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二单元 议论文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吴功正,当代学者,博士生导师。著作有《小说美学》《唐代美学史》。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本文是发表于《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3辑)上的一篇鉴赏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评论。作者以“宝玉挨打”这一重要事件为例,集中论述了《红楼梦》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情节设计特点。 栏目链接3、相关知识课 文导 读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
(1)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4)比较法。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dìbiāotuānxuánchī tàdùzhèndājùluōchánɡzhǎnɡfēnfènzhōnɡzhònɡ 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预 习检 测澜阑斓谰褴辑缉揖迭叠 栏目链接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山”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就像有三个山峰的大山之形。小篆的形体,仍有三个峰,但已不像大山之形了。“山”的本义是山岳。
“山”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山”组成的字大都与山有关,如“屿”“屹”“岗”“岚”“岑”等。也有少数汉字以“山”旁表音,如“仙”“汕”“舢”等。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3.解释词义预 习检 测(1)飞短流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坐针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造地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或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作“蜚短流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形容心神不宁。事物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入人工。不可缺少。或,稍微。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5)语失伦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脉络分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讲得很乱,失去条理层次。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比喻条理或头绪清楚。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预 习检 测(1)启示·启事
辨析:“启示”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动词;也可作名词,指通过启发提示所领悟的道理。“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词。
①丢了东西,可以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寻物________。
②他们的做法________我们,研究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品味,是企业永远做不完的“功课”。启事启示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2)反映·反应
辨析:“反映”,动词,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名词,指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
《红楼梦》正是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________,广泛而深入地________社会的面貌。反应反映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3)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辨析:两者都形容建筑物华丽,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金碧辉煌”形容陈设华丽。
①昨天他去了新建成的国家大剧院,看得眼花缭乱,既感叹其中________的装饰,又对这座大建筑只用了三个月便修建完工而感到不可思议。
②那座宫殿________,壮观极了。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这几句话是怎样体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之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巧用比喻,把《红楼梦》比作是大厦和江流,言其构思精巧,情节曲折,形象生动,展现了《红楼梦》的结构特点。“富丽堂皇”“精工细巧”“天造地设”这三个形容词是作者对《红楼梦》情节艺术的赞美。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试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引述例子时,有引述具体的例子,也有引述概括的例子,用具体的例子还是用概括的例子是要看论述的需要而定的,但所举的事例都很典型,很有说服力。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请阅读课本的第9课《宝玉挨打》一文,再结合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说说你对作者有何评价?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抓住了《红楼梦》叙事艺术中最具创造性的突出特点和优点进行阐述。这与作者对作品的精心研读和扎实的鉴赏基础、广泛的材料积累是分不开的。启示我们在鉴赏小说情节时,应反复思考探究。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写法赏析(1)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本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总说《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独特性,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特点。虽是文章节选,但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2)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叙议结合。
作者在评论《红楼梦》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原著中的典型例子进行精辟分析,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主要运用例证法。在举例时,对作品的复述扼要而生动,议论精当而有分寸,而且叙议有机结合,为评论中心服务。另外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使说理形象、精当。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语文·必修 4(粤教版)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而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的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最好代表,这个世界寂寞仙姝林黛玉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看到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春,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本文来自《作文网》)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笞挞(chī tà) 禄蠹(dù) 中伤(zhōnɡ)
B.缔构(dì) 湍急(tuán) 惶遽(jù)
C.朕兆(zhèn) 小厮(sī) 喝禁(hè jìn)
D.漩涡(xuàn) 捋起(luō) 顷刻(qǐnɡ)
解析: A项,“中” 应读“zhònɡ” ;B项,“湍” 应读“tuān” ;D项,“漩” 应读“xuán” 。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更迭 迭进 迭床架屋 层峦叠嶂
B.惴摩 湍急 气喘吁吁 狂涛巨澜
C.缔构 真缔 富丽堂皇 飞短流长
D.谛听 通缉 天造地设 相互勾连
解析:A项,迭床架屋—叠床架屋;B项,惴—揣;C项,真缔—真谛。
答案:D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荣国府的封建统治者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
B.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C.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 。
D.苏轼一生的诗词信札、艺文题跋,淋漓尽致数千篇,声名卓著的苏体书法、绘画,还有各代诸家的评价、笔记、注解、选集,版本繁多,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瑰丽宝库。
解析: A项,不可或失:不能有一点点缺失。B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C项,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D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与语境不符。
答案:D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B.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
C.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D.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 决定的。
解析:D项,句式杂糅,“取决于” 和后面的“决定的” 取其一即可。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
________。这位人称“玫瑰花” 的三小姐出场便是不凡,“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她组织过诗社,“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夫人受冤时,是她站出来代为洗雪
②她兴利除弊,“精细处不让凤姐”
③王善保家的肆虐行恶时,又是她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
④在《红楼梦》众多的女儿形象中,探春的确是一朵又红又香、只是刺戳手的玫瑰花
⑤迎、探、惜三姐妹中的佼佼者当推探春
A.⑤③②①④ B.④②①③⑤
C.⑤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⑤
解析:全段“总-分-总” 来叙述,中间先正面后反面;注意③ 中的“又是” 。
答案:B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崇高/作祟 殷红/赝品 调适/调和
B.傍晚/滂沱 赈灾/诤言 湖泊/停泊
C.韬略/滔天 砧板/嗔怪 如法炮制/炮火连天
D.瞥见/蹩脚 悚然/耸立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解析:A项,chónɡ/suì,yān/yàn,tiáo;B项,bànɡ/pānɡ,zhèn/zhènɡ,pō/bó;C项,tāo,zhēn/chēn,páo/pào;D项,piē/bié,sǒnɡ,ài/yì。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解析:A项,胜—圣;B项,故—固;D项,箭—剑。
答案:C
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解析:(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2)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据语境“哪一条路上行走”易选“殊途同归”。(3)如临深渊: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面临危险,感到恐惧。如履薄冰: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谨慎小心。语境是有“危机感”,应该谨慎小心,故选“如履薄冰”。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析:B项,不合逻辑,“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不属于文化的多向性与多面性。应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并把第三个分号改为句号。
答案:B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太硬的散文,若急于说教或矜博,读来便索然无趣。而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纵情,便是只解滥感,也令人厌烦。其实不少所谓“散文诗”或“美文”之类过分纯情、唯感,________,结果只怕是________。这种阴柔的风气流行于我年轻时代的文坛,所以早年我致力散文,便是要一扫这股脂粉气。我认为散文________,________,宏伟如建筑,而不应长久甘于一张素描、一幅水彩、一株盆栽。当时我向往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我投入散文,是“为了崇拜一枝难得充血的笔,一种雄厚如斧野犷如碑的风格”。
①在风格上不妨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
②美到“媚而无骨”,雅到“俗不可耐”
③可以提升到更崇高、更多元、更强烈的境地
④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空洞情调
⑤韩潮苏海
⑥小品珍玩
A.④②③①⑥⑤ B.④②③①⑤⑥
C.②④③①⑥⑤ D.②④①③⑤⑥
解析:从“过分纯情、唯感”可推出第一横线处选④;从“阴柔的风气、脂粉气”可反推第二横线处选②;从“宏伟如建筑”的结构与“遒劲如木刻”可反推第四横线处选①;从文意可推出第三横线处只能选③;从最后一句可反推第六横线处选⑥。“韩潮苏海”指韩愈的文章以及苏轼的文章。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总会让人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为了掀起情节的波澜,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沾到点浪沫子,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二是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 听成“跳井” ,将“小厮” 说成“了事” ,把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 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6.本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是以什么为例来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段论证的观点是“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是以“宝玉挨打” 为例来论证的。
7.作者引用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信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说明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8.最后一句话中的“这” 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9.你如何理解小说情节的偶然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情节有偶然性的存在,它会纳入“必然性” 的发展过程中,加速或延缓“必然性” 的发展。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红楼》景语
李书磊
《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欢《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趣味的落伍者” 。
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读《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 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 (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 (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应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
10.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 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解析:C项,是周永保在拒绝《红楼梦》后对世人膜拜《红楼梦》的批评。
答案:C
11.请概括《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同点: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原因: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12.《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言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的说法。结合本文,分析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楼梦》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因而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所接受。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三、语言运用
13.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 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 ;您如果有想‘放漂’ 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请你“放漂” 《红楼梦》,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读者继续参与“图书漂流” 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观园里有衔玉而生的宝玉,有诗心画意的黛玉,还有温柔贤淑的宝钗和开朗爽直的湘云,他们是您的客人。请您听完他们的倾诉后,护送他们回到“图书漂流” 书架,让书香飘散开去。
14.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下面的语段在连贯与得体方面各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我社出版的《明月星空》(三叶著,全书25万字,散文随笔集),②是一本与知己倾谈的书。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⑤装帧精美,⑥大方的设计,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出制作者的用心。⑨有缘者必须购书一读。
(1)第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第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1)⑤“装帧精美”改为“精美的装帧”。
(2)⑨“必须”改为“不妨”。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此处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