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4(粤教版)
15 劝学(节选)
《劝学》原文的部分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中国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舟楫(jì)
舆马(yú) 使之然(róu)
B.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 镂金(lóu) 驽马(nǔ)
洞穴(xué) 生非异也(xìng)
D. 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解析:A项,“楫”应读jí;C项,“镂”应读lòu,“驽”应读nú;D项,“锲”应读qiè。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A项,知—智;B项,有—又;D项,生—性。
答案: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 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解析:A项,:使……弯曲;B项,疾:强;D项,备:具备。
答案:C
4.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解析:A项,强大、势力过大;B项,勉强;C项,有余;D项与题干均为“健壮,强壮”。
答案:D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B项, “水” 是名词作动词,A、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B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A项,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B项,古今意义均为“半步”;C项,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B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固定句式。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连词,表转折,但;B项,兼词,于此/语气词,表陈述;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标志。
答案:D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缜(zhěn)密 和(huò)稀泥 揆情度(duó)理
B.取缔(tì) 档(dàng)案袋 疾风劲(jìn)草
C.挟(xiá)持 白炽(chì)灯 戎马倥偬(zǒng)
D.葳蕤(ruí) 软着(zhuó)陆 扣人心弦(xuán)
解析:B项,“缔”应读dì,“劲”应读jìng;C项,“挟”应读xié;D项,“弦”应读xiá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焕发 剽悍 顶力相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B.璘选 更迭 流光异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C.砥砺 斡旋 别出心裁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甄别 笼络 休养生息 天网灰灰,疏而不漏
解析:A项,顶—鼎;B项,璘—遴,异—溢;D项,灰灰—恢恢。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2)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3)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B.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C.未雨绸缪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D.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防徽杜渐
解析: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时采取预防措施。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准备。 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项,“但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说”。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是极其温顺又充满野性魅力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已经成为力量与神奇的代表。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解析:解答此题,应仔细研究横线的上下文和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同时参考各选项的排列情况。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利:锋利
B.君子生非异也 生:本性
C.声非加疾也 疾:强,大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解析:D项,绝:横渡。
答案:D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金就砺则利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①不复挺者 ②假舟楫者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顺风而呼
D.①而青于蓝 ②而寒于水
解析: A项,都是“连词,那么”;B项,①语气助词表停顿,②代词,…… 的人;C项,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比”。
答案:B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 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解析: C项,《劝学》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讲得不多。
答案:C
9.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才德高的人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对照反省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错误了。
(2)修养高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指学习的具体科目。②没:通“殁”。死。③大分(fèn):要领,总纲。④箸(zhù):通“著”,附着。⑤蝡(rú):通“蠕”,微动。⑥傲:通“躁”,急躁。⑦囋(zá):唠叨。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10.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恶乎始?恶乎终 恶:哪里
B.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舍:放弃
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
D.《诗》《书》故而不切 切:恳切
解析:D项,切:贴近,切合。
答案:D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数则始乎诵《经》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 ①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①故不问而告谓之傲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解析: A项,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项,均为”助词,表判断”。C项,①副词,才;②连词,那么。D项,均为“连词,所以”。
答案:C
1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解析: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
(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可以贩卖的东西。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书》《诗》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就到头了。这可以看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肃敬而有文饰,《乐》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仿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可以贩卖的东西。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做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法度而未加详细地解说,《诗》《书》记载旧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文简辞约而不易迅速地理解。仿效贤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那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便利的了。
三、语言运用
14.下面是四首“劝学”诗,请大家阅读,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归纳:这四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
答案:示例:勤奋、惜时、立志、方法
15.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刊文字的言论,有时仅用只言片语,就能表现出一部作品的要点。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任选两部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写一句书评。
示例:《荀子》——人性的批判
《孟子》——人类的良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老子》——生命的大智慧
《墨子》——救世的苦行者
《庄子》——哲学的天籁
《列子》——御风而行的哲思
《韩非子》——法家的峻言(任答两个即可)
寂寞荀子
佚名
一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二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诗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更像是背诵那首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象,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三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课件32张PPT。语文·必修4(粤教)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5 劝学(节选)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后世尊称他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著作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了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荀子》共三十二篇.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其弟子所记。
《荀子》一书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语言丰富多彩,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部书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思想,也代表了他的文学成就。
栏目链接2.课文背景课 文导 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三段,节选自原文的前一部分,它们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课文重点在于阐述学习有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的作用,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yòu pùzhònɡzhìxìnɡyúkuǐqí jìqièlòuáo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qūqǔcānshēncēnshěnɡxǐnɡ 栏目链接以点连线法,识记形声字字音
对形声字,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识记。所谓“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提高记忆效率。如:
以“咸xián”作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可以积累“缄jiān”“碱jiǎn”“喊hǎn”“箴zhēn”等字,通过比较分析,强化了差异,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2.通假字预 习检 测煣使……弯曲有又暴曝曝晒知智智慧生性资质,禀赋 栏目链接3.一词多义预 习检 测终止,动词与世隔绝,形容词到了极点,形容词非常,副词横渡,动词有力的弓,名词强大,形容词有余,形容词读qiǎnɡ,竭力、勉强,副词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借,动词凭借,借助,动词假如,如果,连词与“真”相对,不真靠近、接近,动词居,充任,动词成就,动词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向远处看,动词盼望、希望,动词名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名词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对象,从后者引进比较的对象,比引进动作对象,对,向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表停顿,助词,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表并列,不译,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连词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栏目链接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预 习检 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动词,游水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动词作名词,弯曲的办法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专心 栏目链接5.古今异义预 习检 测参,验,对照检查;省,反省金属,此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托身、安身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特指长江、黄河鸟兽的爪和牙 栏目链接6.分析句式类型预 习检 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强”分别放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物”放在了中心词“借”的后面。 栏目链接预 习检 测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分别放在了中心词“取”“青”的后面。状语后置句,状语“乎己”,放在了中心词“参省”的后面。省略句,“以(之)为轮”的省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是怎样说明学习对改造人的重要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而改变了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也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几句话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以蚓和蟹进行设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不能浮躁。浮躁了,无论你有多少本领,有多大能力,都将一事无成;反之,只要专心致志,即使能力小,办法单一,坚持下去也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学习更是如此。这里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个角度论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者作了哪些正反对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③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④蚓?蟹
通过对比,作者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2.写法赏析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②形象地比喻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明白,具体生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运用排比句。
作者把相关并列和正反对比的比喻都写成排比句。句式对称,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从而使文章气势充沛,语言整齐,更增强了说服力。
(3)语言锤炼精深,形象准确。
因而,有些警句一直流传至今,诸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仍在启迪人们学习和思考。 栏目链接3.参考译文探 究与 点 拨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我曾经整天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栏目链接4.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