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语文·必修3(粤教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4 唐诗五首 栏目链接1.走近作者课 文导 读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他早年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还是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人称“诗佛”。他还是有名的画家,并精通音律。苏轼评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一作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长七绝,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王昌龄集》。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擅长律诗,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1400余首。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贞元进士,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等,诗集有《刘宾客集》。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其诗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时政弊端多有所反映;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 栏目链接2.作品背景课 文导 读山居秋暝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去,吃斋奉佛。40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写他隐居生活的一首诗。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从军行(之四)
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经常率兵侵扰边塞,入侵内地,掠夺财物,严重破坏了边疆地区的生产,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阻断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唐朝为了发展生产,保证中西交通畅通无阻,曾多次发兵打击入侵之敌。当时的“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吐蕃多次作战的场所。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登 高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之情,他抱病登台。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石 头 城
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锦 瑟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人因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有很多难言之痛、至苦之情。 栏目链接3.文体常识课 文导 读(1)律诗。律诗属近体诗。近体诗用字讲平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二、四、八句的末字同韵。 栏目链接课 文导 读(2)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的末字同韵,各句不必对偶。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注音预 习检 测mínɡxuānhuànzhǔbìnsèwǎnɡ 栏目链接词义定音法
辨识多音字最好的办法是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根据词义定音。多音多义字的多种读音,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一种意义。如果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知道了某个字的具体意义,就不难确定与之对应的读音了。如:
“禅”,读chán,含义与佛教有关,如“禅师”“禅房”;读shàn,含义与帝王有关,如“禅让”“封禅”。 栏目链接2.一词多义预 习检 测动词,盘旋动词,回还、回来动词,回转名词,回环、曲折动词,回身、回头副词,难道,哪能副词,可以,能够 副词,大约 栏目链接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预 习检 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暗,遮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栏目链接4.古今异义预 习检 测(1)空山新雨后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空旷的山。
(2)王孙自可留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不离开。
(3)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百年。
(4)山围故国周遭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幽静的山居一生旧都 栏目链接5.分析句式类型预 习检 测 (1)竹喧归浣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动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谓倒装,竹喧浣女归主谓倒装,莲动渔舟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精读探究探 究与 点 拨(1)《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工笔细描、动静结合的手法。“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营造出一个宁静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有浓浓的禅意,寄托了诗人的悠闲高洁的情怀。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2)《山居秋暝》中,诗人在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3)阅读《从军行(之四)》,回答: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②第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前二句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②三、四句是由前二句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4)阅读《登高》,回答:①前四句所描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了无处不在的悲凉气氛。 栏目链接②颈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多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尾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5)《石头城》中,“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但在诗人眼里它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6)《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栏目链接2.写法赏析探 究与 点 拨山居秋暝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登 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石 头 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锦 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栏目链接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栏目链接3.结构图解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探 究与 点 拨 栏目链接语文·必修 3(粤教版)
14 唐诗五首
书 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赏析:此诗即事写景,撷取眼前瞬间景致抒写自身顷刻间独特感受。小雨暂歇,轻阴未散,一派清润气息为诗境定下基调,深院闭门,则又将主体幽静情趣充溢其间。后二句写坐看之间,顿生奇感,青苔之色似欲扑上人衣,既因清润气息之托衬,又因主体情感之投入,而静景之活化,更为全诗注入无限生机。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①雉雊(zhì gòu),雉鸣叫。
赏析:诗写田家晚归景象,借以抒发自己亟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开篇夕阳村落,牛羊徐归,渲染暮色,明点“归”字。中间六句描写野老迎候牧童、农夫亲切絮语以及雉雊蚕眠,各得其所,展现了一幅农家风俗画卷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与和谐感。末二句直表心绪,诗人由即目所见联想到自身处境,既羡慕又惆怅。田园之中,不独农人,就连虫鸟亦自有所归,而自身仕途受挫,无所依傍,却仍彷徨中路,相比之下,归隐之念自然生出。结尾以式微之歌回应开篇“归”字,完成章法。《诗经·邶风》中有《式微》篇,内容有思归之意。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浣女(huàn) 惘然(wǎng)
秋暝(míng) 怅然若失(chuàng)
B.凋落(diāo) 城垣(huán)
鬓角(bìn) 栩栩如生(xǔ)
C.蝴蝶(dié) 浊酒(zuō)
锦瑟(sè) 潦倒不堪(liáo)
D.寂寞(mò) 琴弦(xián)
江渚(zhǔ) 沧海桑田(cāng)
解析:A项,怅chàng;B项,垣yuán;C项,浊zhuó。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清泉 秋暝 淮河 望帝春心
B.鱼舟 遥望 潮湿 篮田日暖
C.楼兰 寂寞 矮城 杜娟啼血
D.艰难 莲藕 惘然 苍海月明
解析:B项,鱼—渔,篮—蓝;C项,娟—鹃;D项,苍—沧。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望帝春心托杜鹃 B.青海长云暗雪山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黄沙百战穿金甲
解析:A项,动词,托付,B、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A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
B.潦倒新停浊酒杯(衰老多病)
此情可待成追忆(岂待)
C.夜深还过女墙来(古代指为女子经过筑的墙)
山居秋暝(晚)
D.竹喧归浣女(竹林中声音喧哗)
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解析:C项,女墙:石头城上的矮墙。
答案:C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秋暝》中“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均以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
B.《从军行(之四)》中第三、四句是直接抒情,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低沉压抑。
C.刘禹锡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中来描写,尤显故国的没落荒凉。
D.《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四联各自对仗,以雄阔之景写壮心不已之情。
解析:A项,“浣女”“渔舟”为间接描写;B项,并非“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应为坚定深沉;D项,写出的应是作客思乡、悲秋苦病、忧时伤国之情。
答案:C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之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8)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答案:(1)清泉石上流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淮水东边旧时月
(5)只是当时已惘然 (6)渚清沙白鸟飞回
(7)艰难苦恨繁霜鬓 (8)蓝田日暖玉生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星宿/乳臭 搭讪/赡养费 粗犷/旷日持久
B. 着实/酌量 砾石/沥青路 鞭挞/纷至沓来
C. 呜咽/奖掖 瞋目/撑门面 诘难/殚精竭虑
D. 畜养/体恤 锁钥/管弦乐 迸发/屏气凝神
解析:A项,xiù,shàn,guǎng /kuàng;B.项,zhuó,lì,tā;C项,yè,chēn/chēng,jié;D项,xù,yuè,bèng/bǐng。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镶嵌 精萃 休闲装 轻描淡写
B.瑕疵 鄙薄 邀请赛 赔理道歉
C.怃然 琵琶 和稀泥 玲珑剔透
D.推辞 观摩 元霄节 伶牙俐齿
解析:A项,萃—粹;B项,理—礼; D项,霄—宵。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2)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3)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批发市场就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
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
解析:(1)“溶化”和“融化”都有“冰、雪等”变成水的意思,故此处两个词都可用。(2)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勾通:暗中串通;勾结。根据句意,此处应用“沟通”。(3)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嚷。喧闹:喧哗热闹。本句的语境是农贸市场,“喧闹”明显更加合适。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解析:A项,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形容演讲选手,不合语境。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C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含贬义,此处望文生义。D项,奔走呼号:指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符合题意,使用恰当。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解析:A项,不合逻辑,属否定失当。“切忌不要”,“忌”本身就含有“不要”的意思。应将“忌”改为“记”或将“切忌不要”后的“不要”删去。B项,句式杂糅。应将句尾“的发生”去掉或将“解决”改为“避免”“防止”等意义的词语。D项,表意不明。“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表意不明确,存在歧义。
答案:C
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__________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主旨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思想。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国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的凄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任选两个即可)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颈联中的“浮” 和“ 动” ,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意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这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出汉江的自然景色,诗人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回答出两种并结合诗的内容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浮” 字准确地写出了江水的壮阔,给人一种将“ 郡邑” 漂浮起来的错觉。“ 动” 字生动地写出了江水的气势,波涛激荡翻腾,震动远空。诗人生动地写出了汉江壮丽浩渺的自然景观。
(2)①白描。诗人不着色彩,只用粗线条勾勒,构成了一幅简约闳深的水墨画。② 夸张。“ 江流天地外”“ 波澜动远空” 夸张地写出了汉江的流长以及壮阔气势。③ 虚实结合。“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流注长江的汉水,是实写;汉江之水在天地之外奔流,是虚写;两岸青山伴着汉江的波涛,看上去若有若无,是虚实结合,写出了浩浩江流奔腾不羁的气势。④ 化静为动。“ 郡邑浮前浦” ,利用动静的错觉,将静止的“ 郡邑” 动态化。(任选两个即可)
三、语言运用
11.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12.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上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上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上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本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5) 2012年初:“你船票准备好了没?”
内容变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出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内容变化的特点: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
折射出的心理: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理”)。
感怀诗人李商隐
王艺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个蚕茧诗人,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终要走上这条路。于是,李商隐也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条路。但是最后他没能逃脱党派之争,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终究还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样豁达,决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郁而终。
他的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他屈才为人抄书,靠别人接济度日。他还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心扉不敞、敏感忧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从小懂得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屡试不中,李商隐终于选择了放弃。别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无论何时何地,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好不容易,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为母亲守孝的三年光阴,与这绝好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也许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远不能得志。我却独自庆幸,上天留下了一个作为诗人的李商隐,而不是一个作为政治家的李商隐。也许作为政治家,他可能不会被世人传颂,但作为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
我喜欢他的个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坚持己见,不轻易妥协。作为儒学弟子,他敢于批判孔子儒学的缺陷,敢对一群老顽固的儒生们傲然说出“不必规规然尊孔子为师”的话。想想,就是在言论如此开放的今天,又有几个人有如此的魄力。于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风度,忧郁得可以融化悲伤;他的气势,坚决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见。
这只是他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恋又欣赏的另一面,是他那绮丽的情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唯有那个颇受争议的人,才写得出这样颇受争议的诗。锦瑟是哪个美丽女子的芳踪遗迹?那段遗失于青纱帐红帷幔后的历史,遥远得隔了好多个世纪,而今读着这诗句却感觉近得伸手可触。每读至此,我都会心微笑,又忍不住悲凉。想必在那个夜色浓郁的月夜,提笔写下这句诗的李商隐也和我一样吧,都有几分悲凉忍不住溢出心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批评他用典太多,诗意晦涩。我只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偏爱吧。我沉溺于他那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沉迷于那样一个剔透空灵的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有泪,玉生烟。他梦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于书卷间。那种清冽的悲伤,满满地流淌在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之间,他的爱翻涌着,触起了人心中那遥远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不了过去,是他的致命痛处。因为忘不了过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彻骨的悲伤。就这样,追忆画不上休止符,只能无休无止地蔓延下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为情所伤的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穷年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凄凄凉凉。人生起起落落,到头来原来都是过眼浮云,自怨晚觉。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原来地球缺了谁都还是接着转,是谁在乎我,是谁挂念我,是谁在风凉夜惦记我。人世不因谁而改变,黄叶自飘零,歌舞自轻曼,寒屋人自寒。
就这样作茧自缚,就这样解不开、放不下,就这样的执著、固执、坚持自己的坚持,就这样漠然、满腔才情、一身傲气。我痴醉于这样的李商隐、这样的蚕茧诗人、这样千年不悔的眷念。
(本文来自《学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