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4(粤教版)
12 失 街 亭
空 城 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谡(shù) 睿智(ruì) 寨栅(zhà) 钦敬(qīn)
B.偏裨(bì) 文几(jī) 言讫(qì) 熟谙(ān)
C.张郃(hé) 犄角(jǐ) 城垣(yuán) 杀戮(lù)
D.垓心(ɡāi) 长史(chánɡ) 辎重(zī) 自隳(huī)
解析:A项,“谡”应读sù;B项,“裨”应读pí;D项,“长”应读zhǎnɡ。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措手不及 鼓躁呐喊 占山为寨 势如劈竹
B.片甲不回 筑起城桓 端然不动 掎角之势
C.倍加钦敬 失地陷城 力穷势孤 明正军律
D.孤军难立 等闲视之 备道而行 屯兵扎寨
解析:A项,躁—噪;B项,桓—垣;D项,备—倍(背)。
答案:C
3.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解析:B项,有命:有运气。
答案:B
4.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司马懿________,八月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2)是吾不识贤愚,________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
(3)纵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________,蜀军又退上山去。
A.倍道而行 以至 端然不动
B.背道而行 以致 岿然不动
C.倍道而行 以致 端然不动
D.背道而行 以至 岿然不动
解析:(1)句意应是指时间快,所以应用“倍道而行”。(2)上句是下句的原因,应用“以致”。(3)此处表示魏军稳固的样子,应用“端然不动”。
答案:C
5.选出括号处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 )
吾( )知汝平生谨慎,( )特以此重任相托。汝( )小心谨守此地:下寨( )当要道处,( )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A.早 今 定 须 让
B.素 今 可 定 让
C.素 故 可 必 使
D.既 故 须 可 使
答案:C
6.下列语句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
②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
③谡大怒,自杀二将。
④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
⑤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
⑥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②⑥⑤③①
C.②⑥⑤③①④ D.②⑤③①④⑥
解析:④句总起,交待事由。下文通过先“看”后“动”的逻辑顺序进行衔接。
答案:B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衣着(zhuó) 果脯(fǔ)
给养(ɡěi) 揆情度理(duó)
B. 蟊贼(máo) 呵护(hē)
湍急(tuān) 模棱两可 (lénɡ)
C. 载体(zài) 供认(ɡònɡ)
涔涔(cén) 呱呱坠地(ɡuā)
D. 愠色(yùn) 角色(jiǎo)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解析:A项,“给”应读jǐ;C项,“呱”应读ɡū;D项“角”应读jué。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青睐 肄业 以德抱怨 白浪滔天
B.肖像 披览 雍容华贵 班师回朝
C.临摹 匮乏 耳根清静 礼义之邦
D.夜宵 娴熟 绿草如荫 色彩谐调
解析:A项,抱—报。C项,静—净,义—仪。D项, 荫—茵。
答案:B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起来。与其他的考古发掘不同,“曹操墓”被发现一经公布,便被广泛质疑,并立即在学术界形成了“挺曹”和“反曹”两派,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这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死后1800多年,居然成了珍贵的“资源”被争夺;也想不到,生性讳莫如深的他,在死后1800多年,又制造了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疑案。
A.扑朔迷离 B.引经据典
C.针锋相对 D.讳莫如深
解析: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B项,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C项,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行动或者观点完全对立。D项,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生性讳莫如深”不搭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副热带高压不仅控制南方地区的时间长,而且没有强有力的台风来与副热带高压相抗衡,这两种反常状况使得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B.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C.在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江湖“大师”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独立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去收复曾被“大师”们侵蚀的领地,在变动的时代给精神一个寄托。
D.重阳节上午,江西庐山西海风景区司马旅游码头发生了桥面塌陷事故,18名游客擦伤或落水,当地旅游部门表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游客拥堵所致。
解析: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今年”和“副热带高压”之间;B项,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D项,句式杂糅。应删除“所致”。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________,画上者妙在________,梦中者妙在________,胸中者妙在________。
①位置自如 ②笔墨淋漓 ③景象变幻 ④丘壑深邃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解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地上”“画上”“梦中”“胸中”的特点,根据特点选择相应的词语即可。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邰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吩咐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6.从第一段分析情节及语言,概括孔明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马谡、王平领兵去后,诸葛亮犹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作为救援,命魏延驻扎街亭之后作为策应。这层层设防、前呼后应的布置,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谨慎缜密的性格及诸葛亮善于分析形势,判断无误的指挥特征。
7.第二段中写了马谡两次“笑”,他“笑”什么?揭示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一笑诸葛亮“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余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
他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揭示了他盲目乐观、轻敌自信、目空一切的性格特征。
8.这段文字详细地写了马谡和王平在安营扎寨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塑造马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而实际上并没有指挥之才的人,与前文马谡称自己“自幼熟读兵书”相照应。②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是街亭失守的关键,马谡被军法惩处是必然结局。
9.从选段看,马谡街亭之败,狂妄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马谡之所以狂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读过不少书,自认为满腹经纶,是个卓越的指挥家,加上诸葛亮也承认他“自幼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诸葛瑾入川索荆州
却说孙权要索荆州。张昭献计曰:“刘备所倚仗者,诸葛亮耳。其兄诸葛瑾今仕于吴,何不将瑾老小执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劝刘备交割荆州。如其不还,必累及其老小。亮念同胞之情,必然应允。”权曰:“诸葛瑾乃诚实君子,安忍拘其老小?”昭曰:“明教知是计策,自然放心。”权从之。召诸葛瑾老小,虚监在府。一面修书打发诸葛瑾往西川去。
不数日,早到成都,先使人报知玄德。玄德问孔明曰:“令兄此来为何?”孔明曰:“来索荆州耳。”玄德曰:“何以答之。”孔明曰:“只须如此如此。”
计会已定,孔明出郭接瑾,不到私宅,径入宾馆。参拜毕,瑾放声大哭。亮曰:“兄长有事但说,何故发哀?”瑾曰:“吾一家老小休矣!”亮曰:“莫非为不还荆州乎?因弟之故,执下兄长老小,弟心何安?兄休忧虑,弟自有计还荆州便了。”
瑾大喜,即同孔明入见玄德,呈上孙权书。玄德看了,怒曰:“孙权既以妹嫁我,却乘我不在荆州,竟将妹子潜地取去,情理难容!我正要大起川兵,杀下江南,报我之恨。却还想来索荆州乎?”孔明哭拜于地曰:“吴侯执下亮兄长老小,倘若不还,吾兄将全家被戮。兄死亮岂能独生?望主公看亮之面,将荆州还了东吴,全亮兄弟之情。”玄德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玄德徐徐曰:“既如此,看军师面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亮曰:“既蒙见允,便可写书与云长,令交割三郡。”玄德曰:“子瑜到彼,须用善言求吾弟。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惧之,切宜仔细。”
瑾求了书,辞了玄德,别了孔明,登途径到荆州。云长请入中堂,宾主相叙。瑾出玄德书,曰:“皇叔许先以三郡还东吴,望将军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见吾主。”云长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瑾曰:“今吴侯执下瑾老小,若不得荆州,必将被诛。望将军怜之!”云长曰:“此是吴侯谲计,如何瞒得我过!”瑾曰:“将军何太无面目?”云长执剑在手,曰:“休再言此,剑上并无面目!”关平告曰:“军师面上不好看,望父亲息怒。”云长曰:“不看军师面上,教你回不得东吴。”瑾满面羞惭,急辞,下船再往西川,见孔明。
孔明已自出巡去了。瑾只得再见玄德,哭告云长欲杀之事。玄德曰:“吾弟性急,极难与言。子瑜可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瑾不得已只得回东吴。见孙权,具言前事。孙权大怒,曰:“子瑜此去,反覆奔走,莫非皆是诸葛亮之计!”瑾曰:“非也,吾弟亦哭告玄德,方许将三郡先还,又无奈云长恃顽不肯。”孙权曰:“既刘备有先还三郡之言,便可差官前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且看如何。”瑾曰:“主公所言极善。”权乃令瑾取回老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10.根据节选部分的文字,简要概括诸葛瑾和关羽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葛瑾为人诚恳、老实,孙权让他去向刘备索要荆州,他不知是计,历经波折,却无功而返。
关羽为人性情暴烈,坚守道义,不徇私情。
11.刘备在诸葛瑾索要荆州这件事上,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刘备一开始是“怒”,在孔明“哭拜于地”的情况下“徐徐”答应将“荆州一半还之”,后来又将诸葛瑾推给了关羽,当诸葛瑾在关羽处碰壁后,又采用拖延之计,借故不还荆州。
12.诸葛亮和诸葛瑾亲为兄弟,在诸葛瑾被逼去成都讨要荆州这件事上,诸葛亮的态度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诸葛瑾索要荆州这件事上,诸葛亮从维护蜀国利益出发,既要使兄长诸葛瑾保全全家老小,又要维护蜀国既得利益,不失去荆州。可见他足智多谋,忠于其主,又不失亲情,富有人情味。
三、语言运用
13.下面是《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的句子,每个句子都包含了一个成语,请您把它们写在下面横线上。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寸大乱 如鱼得水 受命于危难之中 坐以待毙
14.仿照下列文段中的画线部分,另举一人做论据,续写句子。
伟人或英雄,不仅有光辉伟大的一面,也有平凡普通的一面。就如毛泽东,他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生万户侯”的睥睨今古,也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的儿女情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就如鲁迅,他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憎大爱,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情怀。
赤兔之死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高考优秀作文)
课件27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三单元 小说(2)
12 失 街 亭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其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耿介,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有政治抱负,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当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客。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他退隐山林,开始编写历史小说,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等。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此次出祁山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栏目链接3、相关知识课 文导 读《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qíyìsùpíhéyuánjíhuīɡāiqīnāngǔnyuánlěilèiléiɡānɡàn 栏目链接2.写对字形预 习检 测栅姗姗跚裨稗婢掎倚辎锱 栏目链接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竹”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像两支下垂的竹叶形。小篆也像竹叶的样子。楷书已经看不出来了。“竹”的本义是竹子。
“竹”是个部首字。作偏旁时,一律写在字的上部。在汉字中,凡从“竹”的字大都与竹有关,如“箫”“管”“箭”“签”等。“竹”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竺”“筑”“笃”等。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3.解释词义预 习检 测(1)倍道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手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掎角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加倍的速度进军。临时来不及应付。掎角,夹击敌人。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4)土崩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栏目链接4.近义词辨析预 习检 测(1)工夫·功夫
辨析:“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多指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也指本领和武术。多指本领或造诣。
为了下一次的比赛,他花费了很多________去练习自己的________,造诣颇深。工夫/功夫 功夫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 (2)商议·商榷
辨析:“商议”指①商量讨论,为了对某些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②建议。多用在口语中。“商榷”指商量,讨论。多用在书面语中。
学者们有条件广泛接触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在传播方式上彼此也进行了不少________。尽管在对其介绍和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值得________之处,但他们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商议商榷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从这段对话中可看出两人各自什么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通过对马谡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马谡轻率狂妄、自高自大的性格特点。通过对孔明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的处事谨慎;如此重大的任务,让马谡去执行,也说明了孔明对马谡的偏爱。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不仅将诸葛亮临行时的谆谆嘱咐置之脑后,而且竟然嘲笑诸葛亮多心。马谡的这一笑暴露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过其实”之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②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③马谡曾用“攻心计”令孟获就范,用“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④诸葛亮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谡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4)谁应对街亭的失守负主要责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5)“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如何展现诸葛亮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情节,把诸葛亮放在两难境地,杀之可惜,不杀有违军纪,塑造的诸葛亮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主要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来展现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写法赏析(1)人物形象极富特征。
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谡的轻狂;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互相称赏;王平的谨慎与马谡的骄矜等是对比。蜀方对马谡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谡的评价等是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②绘形传神,用人物的言行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写诸葛亮在马谡主动请缨时说的一番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独当一面守街亭有犹豫疑虑,但由于平时的好感,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当马谡信誓旦旦立下军令状时,他放不下面子,委以大任,反映出他用人失察的错误,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虽有谨慎,但缺乏决断,终于为街亭失守留下后患。马谡兵败后,诸葛亮痛哭流涕,自悔自责不已,表现了他不委过于人的品质。
③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2)情节波澜起伏。
本文把街亭厮杀这一情节,写得变幻多姿,曲折有致,很值得我们借鉴。行文中的波澜,是指行文的起伏变化。写出事件的波澜,则指在行文中要写出快慢有度的情节、张弛自然的叙述、高低变化的情感。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