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模块综合检测卷(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模块综合检测卷(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9 15:41:53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 4(粤教版)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评价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剔牙(tì) 陂池(bēi)
缜密(zhěn) 睿智(ruì)
B.孱头(càn) 大雨滂沱(pāng)
脑髓(suǐ) 譬如(pì)
C.思忖(cǔn) 暴殄天物(tiǎn)
讹传(é) 裨将(bì)
D.翘首(qiáo) 哭丧棒(sàng)
旌旗(jīng) 羞赧(nǎn)
解析:A项,剔tī;C项,裨pí;D项,丧sāng。
答案:B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创造平等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的重要基础条件。单靠监管就期待企业能依法经营,循规蹈矩,乃至做出“大公无私”之举,只能是一相情愿,即使有这样的企业,也是过眼云烟。
A.循规蹈矩 B.大公无私
C.一相情愿 D.过眼云烟
解析:A项,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则,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B项,大公无私:①完全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②处理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C项,一相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的意愿,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D项,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雾烟气,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用它来形容数量极少不妥当,应改为“凤毛麟角”。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B.美国德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能让物体在微波下隐身的超薄材料,这让人类离拥有隐身衣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五次会晤于3月27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围绕本次会晤主题“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发表看法和主张。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发生”,或将“解决了”改为“避免了”;C项,语意重复,“切忌”与“不要”重复,应删去其一;D项,主语残缺,应在“围绕”前面加“五国领导人”。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论语》中充满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子曰: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①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
②它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
③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④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
⑤首先是如何修自身
A.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③①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③①②
解析:抓住“不是……而是”“也就是说”“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等关联词和相关提示语就能排列出正确的语序。
答案:C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 观 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为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选自《明史》)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坐事下狱     坐:因……犯罪
B.以弹章示之 示:给……看
C.寻释 寻:不久
D.风宪安得肃 肃:庄重
解析:D项,肃:整饬;清正严明。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荐擢监察御史   以佐为右都御史
B.坐事为皇太子谴责 以是为舆论所鄙
C.帝厌其繁琐 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
D.永乐末已有之 时未有官妓之禁
解析: A项,连词,因为/介词,把;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被”;C项,代词,代指弋谦所言之事/代词,他的; D项,代词,代指贪污的风气/助词,的。
答案:B
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B.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C.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D.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到职不久,又拜任户部右侍郎。
B.永乐四年,山西发生旱灾,成祖命刘观起草紧急公文,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命刘观随同前往。
解析:A项,不是“任职不久”,是尚未赴任;B项,“永乐四年”错误,“明年冬”应是永乐五年;“驰传”: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驰传往:紧急前往(当地);C项,逮捕的是刘观父子,直到出示密奏才认罪。
答案:D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成祖皇帝在北京听说这件事,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当就打击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太子。(以:认为。1分;遽折辱:就(立即)打击侮辱。1分;谕:告谕。1分;句意1分)
②刘观才承认服罪(认罪),于是将他发落到锦衣卫监禁审理。(引伏:认罪。1分;下:打入,押往。1分;句意1分)
(2)①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1分)②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2分)(或引用原文“①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②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
参考译文:
刘观是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授官太谷县丞,因受到推荐升任监察御史。洪武三十年升任代理左佥都御史。后因事获罪被捕入狱,不久获释。出任嘉兴知府,因父亲去世,守丧去职。
永乐元年,刘观升任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又拜官户部右侍郎。永乐二年,调任左副都御史。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凶暴狠毒,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在二人之间周旋逢迎,务求让他们双方都满意。永乐四年,在北京营造宫殿,刘观奉命到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第二年冬天,成祖因山西发生旱灾,命刘观火速前往,遣散了采木的军士和民夫。永乐六年,礼部尚书郑赐病逝,于是升刘观为礼部尚书。同年十二月,又与刑部尚书吕震互换官职。刘观曾因有过失而遭到监国的皇太子谴责。成祖在北京听到这情况,认为大臣有小的过失,不应马上打击侮辱,特地发诏书告诫皇太子。永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率师征讨凉州叛乱的羌人,命刘观参赞军事。班师回京后,因事获罪,刘观又被谪贬为本部(刑部)的吏员。永乐十三年,他官复原职,又改任左都御史。永乐十五年他奉命督办通浚漕河。十九年又受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太保衔,给两份俸禄。当时大理寺少卿弋谦多次上书议论政事,仁宗对其奏章絮叨感到厌烦。礼部尚书吕震、大理寺卿虞谦迎合仁宗心思弹劾弋谦,刘观又让十四道监察御史判定弋谦所言欺诳失实,刘观因此被士大夫舆论所鄙视。
当时没有禁用官妓的规定。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争相推崇奢侈,歌妓挤满宴席之中。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宣德三年六月一天罢朝后,宣宗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召到文华门,对他们说道:“祖宗那时,朝臣们都谨慎自守,近来却贪浊成风,这是为什么呢?”杨士奇回答道:“永乐末年已经有这种情况了,只是如今更为严重而已。”杨荣说道:“永乐时,在奢侈排场方面没有超过方宾的。”宣宗问道:“今天谁是最严重的?”杨荣回答说:“刘观。”宣宗又问:“谁可以替换刘观的职务?”杨士奇、杨荣推荐了通政使顾佐。宣宗于是将刘观外派去巡视河道,任用顾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人纷纷上奏章弹劾刘观,连带涉及刘观之子刘辐许多贪赃枉法的事情。宣宗发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他们的奏章给他们看。刘观上疏为自己辩解。宣宗更加恼怒,又出示廷臣们先后送上的密奏,其中有告他们违法受贿赂达千金的事。刘观这才认罪,皇帝于是将他发落到锦衣卫监禁审理。次年将要处以重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宽恕刘观死罪。皇帝于是贬谪刘辐戍守辽东,又下令刘观随同前往。刘观最终客死在辽东。宣德七年,杨士奇奏请皇帝下令,让掌管法纪的官员们考察弹劾罢免贪污的官吏。宣宪说道:“可以这样办。当初如若不罢免刘观,风纪宪纲又怎能得以整肃。”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7分)
夕次盱眙县①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③,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②逗:停留。③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1)作者在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夕”字写景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颔联“风波起”“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1分)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1分)“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1分)
(2)作者漂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生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每点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铃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1)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指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选自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1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的颁布,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本质。
E.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解析:A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B项,“一些作家”,在文中为“一些有识之士”;E项,“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文中无根据,“新遗产观”应指“现代遗产观”。
答案:CD
1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3分)(  )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C.我国有关部门正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被焚毁近90年的故宫中正殿近日复建竣工,完整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全貌。
解析:D项,故宫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答案:D
14.试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较广泛,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②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传承人越来越少。③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④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点1分)
15.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根据文意,“现代的遗产观”中的“遗产”包括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私有的物质财富;②物质文化遗产;③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睡 美 人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睡美人》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A角却突然“失踪”了。
“嘭”,化妆间的小门开了,一名女演员朝回过头来的导演一耸肩:“找遍了,哪儿也没有。”导演阴沉着脸。心中紧扣着的一线希望也随着这声响给绷断了。突然,他的手指向了坐在一边的B角:“你上!”
B角激动地站直身,双手抚摩着短裙,眼里闪着倔强和自信的光。只见她,踮起脚尖,一个优雅的旋转,轻盈地提着舞裙,飘然来到台上……
导演余怒未息。A角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扮演王子菲力浦的男A角又是老搭档,今天的汇报演出正是胜败定局的关键时刻,万一,万一B角腿一软……他不禁打了个冷战,不敢再往下想了。
B角在追光下独舞。多么雍容的舞步,多么飘洒翩翩的舞姿,她巧妙地把音乐的颤动和灯光的光芒融会在一整套的芭蕾舞的语言里了……
……英俊的王子出现了,两人在月光如水的舞台上跳起了双人舞。导演紧张地眯起了眼。这是最令人担心的,B角和男A角是第一次同台演出。奇怪,导演的眼前B角分明已被爱情拥簇而起,漂浮在浪花之上,乘着白色双翼;她手臂的姿势犹如玫瑰花瓣的开放;她的双脚和着音乐在踩踏,犹如树叶飘然落地。她和男A角的搭档真是天衣无缝!
导演的拳头松开了,他暗暗惊讶,我平时怎么会没有发现呢?是由于她的倔强和顶撞?是由于她的执著、自信大于技巧?是由于我对女A角的偏爱所形成的偏见?还是……
……B角弯曲着双腿,柔软的身子在向地面上倾倒。
……哀怨、激昂的主题乐如泣如诉在轻叩观众的心扉。一个个音符,飘坠在导演的心湖上,泛起圈圈涟漪。B角不是曾经要求和男A角搭档吗?而我却用“A”“B”角这道坚固的厚墙将一对“情人”隔开,导演了一出“悲剧”。唉!
……醒了,奥罗拉醒了!安睡了一百年后,由于菲力浦纯真的爱情,她,死而复生了!而B角,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恰似许多沉睡着的美,她,春花怒放了!
“哗——”,忽然,剧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B角噙着泪,微笑着向观众躬身回礼;可是,她的目光在某一观众席上凝滞了——
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
16.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序曲奏响,但女A角失踪,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②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③引出B角上场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④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突出女A角成人之美的精神。(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7.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睡美人”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扣合演出剧目的名称《睡美人》,使故事和剧情融合在一起,结构紧凑;(2分)②暗指一直沉寂未得赏识的B角,使小说人物和剧中人物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3分)(如答暗指隐于台下的无名英雄女A角,亦可得3分)
18.有人说文中的女A角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同意。(1分)女A角虽然着墨不多,但确是作者最着力塑造的形象。A角有精湛的舞蹈才能,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深得导演信任;但她心地善良,心胸博大,毫不嫉妒,创造条件,成人之美(在关键时刻愿意牺牲自己成全他人);(3分)她又很机智,采用关键时刻“失踪”的办法,“逼”导演起用B角。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2分)
(回答“不同意”,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鸡,为什么要叫?
瘦 驼
①“半夜鸡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过,鸡为什么要叫?西格尔是研究鸡的博士,他听得懂鸡的语言。虽然对于大多数人,鸡的语言无非就是母鸡下蛋“咯咯达”和公鸡打鸣“咯咯咯”,但是西格尔博士大概能听懂30种不同的“鸡话”。这一点儿也不奇怪,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夫多妻的它们总有一大堆家庭琐事要处理。特别是作为家长的公鸡,更是要担负很多指挥和决策任务。比如,当公鸡发现了食物,它便会发出叫声呼唤妻妾们前来分享。如果发现的是蚯蚓或者豆子这样的美味,它的叫声频率会比较高;反之,如果它发现的不过是些米粒,米粒对鸡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它的呼唤声频率便会较低。
②至于公鸡打鸣,鸡语专家告诉我们,那是一种“主权宣告”,一方面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临近的公鸡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佛洛等人就尝试解码公鸡的打鸣声。经过录音和分析,佛洛他们发现,雄鸡的鸣叫与它们体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越高,鸣叫声越宏亮低沉,同时这样的雄鸡鸡冠越大,体型越健硕,战斗力越强。
③公鸡什么时候打鸣?当然是早上了,金鸡报晓嘛。对不起,你错了。实际上,公鸡很多时候都打鸣。有人统计过,白天里,一只公鸡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近的公鸡不甘示弱纷纷宣誓主权,如此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而嘈杂的白天,人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就不会太留意这些打鸣的公鸡了。
④早上公鸡为什么打鸣?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学,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鸡的大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这个小小的腺体曾经是我们的老祖先视觉系统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它位于脑的中央,不过它与视觉神经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的物质,爱美的女士们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它仅可以让青蛙的体色变淡。松果体是受光线控制的,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司晨”。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⑤在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也可以安享黑暗静谧的夜晚。不过有时候遇到满月,皎洁的月光偶尔也会刺激太过敏感的公鸡“起夜”。而到了战乱时候,鸡犬不宁,被声音和火光惊扰的公鸡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以“雄鸡夜鸣”为战争的凶兆。
⑥现代社会,尤其是广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昼夜的区别,与100年前相比,目前人们的“黑夜”普遍缩短了好几个小时。不但人本身深受“人工白昼”带来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发的种种健康问题(诸如儿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高发,以及更普遍的情绪波动)的困扰,跟着人混的其他动物也跟着遭殃。经常有报道说某小区里“无德居民”擅自养鸡,结果半夜鸡叫不断,引发邻里纠纷。英国的国鸟是欧亚鸲,这种俗称知更鸟的小鸟现在完全不“知更”了,根据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报道,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⑦由此可见,给地球熄灯一个小时,不管对人类还是包括鸡在内的其他动物,都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我们还回得去吗?
(选自《新京报·新知周刊》,有删改)
19.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在英国很多地方它们彻夜鸣叫,都是路灯惹的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处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2分)作者将路灯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是路灯照明造成了知更鸟的彻夜鸣叫。(2分)
20.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公鸡打鸣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日常的鸣叫是因为鸡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总有一堆家庭琐事要通过鸣叫来处理。②公鸡白天打鸣是提醒家庭成员它至高的地位,也是警告其它公鸡不要轻举妄动。③公鸡早上打鸣的原因是晨光使褪黑素的分泌受到了抑制,所以不由自主地打鸣。④有时鸡在夜晚鸣叫是因为受皎洁月光或人类灯光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夜啼现象。(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
21.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过去,人畜作息有规律,生活环境自然和谐。(2分)②现在,作息规律被打破,人工白昼引发了动物、人类健康等诸多问题。(2分)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之情,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类破坏自然规律引发的环境、健康等问题的无奈和担忧。(2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在下面空白处写两句话,使文段完整。
思念是一种享受。在繁花似锦的春日思念起金色十月的红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万木凋零的秋天思念起小草萌芽的早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一丝慰藉。
答案:示例:在闷热如蒸的夏日思念起冬日飞舞的雪花 在冰封雪冻的严冬思念起盛夏灿烂的阳光(每句3分)
23.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继承的古代“史传合一”的理念与西方传记文学“史传分离”的相异性导致了传记文学作品内涵及可读性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继承了古代传记“史传合一”的理念。
(2)“史传合一”的理念与西方传记文学“史学分离”理念具有相异性。
(3)理念的相异性导致了传记文学作品内涵和可读性的差异。(每句2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
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
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
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
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这是前韩国总统李明博《母亲》一书中的一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
答案: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要求考生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抓住材料中的“等”,品读“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由敬老孝亲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启发自己对当下现实的关注、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以后”无法弥补曾经的遗憾与过错;
(2)抓住机遇、注重现实的努力争取;
(3)要珍惜今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4)可写对已逝的亲人的亏欠、愧疚之情(含对亲朋做下的、许下的、难以救赎践行的事或诺言);
(5)可写对人生经验方面的如抓住机遇、注重现实等的体会。
语文·必修4(粤教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评价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忖(cǔn) 干涸(hé)
契机(qì) 吮吸(yǔn)
B.迭出 (dié) 虫豸(zhì)
矫揉造作(jiǎo) 骨骼(gé)
C.统筹(chóu) 凝眸(móu)
豁然开朗 (huò) 参与(yǔ)
D.方便(biàn) 租赁(lìn)
句读(dòu) 膝盖(qī)
解析:A项,吮shǔn;C项,与yù;D项,膝xī。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制造假烟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B.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品尝了大名鼎鼎的北京烤鸭。
C.诸葛亮在刘备入吴时,授予他锦囊妙计,到危急时刻刘备取出使用,果然逢凶化吉。
D.伊拉克长期遭受美国制裁,人民生活异常困难。最近又遭美英飞机轰炸,真是祸起萧墙。
解析:A项,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应改为“死灰复燃”;B项,大名鼎鼎:一般只用于人,且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赢得广泛赞誉的北京烤鸭,不恰当,可改用“赫赫有名”;C项,锦囊妙计: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算。后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此句用其本义,正确;D项,祸起萧墙:祸患起源于家里,指内部发生变乱。应改为“雪上加霜”或“祸不单行”。
答案:C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生态健康国际论坛”是由国际生态健康联合会每两年组织一次的学术会议,主要探讨全球气候、生态变化导致的新发传染病等人类健康。
C.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解析:A项,“能否被刊用”与“太大的希望”照应失当;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探讨”后面缺少宾语,应在“人类健康”后补上“问题”;C项,句式杂糅,应删掉“造成的。”
答案:D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统村落纷纷消逝如云烟,会人为造成地方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寻根无着。
②即便某一传统村落至今保存完好,但从哲学意义上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村落也已经不同于昨天。
③这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刷所致,亦是现代人急功近利、忽略与抛弃传统文化的结果。
④而在漫长的社会发育中,传统村落肯定会遭受外力破坏,体貌必然会发生改变。
⑤从自然规律看,谁也无法阻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传统村落的消逝似乎无法避免。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④③①
解析:这5个句子的思路是先分析传统古村落消逝、改变的原因,最后点明消逝所带来的后果。原因部分,⑤说的是“自然”,③④说的是社会、人为。
答案:D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第5~9题(22分)
范雍,字伯纯,世家太原。雍中进士第,为洛阳县主簿。累官殿中丞。环、原州属羌扰边,以雍为安抚使。建言:“属羌因罪罚羊者,旧输钱,而比年责使出羊,羌人颇以为患。请输钱如旧,罪轻者以汉法赎金。”从之。迁右谏议大夫。
雍在京东时,平滑州水患。以劳加龙图阁直学士。明年,拜枢密副使。丁母忧,起复,迁给事中。玉清昭应宫灾,章献太后泣对大臣曰:“先帝竭力成此宫,一夕延燎几尽,惟一二小殿存尔。”雍抗言曰:“不若悉燔之也。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为灰烬,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将葺之,则民不堪命,非所以畏天戒也。”时王曾亦止之,遂诏勿葺。迁尚书礼部侍郎。
太后崩,罢为户部侍郎。陈安边六事,又请于天雄军聚甲兵以备河北,于永兴军、河中府益募土兵①以备陕西,即泾原、环庆有警,河中援之。
既而元昊反,拜振武军节度使。因言:“延州最当贼冲,地阔而砦②栅疏,近者百里,远者二百里,土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而贼出入于此,请益师。”不报。元昊先遣人通款于雍,雍信之,不设备。一日,引兵数万破金明砦,乘胜至城下。会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守城者才数百人。雍召刘平于庆州,平帅师来援,合元孙兵与贼夜战三川口,大败,平、元孙皆为贼所执。雍闭门坚守,会夜大雪,贼解去,城得不陷。左迁户部侍郎。居一岁,复吏部侍郎。
雍为治尚恕,好谋而少成。在陕西,尝请于商、虢置监铸铁钱,后不可行;又括诸路牛以兴营田,亦随废。颇知人,喜荐士,后多至公卿者。狄青为小校时,坐法当斩,雍贷之。
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明年,贼犯定川,邠、岐之间皆恐,而永兴独不忧寇。又迁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师,谥忠献。
(选自《宋史》,有删节)
注:①土兵:宋代设于西北边境及广南两路的地方性兵种,亦称土军。②砦: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若悉燔之也      燔:焚烧
B.遽为灰烬 遽:迅速
C.又无宿将为用 宿将:经验丰富的老将
D.会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 会:会合
解析:D项,会:恰逢。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   河中府益募土兵以备陕西
B.好谋而少成 而永兴独不忧寇
C.以雍为安抚使 平、元孙皆为贼所执
D.而贼出入于此 元昊先遣人通款于雍
解析: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动词,做/介词,被;D项,介词,在/介词,跟,和。
答案:B
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B.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C.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D.初完永兴城/或言其非便/诏止其役/雍匿诏而趣/成之。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雍历任多个官职,从属于环州、原州两地的羌人侵扰边境,范雍找到问题的所在,朝廷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他还消除了滑州水涝的灾害。
B.玉清昭应宫遭遇火灾,章献太后很伤心,有心想重新修葺宫殿,但遭到了范雍的反对,当时丞相王曾也制止修葺,于是皇帝下诏不要修葺。
C.范雍能鉴察人,喜欢推荐贤士。他曾建议聚集铠甲兵械和增加招募土兵来增强抵御力,但没被朝廷重视。曾经请求商、虢两地置监铸造铁钱也没有执行下去。
D.李元昊谋反,先派遣人和范雍通和言好,范雍相信他,不设防备,后来李元昊突然攻破金明砦,范雍向刘平求救,虽遭受惨重的失败,但城池并没有被攻陷。
解析:C项,“建议聚集铠甲兵械和增加招募土兵来增强抵御力,没被朝廷重视”错,文中并没有提及朝廷没重视聚集铠甲兵械和增加招募土兵来增强抵御力这个建议。
答案:C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丁母忧,起复,迁给事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狄青为小校时,坐法当斩,雍贷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表现范雍有预见性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范雍遭逢母亲丧事,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朝廷升迁他为给事中。
(“丁母忧”“迁”各1分,大意1分,“起复”翻译成“再次起用”“重新做官”也可以)
②狄青担任小校时,触犯法律应当被斩首,范雍宽恕了他。(“为”“坐”“贷”各1分,大意1分)
(2)①请于天雄军聚甲兵以备河北,于永兴军、河中府益募土兵以备陕西。②为延州请求增加军力。③完永兴城。(一点2分,二点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完成(1)~(2)题。(7分)
苦 寒 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苇箔:帐幔和帘子。
(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有何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2分)
(2)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2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4)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韩志君
当下,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数量出现“井喷”,其中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还有不少属于“豆腐渣工程”。导演吴天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尖锐地提出:“现在我们到处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可名著在哪儿呢?”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常常就表现在它是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特别是表现在它所达到的人民性的高度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拉近银幕、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让我们的作品与广大的中国观众贴心、碰心。
我们的国家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太阳很亮,但有些角落又很暗;前行的大潮激流勇进,但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沉滓泛起;真与假同在,善与恶并行,美与丑互映;我们的人民,激情澎湃地创造着历史,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有责任表现这一切,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
但是,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努力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与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不是一码事,与“娱乐至死”更不是一码事。娱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品格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显著的标志。但娱乐,并非是文艺作品唯一的和全部的品格。
应当指出的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并不排斥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作为解剖刀,深刻剖析我们的“国民性劣根性”。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歪风邪气不仅泛滥于官场、商场,也风靡于民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是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还应当指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各自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但艺术个性和领新标异,与“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是两码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老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认知”。早些时候,我读到艾斯特哈兹·彼得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在评价皮娜·鲍什的表演时说过:“把脸埋进洋葱里,自然会哭泣。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共同的认知,如何将个人的哭泣(或对哭泣的模仿)转化为舞台上的哭泣和观众的哭泣。在台上真正地去哭还不够,诚实仅仅是个起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别和少数平民百姓的意志,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在作品中“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征服观众并与观众心灵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既要有平民情怀,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作家和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我一向认为,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和编剧也是走不远的。艺术创作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时间,唯有时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
(选自《新华文摘》)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E.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解析:A项,原文中是“常常”,选项将原文绝对化了;C项,原文中是“那也不是很可取的”,并没有完全否定同情底层人们的作品;D项,原文中是“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显然点明了文学素养对于导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答案:BE
13.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解析:C项,文章第五段只是拿如今的作品多去批判官场、商场与不去批判民间、不去批判底层人们做对比,而不是说这种情况导致对民间批判不够,从而导致“名著”少。此题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C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六段“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这句话,即是对画线句子含意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相同的道路”即是指模拟,“不同的道路”乃是强调个性化创作。
答案:(1)“相同的道路”是指艺术家创作时一味模拟,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2)“不同的道路”指艺术家的创作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摒弃了抄袭和模拟。(每点2分)
15.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依据文意,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鲁迅先生的《祝福》,以其批判礼教的深刻性,成为文学史上掷地有声的佳作。
(2)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融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祝福》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底层人民备受礼教摧残和压迫的现实,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丑恶、残酷。
(3)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需要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摒弃媚俗和有意迎合观众的创作态度。《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激起了读者对礼教吃人本质的痛恨,对底层妇女的同情。
(4)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对各阶层人群进行审视和解剖,剖析其“国民劣根性”。《祝福》既批判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维护者们的残忍、虚伪之处,也指出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软弱之处,同时还表现了祥林嫂等底层人民的麻木、愚昧。
(5)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既要表现独特的创作个性,又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鲁迅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创作,对鲁镇环境的描写,对礼教的批判角度,都迥异于同时代的作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些都是其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
(观点2分,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小狐狸买手套
[日]新美南吉
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
一天早上,小狐狸刚要出洞去,突然“啊”地喊了一声,两只手捂住眼睛。狐狸妈妈先是一惊,然后笑着告诉小狐狸那是雪。小狐狸开心地跑了出去。它跑着跳着,溅起的雪粉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过了一会儿,小狐狸回到洞中,说:“妈妈,手冷,手发麻了!”狐狸妈妈一边往小狐狸两只冻得发紫的手上呵气,一边用自己暖和的手,轻轻握着小狐狸的手,说:“马上就会暖和起来。妈妈给暖暖,很快就会暖和的。”
狐狸妈妈心里想:可爱的小宝宝,要是手上生了个冻疮就可怜了。等天黑以后,去镇上给小宝宝买双合适的毛线手套吧。
夜幕降临了,狐狸母子俩从洞里走出来。小狐狸钻在妈妈的肚子下面,一边走着,一边眨着滴溜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看这,看看那。
不久,前方出现了一点亮光。小狐狸看到后,就说:“妈妈,星星掉到那儿了,是吧?”
“那不是星星。”狐狸妈妈说着,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
尽管小狐狸在妈妈的肚下催促,可狐狸妈妈回忆起以前的经历怎么也不敢往前走了。它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一个买手套的好办法。
“宝宝,伸出一只手来。”狐狸妈妈握住小狐狸伸出的那只手,不大工夫,那只手变成了可爱的小孩手了。小狐狸把那只手伸开,握住,又掐,又嗅。
“真奇怪啊,妈妈,这是什么呀?”
“这是小孩手,宝宝。去了镇上有很多人家。首先要找挂着黑色大礼帽招牌的人家,找到后,咚咚地敲敲门,然后说‘晚上好’。人就会从里面把门打开个缝,你从门缝里把这只手,哦,就是这只小孩手伸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副合适的手套。’明白了吗?可不能把另一只手伸进去啊。”狐狸妈妈耐心地教导着小狐狸。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狐狸不解地反问道。
“因为人要是知道你是狐狸的话,不但不卖给手套,还要抓住往笼子里关呢!人哪,真是可怕的东西啊!”
狐狸妈妈一再叮嘱着,把带来的两个白铜钱,塞进小狐狸的那只小孩手里。
小狐狸在映着雪光的原野上,摇摇摆摆地朝着镇上的灯光走去。
镇上,家家户户都已经关了门,只有柔和的灯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映在街道的积雪上。
小狐狸终于找到了帽子店。小狐狸按照妈妈教的,咚咚咚敲了敲门,问道:“晚上好。”里面响起咯噔咯噔的声音。然后,门嘎吱一声开了一寸左右的缝。一道灯光穿过门缝,长长地映在街道的白雪上。
小狐狸的眼睛让灯光一晃,一下子慌了起来,把不该伸进去的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说:“请卖给我一双合适的手套吧。”
帽子店的人看到这只手,不由得“哎呀”了一声。他想:这是狐狸手呀,狐狸买手套一定是拿树叶来买了。于是,他说:“请先交钱。”
小狐狸握着两个白铜钱,老实地交给了帽子店的人。那人用食指弹弹,然后互相敲敲,发出叮叮好听的声音。然后从柜子里取出小孩用的毛线手套,放到小狐狸的手里。小狐狸说了声“谢谢”,离开了帽子店。它顺着来的路一边走,一边想,妈妈说人是可怕的东西,可今天的事却并没感到人有什么可怕。
当它正要从一个窗户下走过时,忽然听到人的声音。啊,这是多么慈祥,多么好听的声音呀!
“睡吧,睡吧,
躺在妈妈的怀里,
睡吧,睡吧,
枕在妈妈的胳膊上……”
小狐狸想,这声音肯定是小孩妈妈的声音。因为每当小狐狸困了想睡觉时,狐狸妈妈也是用这种慈祥的声音,摇着它睡着的。
接着,是小孩的声音:“妈妈,这么冷的晚上森林里的小狐狸冷不冷?”
又是小孩妈妈的声音:“森林里的小狐狸啊,听着狐狸妈妈的歌儿,在洞里就要睡着了。好宝宝快睡吧,看看宝宝和狐狸哪个睡得快。一定是宝宝睡得快!”
小狐狸听到这儿,忽然想起妈妈来了。它飞快地朝着妈妈等候的地方跑去。
(选自作者同名小说,有删改)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狐狸在雪地里玩耍冻紫了手;②狐狸妈妈带小狐狸去镇上买手套;③帽子店的人知道了是小狐狸依然把手套卖给它;④小狐狸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后飞快地跑向妈妈。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反复的手法。(1分)画线句子描写了小孩妈妈动听的声音,表现了小孩妈妈的慈祥和对孩子的爱;(1分)也侧面描写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深深的爱。(1分)同时为下文小狐狸忘记了要找妈妈做铺垫;(1分)让整篇童话笼罩上了一层爱与温暖的氛围。(1分)
18.狐狸妈妈对小狐狸一再叮嘱,有必要吗?请联系文本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有必要。(1分)狐狸妈妈“以前的经历”告诉她人类是可怕的,(1分)人类社会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许多缺少大爱之心的行为,(1分)家长们也会教育孩子要善于保护自己,尤其在陌生人面前,(1分)一再的叮嘱体现了狐狸妈妈竭力想保护小狐狸,(1分)充分体现出一种最纯粹的母爱。(1分)
示例二:没必要。(1分)虽然狐狸妈妈与人类之间曾经有一些可怕的经历,但并不需要因此怀疑人类的善良和博爱,(1分)小狐狸买手套时虽然伸错了手,但帽子店主人就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对待小狐狸,(1分)说明人类的善良和大爱才是最美好的,甚至是可以跨越族类的。(1分)人狐异类,但在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中却能相互理解与包容,给人以特殊的感动和强大的力量。(1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再告诉小孩子现实是多么可怕,孩子就会害怕现实,不容易看不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不利于孩子认识社会,融入社会。(1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19.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转型,城镇化加速。(2)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或父亲们确实很忙碌)。(3)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一点1分,二点2分,三点4分)
20.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习惯”二字,间接反映出父亲“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这一现象的普遍性,(2分)表达了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无奈,(1分)也体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1分)对父亲们的委婉批判。(1分)
21.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用节目中的爸爸们与小孩子相亲相爱(1分)反衬(1分)出现实生活中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这一现象,进而使作者的论述更有说服力。(1分)选用热播节目,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分)(或能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前文在现实生活中爸爸成为孩子教育的缺席者这一现象,引出下文有关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的原因的分析。(1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23.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文题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挑错”这一行为,体现的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和胸襟气度。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写作范围很广。从杂志社方面考虑,可从“敢于指出错误”“监督不可缺少”“敢于挑战权威”“让文字更规范是每个人的责任”等方面立意;从作家角度考虑,可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是一种态度”“虚怀若谷是一种美德”等立意。写作时不一定专谈个人修养问题,可以立足时代,放眼现实。比如,日本否认对亚洲的侵略历史;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变得浮躁、冒进,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或议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