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8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练习(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8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练习(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9 06:42:36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二单元 议论文
8 米洛斯的维纳斯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作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诗集有《冰凝的火焰》《日常》。其他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洛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为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他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这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她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在岛上的法国领事和土耳其人都想得到维纳斯的雕像,为此两国船舰几乎要动用武力,法国人软硬兼施,最终得到了雕像。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尊称她为罗浮宫的镇宫之宝。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看见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本文是作者在法国访问时,参观这座雕塑的一则随笔。 栏目链接3、相关知识课 文导 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1821年,这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几经波折,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最终被送入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宫三宝”(其他两宝:“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之一。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juéyúsùjǐhùzhuìkuānxīnɡxìnɡchánɡchǎnɡ 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预 习检 测娇骄矫擎掣 栏目链接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衣”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与金文的形体,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是衣袖。小篆还像衣服,到了楷体的写法,完全看不出衣服样子了。
“衣”是个部首字,处在左,写作“衤”,处在字下或字上写作“衣”。还有将“衣”割裂为上下两部分的字,如“裹”“衮”“袤”“亵”等。
注意衣字旁“衤”和示字旁“礻”的区分,衣字旁“衤”与衣服有关,示字旁“礻”与鬼神有关。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3.解释词义预 习检 测(1)毋庸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新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须多说不必要的话。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4)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想象,不可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预 习检 测(1)偶然·偶尔
辨析:“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________的一次,我听说了好友的身世:他是孤儿。以后他________到我这儿来,我就留下他吃饭。偶然偶尔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2)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辨析:二者都可表示“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自有一套”的意思。“标新立异”着重于显示特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着重于创立新派,自成一家。“独树一帜”还能表示另外建立一支独立的军队或另外开创一个新局面的意思;“标新立异”却不能。“独树一帜”作褒义;“标新立异”有时是褒义,有时作贬义。
①大家都很熟识的黄山谷的书法,在宋代要算是________的了。
②做事________是好的,可是不能胡思乱想,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言外之意,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要比完整无缺的维纳斯雕像更富有魅力。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为什么说“艺术效果”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说维纳斯因“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维纳斯断臂的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永恒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中,“特殊”是指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普遍”是指维纳斯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因而是完整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4)作者认为,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臂的维纳斯对欣赏者的限制更少,暗示更多。维纳斯失去了臂膊,使得人们在欣赏雕像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雕像的手臂浮想联翩,而每一个新的联想或想象都是一次新的审美活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5)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写法赏析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
第一、二部分是“失”与“不失”(复原)的对比,从而证明必须“失”;第三部分是失双臂与失其他部分的对比,从而证明只能失“双臂”。三部分合一,即是论点的全部内涵:必须失双臂。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语文·必修 4(粤教版)
8 米洛斯的维纳斯
缺憾的美
       ——读《米洛斯的维纳斯》
朱 存
白皙如雪的肌肤,清秀的容颜,丰腴的前胸,典雅庄重的表情,匀称的身材,构成了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希腊划时代的一件不寻常的杰作,在古代西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高度的诗意和巨大的魅力获得了观众的赞赏。她失去双臂更是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更是令人觉得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的魅力,透散出一种缺憾的美。
曾几许,有人想为她接上断臂而提出过种种奇思异想。认为如果把她失去双臂复原的话,那一定会更全更美。于是,我不禁想到:“十全”的是否就一定“十美”?美的是否一定要“全”呢?维纳斯失去了美丽的双臂,但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试想,如果她原本双臂就完好,难道还会有那种神秘的魅力来吸引、攫住众人的心吗?还会引得那么多的人来研究她吗?失去给人带一种缺憾美,但断臂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不害怕失去,才获得比失去了的更有价值的艺术美,才成了“缺憾的美”的代名词。
生活中的许多事,也如维纳斯的失与得一样。人生路上总会遇到坎坷,丛杂密布的荆棘,不可避免的会失去许多。如果你因为畏惧失去 ,在失去中一蹶不振,从此丧失生活的勇气,那你永远不会再得到。如果你不怕失去,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像维纳斯一样虽然失去 ,但却换回了无穷的魅力,实现了更有意义的得到。这时你才会悟明不经过失去哪会有得到的道理。这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辣,也会使你的生命更增几分精彩一样。
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歌德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我说,人们若要有所得到就不能不失去。
维纳斯的美虽然不是完整的美,但是她失去的正是给她带来预想不到的新的美的原因。生活中的“美”的实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失去,也就有缺憾。但是,请坚信,缺憾的美也是一种美。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夙愿(sù)      攫取(jué)
流言蜚语(fēi) 良莠不齐(yǒu)
B. 刹那(shà) 秀颜(xiù)
销魂勾魄(xiāo) 迥然不同(jiǒnɡ)
C. 禅让(chàn) 调和(tiáo)
刚愎自用(bì) 相形见绌(chù)
D. 瑕疵(cī) 丰腴(yú)
毋庸赘言(zuì) 矫揉造作(jiǎo)
解析: B项,“刹”应读chà;C项,“禅”应读shàn;D项,“赘”应读zhuì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座雕像 标新立异 隐藏起来 新闻煤介
B.不可思义 自寻烦脑 一览无余 羞羞答答
C.天生丽质 精美绝纶 驰聘想像 销魂勾魄
D.觉察不到 高擎盾牌 顺理成章 变幻无穷
解析:A项,煤—媒;B项,义—议,脑—恼;C项,纶—伦,聘—骋。
答案:D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B.唱词中衬词极为丰富,它们有的对主句众星捧月,推波助澜;有的和主句血脉相通,水乳交融
C.与“官二代” 相比,“贫二代” 就业之难毋庸赘言,与掌握各种社会资源的干部队伍相比,“贫二代” 是不是更需要稳定
D.曾几何时,它们是草根美食的聚集地,不过如今随着吴江路要搬了,云南路改造完了,那些记忆中的美食街将会有怎样的命运
解析: A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表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B项,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改成“烘云托月”;C项,毋庸赘言:不需要多说。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D项,曾几何时:一文言词语,指没过多久。此处用错,说过了很久。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B.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C.对我来说,对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D.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解析:C项,“对于” 应该改为“关于” ,用词不当。“对于” 是指对象,“关于” 是指关涉到的事物。此处是指关涉到各种复原方案。
答案:C
5.下面各项中,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B.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C.这座雕像兴许就放射不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D.这座雕像又怎么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解析:衔接的句子应该是猜测语气更重,但又表示出一定的肯定语气。
答案:B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埋怨  埋地雷  隐姓埋名  埋没人才
B.抉择 择不开 饥不择食 择善而从
C.炫耀 弦乐队 泫然泪下 头晕目眩
D.淬火 翠微亭 出类拔萃 形容憔悴
解析:A项,“埋怨”的“埋”应读mán,其余都读mái;B项,“择不开”读zhāi,其余都读zé;C项,“弦乐队”应读xián,其余都读xuàn;D项,都读cu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怡然自得 春风骀荡 因地治宜 天下大治
B.相提并论 题纲挈领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
C.张皇失措 诚惶诚恐 随声附和 不谋而合
D.望洋兴叹 扬长而去 睚眦必报 咫尺天崖
解析:A项,治—制;B项,题—提;D项,崖—涯。
答案:C
3.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________去搀扶、去问候;—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2)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________,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3)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做到________。
A.不约而同   按部就班   一以贯之
B.不谋而合   按部就班   水到渠成
C.不谋而合   人云亦云   水到渠成
D.不约而同   人云亦云   一以贯之
解析:(1)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侧重于行动。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2)按部就班: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人云亦云:形容只会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3)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
答案:A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一片谴责声中,一篇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的来自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公开信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
B.洛阳市为见习人员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的见习人员,有关部门提供跟踪扶持、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
C.今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将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强化服务,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上门,计生干部要成为群众的“服务员”。
D.由李连杰创办的公益组织“壹基金”首次在韶关启动,政府相关部门和公益团体已完成对符合条件的孤残儿童的筛选统计工作,并于年前把“壹基金”派发的2000个温暖包发放给孤残儿童。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来自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一篇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的公开信”;B项,不合事理,改为“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跟踪扶持”;C项成分残缺,“强化服务”后加“意识”。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解析:④⑤总括,且紧承上文,②①为因果关系,②①与⑥③并列。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 ,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②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 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6.作者对复原维纳斯两条胳膊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是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奇谈怪论。
7.作者没有完全否定提出上述方案的人的良苦用心,而是持客观态度从构想与实践的角度作了两点评价,请问这两点评价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做过客观推定;②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顺理成章。
8.作者发挥想象,为复原维纳斯失去的玉臂设计出4种方案,请概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左手掌托着一只苹果;②被人像柱支托着,或擎盾牌,或持玉笏;③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④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9.在叙写上述种种设计时,作者产生的感受是什么?想象中倘若维纳斯真的有胳膊,作者产生的感受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种恐惧、空虚感袭上心头。②我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的名义,否定掉那个原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已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 “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问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入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粱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挫,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
(选自《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有删节)
10.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东方人则认为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造成的。
B.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科学化倾向普遍不满。
C.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重要的是写意。
D.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而西方人则是“彻底抽象化”。
E.中国人一直误认为人用“心”思考,因而中国艺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解析:A项,原文是假设;E项,“误认为”“缺乏合理性”的说法与文意不符。
答案:AE
11.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家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因而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B.要避免天机的分化和破碎,艺术家不应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
C.人对自然之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艺术家应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D.艺术要摆脱科学的纠缠,要强化抽象,以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
解析:D项,不是中国艺术家的观点,而且“要强化抽象”与句意矛盾。
答案:D
12.如何理解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画不是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重在写意,保留了天机的完整,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即最接近自然。中国画中艺术家的心灵与所表现的景物融为一体。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
13.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西方人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
三、语言运用
14.根据不同的要求,将原文的句子变成不同的单句。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1)突出维纳斯像的发掘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出维纳斯像的最后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
(2)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后被法国人购下的维纳斯像被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1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继承的古代“史传合一”的理念与西方传记文学“史传分离”的相异性导致了传记文学作品内涵及可读性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继承了古代传记“史传合一”的理念。(2)“史传合一”的理念与西方传记文学“史学分离”理念具有相异性。(3)理念的相异性导致了传记文学作品内涵和可读性的差异。
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吗?(节选)
    ——兼论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之缺憾
赵兴国
残缺不是一种美。残缺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我怀疑维纳斯其超凡的美丽源自其残缺。我们无时不在想象着雕像轰然倒下而失去双臂和填补复原双臂时的缺憾和无奈。我们宁可去多想断臂复原的多姿多彩,也不要“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残无人性。我们宁可外加各种复原的不贴切、不协调。我们宁可承认今天艺术家们的缺憾——无法复原,无法和原创者技艺相比,就像安徽当涂太白楼泥塑诗仙手中酒杯碎掉后无数名师巧匠塑就数以百计各种质地酒杯都无法复其原神韵,就像乐山大佛头像因几经匠人修补而有损唐代石刻的艺术风貌,就像王羲之书《兰亭序》后复书数本皆不及原一样。我们无法做到破镜重圆而毫无二致,我们只能承受残缺的痛苦和承担修补残缺的责任,而不能去欣赏它的残缺。后人无法想象维纳斯完美的当初,无法复原维纳斯完美的当初,倒是惊叹毁坏后的残缺,这是审美的倒退,还是人性的滑坡?
为什么非要“残缺美”呢?我对美学界曾流传的“美人方有一陋处”深感不可思议,我以为,这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品质出了问题——畸形、变态、扭曲——正是因为断了臂而不再完美了,所以才美,多么荒谬!如此说来,巴米扬大佛必须、也只有在炮声中倒下才显示出崇高而残缺美;泰坦尼克号也只是因它沉戟海底世人才记住了它的悲壮美。难怪有记者采访一位棒球明星“我从不流泪”后很是遗憾:“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你为什么不残缺一下呢?你为什么不曾失过棒呢?你为什么不曾在奔跑中跌个鼻青脸肿而痛失冠军呢?——那该有多美!
“为什么要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呢”?一位中学生读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后如是说:“她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是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将要回来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躁的战士?再说,请大家想想,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维纳斯毕竟是人的化身,失去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很残忍的。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也是受众的自我美育过程,它唤醒人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调动和支持身体的动力系统,从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美储善,完美人性。正如卢梭认为的那样,艺术作品通过完美自然对人的重塑,使人已丧失了的天性和曾拥有的美好情怀得以复归,使人类达致人性完美。从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发生理论来看,人对事物稳定的态度观点会影响到他的行为方式,艺术的教育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态度观点,从而指导人的行为活动。马克思就曾盛赞维纳斯,展露着希腊人的思想、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就描绘了一名穷困潦倒的教师因维纳斯的出现,使他唤起了生的欲望,获取了生活的强大动力。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审美标准去鉴赏艺术作品,决定了我们对作品表达的真实理解和人性的自我升华。一位雕塑艺术家在看到巴黎凯旋门墙上吕德的群雕《马赛曲》时说,他就好像听到了那个展开双翼飞驰而过的自由之神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武装起来,公民们!”; 我们在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会感到《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犹大的可耻和刽子手的残忍。同样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原本不是要人们去欣赏她失去了双臂的断臂,而我们为什么要引领人们去作如此“无中生有”的再创作呢?
(选自《名作导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