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三单元 小说(2)
10 阿Q正传(节选)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1918年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了《阿Q正传》。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者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挚切的爱国之心。 栏目链接3、相关知识课 文导 读《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línɡ dīnɡchuānɡ bāhuìjiūzhìchàchōnɡfēnxūnqùbáobóbòsǎnsànsìshì 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预 习检 测渺缈崇祟祟讷纳呐衲 栏目链接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辶”念作chuò,古文字中多写为“辵chuò”,“辵”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一只脚(止)在“行”(道路)中,表示在路上行走的意思。
“辵(辶)”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辵(辶)”的字大都与行走、行动有关,如“迈”“进”“巡”“还”“追”“逍”等。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3.解释词义预 习检 测(1)托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附会,牵合意义,使之勉强相通。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后来也单称牛为太牢。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5)出言无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敌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可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即同仇敌忾,全体一起痛恨敌人。忾,愤恨。同“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预 习检 测(1)鄙薄·鄙夷
辨析:两者同为动词,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但“鄙薄”指以为轻薄、微不足道,看不起,嫌恶。“鄙夷”指以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
①当时学者________宋儒,所以谢济世敢明目张胆排斥程朱,但官方仍扶植程朱学说,尊为正统。
②小民那________的眼神说明他看不起小张。鄙薄鄙夷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2)分辩·分辨
辨析:“分辩”意为辩白,用于通过语言解释事理。“分辨”意为辨别,使用范围、对象更宽泛。
①不少同学________不清“辨”“辩”“辫”“瓣”,组词造句张冠李戴。
②对于《五星大饭店》的低收视率一事,海岩________说:“收视率和片子的好坏很难说有什么联系。”分辨分辩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3)风尚·风俗
辨析:“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风俗”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不是所有的________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摒弃陋俗,开创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________。风俗风尚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句话是怎样体现精神胜利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是阿Q的独特之处。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这句话中“九分得意”是怎样表现看客们的肮脏灵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个个有着一个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的人们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4)小说的第一章是全篇的“序”,集中说明了为阿Q作传的四大难题:一是传的名目不好确定,二是不清楚传主姓什么,三是不清楚传主的名字该怎么写,四是不清楚传主的籍贯在哪里。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作传的困难,应该是有用意的。这样的交代对于小说要表现的阿Q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说明阿Q的特点就是存在于这样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中;二是暗示了这样的人群很多,多到无法写出他们的姓名、籍贯。正是这样穷得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了的中国农民,才会具有小说后几部分所刻画的性格。因此,第一章的交待等于告诉人们什么人会具有阿Q性格。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5)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怎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Q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因为他进城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到过的东西,于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表现了一种自负心理。而阿Q鄙薄城里人,是因为城里人对长凳的叫法和煎鱼所用大葱的切法与未庄人不同,从而表现出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因此,表现了一种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的矛盾心态。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6)分析阿Q性格的矛盾之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产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矛盾之处: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产生原因:因为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应生存的,因此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写法赏析(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裹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杂文式的笔法。
这篇小说的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或反话,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进行讽刺、挖苦、调侃。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本文节选自《阿Q正传》中的第二、三章
第二章:优胜记略(从开头至“他睡着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从“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至结尾)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语文·必修 4(粤教版)
10 阿Q正传(节选)
鲁迅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一生,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于一体,他为中国的现代文学,为社会为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无论是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还是他的思想成果,其革命精神在现代依然闪耀光芒。
鲁迅先生提出和回答了,文学需不需要体现政治性的问题。曾经一个时期,我们遵奉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简单地把文艺与政治划等号,造成了文艺创作教条化、单一化以及“三突出”的后果。鲁迅先生指出,政治关乎国计民生和人民生存状态,文艺不仅不能脱离政治,而且须臾不可分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类矛盾交迭、改革逐步深化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应当成为作家首先关注的对象。当代文学的边缘化,与作家们对当今社会主流缺乏关注不无关系。
鲁迅投身文学事业的最初动因是其“立人”的思想。先生明确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的主张。鲁迅的“立人”思想,其实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文学本质上是“人学”,而在当代人本主义缺失的文学泛滥。当代文学创作成果,从数量看不可谓不大,但“量”的大并不能代表“质”的优。由于价值取向的混乱错位,精神匮乏,文化品格低下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令人警醒的程度。那些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某些作品中已很鲜见。现代文学呼唤鲁迅先生人本“人本主义”的回归。
鲁迅一生批判国民性的奴性和“奴隶道德”,自身以“追真”为人生态度。他思想敏锐,见解深刻,任何时候能坚持真理,分明是非,敢说真话,铸成了没有媚骨的刚正人格,没有俗颜的劲直文风。联系到当代文学批评现状,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我们的文学批评,虽然整体上的走势趋强,但也不能否认,在当下拜金主义冲击之下,有些逐步异化的味道,批评家的立场、良知和科学精神,在各类诱惑面前丧失了不少,文学批评几乎已经成为了“文学吹捧”的代名词。
还有的批评已经和“炒作”和“自我包装”联手,每当一部作品诞生,一只“看不见的手”就开始操纵,除了书讯、书评外,有能量者还要举行首发式、记者招待会、作品研讨会等,我们当然不是反对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只是希望能够有真正的、铁面秉笔、得失尽显、切中肯綮的评论文章,这才是现代文学的真正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文学批评的评价体系,唤回鲁迅倡导和标树的“追真”的精神,让文艺批评能重新发真声、发真言,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导向,应该是我国文学批评界亟需面对的课题。
(本文来自《中国作家网》)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 行状(xínɡ) 舂米(chōnɡ) 托庇(bì)
B.估量(liànɡ) 口讷(nè) 鄙薄(bó) 诧异(chà)
C.调笑(tiáo) 擎起(jínɡ) 踉跄(qiànɡ) 小觑(qù)
D.穿凿(zuō) 奚落(xī) 唾骂(tuò) 敌忾 (kài)
解析: B项,“量”应读liánɡ;C项,“擎”应读qínɡ;D项,“凿”应读záo。
答案:A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编纂 胡说 诚惶诚恐 手舞足蹈
B.赌徒 藉贯 视若草芥 素不相能
C.轻蔑 口碑 价廉物美 自轻自贱
D.咒骂 喝彩 兴高采烈 咸与维新
解析:B项,藉—籍。
答案:B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第16届亚运会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战中再度碰面。韩国队同仇敌忾,赢了两局。中国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没有无所适从,最终以3∶2逆转对手夺冠。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逆转,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激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
A.同仇敌忾 B.无所适从
C.惊心动魄 D.万众瞩目
解析:A项,同仇敌忾:全体一起痛恨敌人;B项,无所适用:指不知哪一个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C项,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D项,万众瞩目:成千上万的人都十分关注。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
B.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地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
C.虽然阿Q近来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
D.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解析: A项,语序不当,“他便愈被未庄的闲人们喜欢玩笑”应为“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B项,缺少主语,应在“终于”前加“他”;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调整在“近来”后面。
答案:D
5.选出下列句子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解析: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答案:C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舷xuán 绯红fēi
窨井yìn 戎马倥偬kǒnɡ
B. 包扎zā 当真dànɡ
撷取xié 自杀未遂suì
C. 脂肪fánɡ 锃亮zènɡ
夙愿sù 宁缺毋滥nínɡ
D. 歆羡xīn 奢靡mí
甄别zhēn 按捺不住nài
解析:A项,“舷”应读xián;C项,“宁”应读nìnɡ;D项,“捺”应读nà。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饰 烂摊子 余音缭绕 作壁上观
B.煤炭 莫需有 卷帙浩繁 道教圣地
C.映射 孺子牛 两全其美 谈笑风生
D.赋予 俱乐部 贸然从事 倍尝艰辛
解析: A项,手—首;B项,需—须;D项,倍—备。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大利游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触礁搁浅后,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反而擅离职守,径自逃生,遭到世人谴责。
B.“先贤古墓”是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地,建于贞观三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
C.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D.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解析:A项,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B项,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此句应用“名副其实”;C项,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此处望文生义;D项,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结合语境进行的是艺术批评,此处应改为“百家争鸣”比较合理。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火爆源于人们对在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现象的重新审视。
B.尽管很多网友对“土豪”这个词潜藏着对人的讽刺等负面情绪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并不能阻止它在全国的流行。
C.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四城市室内空气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D.淘宝网传来消息,12月12日将推出本年度继双十一之后最大型的网购盛宴,并继续开展去年的“全民疯抢”活动。
解析:A项,语序不当,“长期”应在“存在”前;B项,语意重复,“提出”和“质疑”重复;C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人体危害很大”前加上“这些物质”。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⑤是说摄影的地点和内容,应连在一起。②是对这些作品的风格的总体评价,①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①应相连。⑥是这些作品的又一个特点,“而且”表递进关系,⑥应在①之后。至此,便可得出 C。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太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6.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精神胜利法在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8.文中第三段用“果然”和“仿佛”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果然”是说一种肯定的必然,“仿佛”是说一种猜测的可能,两个词语用在一起把矛盾统一成为一种“和谐”。“或者”对应“仿佛”,说明这仅是阿Q的错觉。
9.“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阿Q正传(节选)
鲁 迅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10.“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你又如何看待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革命对象是一切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包括小D、王胡,并且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这说明阿Q敌友不分,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
11.阿Q从幻想中醒来,“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说明辛亥革命之后,广大的农村没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12.阿Q“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这里“有了主意”,为什么还“有意无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了主意”前的“似乎”一词,表明阿Q革命目的、对象、计划都很模糊,但饥饿的现实又促使他寻找所谓的革命对象,于是他“有意无意”走到静修庵。
三、课外阅读
13.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另外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示例二: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阿Q精神在国际上的地位
其实阿Q精神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它的踪影,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庆幸才对,幸亏没扎在眼里。”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家中曾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贵为一国总统,他能有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正是他合理的运用了阿Q精神的缘故,且更让他显示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智慧。美国总统运用阿Q精神的不只是罗斯福一个,林肯也是其中之一,他的“阿Q精神”就十分典型。一次,有位议员当众羞辱了林肯,他回家后,气得饭也吃不下,于是摊开信纸,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长信,用非常尖刻的语言将对方骂个狗血淋头,然后美滋滋地上床睡大觉。第二天一早,林肯的部下要替他把信发出,他却将信撕了。部下不解,林肯笑着解释,“我在写信过程中已经出了气,何必把它寄出去?”其实,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阿Q精神”的深厚底蕴,西方人也善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我们来看一下类同于阿Q的思维方式吧:人的内心是怎样想的,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詹姆斯·艾伦) 幸福不在于你是谁或拥有什么,完全在于你如何去想。(戴尔·卡耐基)除了相信自己的美丽外,没有其他什么能使一个女人更为漂亮。(索菲亚·罗兰)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也要感谢上帝,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 那你应当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契诃夫)我国的近邻日本,他们不但科技处于世界领先, 就连运用“阿Q精神”也别有新招。日本的有识之士领悟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如工厂的工人和厂长,机关的职员和董事长。有时,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激化上下级矛盾。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着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你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怨气、怒气统统爆发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真是受益匪浅。
因此,运用“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杀之类的偏激行为。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一形象时,为的是通过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让大多数的百姓能警醒,但却在不经意间,让阿Q精神在去之糟粕之后,成为世人最为热捧的心理疗伤的一剂良药。也让世人的人生观发生着本质上的改变,阿Q精神也在当今这个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该如何合理的运用阿Q精神来解决内心所受的伤。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以促使自己能够豁达做人,开心做事,宽容待人,淡然待事。
(本文来自《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