有短期内委以重任是正常的,成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内心足够渴望成功,就会忽略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困难。再大的困难都仅仅是一个插曲,不会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你可能没有泰勒这样的教练,在失利的时候为你加油呐喊;可能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你朝梦想前行。
时间是最公平的秤,它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时间,却因为每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而结果各异。
相信自己,永不言弃,人生终将精彩!
(本文来自《人民网》)
课件23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3 呼唤生命教育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张云飞,2003年在《社会》第3期发表《呼唤生命教育》一文,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呼唤生命教育”是一个动宾短语,鲜明醒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作者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虐待生命的现象,及时地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栏目链接3.相关知识课 文导 读(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正确、鲜明、新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nüèɡuīcuòmóukūjiéshíjīnjìnjiāojiào 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预 习检 测憾撼凸凹销消 栏目链接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很像一颗心的样子。到了小篆,变得看不出心的样子。“心”的本义是心脏。引申为心思。心在人身体的中部,又引申为中央、中心。
“心”是个部首字。在楷书中,当“心”出现在一个字的左边时多写作“忄”,出现在一个字的下部时多写作“心”。在汉字中,凡由“心”组成的字大都与内心活动有关,如“忆”“忧”“思”“愁”等字。也有从“心”得声的形声字,与“心”义无关,如“芯”“沁”等。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3.解释词义预 习检 测(1)虐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殊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销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针见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竟不知道(引述别人的意见而加以纠正),竟没想到(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消损腐蚀。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简短直截了当,能切中要害。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预 习检 测(1)鉴于·基于
辨析:“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后接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基于”只相当于“根据”之意。
________以上几点,博亚和讯认为,近期国内大部分地区仔猪价格会出现稳中略升的态势,________目前的生猪行情,仔猪价格大幅上升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市场交易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基于鉴于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2)无所适从·莫衷一是
辨析:“无所适从”主要指不知道跟从谁好,形容不知怎么办才好。“莫衷一是”主要指不能判断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用于议论者。
①对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________。
②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________。无所适从莫衷一是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请简析“荒漠”一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荒漠”一词本指荒凉而又无边无际,这里形容某些青少年的精神贫乏,用比喻手法,使人联想到没有生命气息的荒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青少年“漠视”“践踏”生命的行为的普遍性,凸显“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2)“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凸显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既指出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又指出了生命教育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如何理解“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这一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社会现实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应该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正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才不知道生命的宝贵,才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加强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意识到“生命至高无上”。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写法赏析(1)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本文采用了议论文的典型论证结构模式,即“引论—本论—结论”,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文章第一段由现象引出“生命教育”这一论题,然后在分析问题部分详尽地分析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一段解决问题,论述了怎样进行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层层推进,显示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2)例证、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列出的现实中虐待生命的现象,正是运用了例证方法。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让人充分感受到了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引证法,如第二段引用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话,论证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总之,例证与引证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