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17宋词四首课件+练习(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17宋词四首课件+练习(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9 15:49:13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必修 3(粤教版)
17 宋词四首
鹧 鸪 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出处:21教育名师】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lěi)  还酹(ɡuō)  强虏(lǔ)
B.暮霭(ǎi) 憔悴(qiáo) 舞榭(xiè)
C.纶巾(lún) 骤雨(zhòu) 凝噎(yē)
D.狼居胥(xū) 巷陌(hànɡ) 公瑾(jǐn)
解析:A项,酹lèi;C项,纶ɡuān;D项,巷xiànɡ。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杨州 今霄 强虏 怀瑾握瑜
B.仓皇 暮蔼 峰火 铤而走险
C.骤雨 戍角 憔悴 兰舟催发
D.惨戚 黍离 舞榭 良晨美景
解析:A项,杨—扬,霄—宵;B项,蔼—霭,峰—烽;D项,晨—辰。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英雄的流风余韵/有功业,有文采;B项,旧地/国家;C项,长江/江河;D项,均为“旧”。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
B.念去去千里烟波
C.满地黄花堆积
D.梧桐更兼细雨
解析:A项,风情:古义,情意;今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含贬义,也指风土人情;B项,去去:古义,行程遥远,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C项,黄花:古义,菊花,今义,金针菜的一个品种;D项,细雨:古今意义均指“很小的雨”。
答案:D
5.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暗淡的景物,烘托出前途的渺茫和相会之无期。烟波暮霭中充满了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www-2-1-cnjy-com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敌占区的佛狸祠下,一片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对北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来源:21cnj*y.co*m】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特意点明是“人道是”,表明他并不拘泥于对古迹的考证,而是着眼于抒写历史感慨。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对叠字十分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女词人内心极度的孤独感,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1-c-n-j-y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B项,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
答案:B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执手相看泪眼,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
(3)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7)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21世纪教育网
(4)满地黄花堆积  如今有谁堪摘
(5)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7)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B.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C.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
D.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解析:A项,kànɡ,hánɡ,kànɡ, ( http: / / www.21cnjy.com )hànɡ。B项,lánɡ,lánɡ,lànɡ,lánɡ。C项,hái,hài,hái,ɡāi。D项,均读kuì。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愧疚 必须品 防微杜渐 额首称庆
B.搜寻 吊胃口 炙手可热 按捺不住
C.剽悍 金刚钻 始作俑者 不明就理
D.撮合 板着脸 破涕为笑 奉为圭臬
解析:A项,须—需,首—手;C项,理—里。
答案:C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www.21-cn-jy.com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解析:A项,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子,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符合语境。B项,运筹帷幄: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此处符合语境。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处不合语境。D项,栋梁之才: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符合语境。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解析:B项,首先是语序不当,“新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的一种野生动物”不是鉴定的内容,“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才是鉴定的内容。其次是主谓搭配不当,改称“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被命名为“金丝牦牛”。C项,语序不当,应为“……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D项,句式杂糅,“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改成“所以食用水果前的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或“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便是黄州赤壁,陡峭的石坡直逼着浩 ( http: / / www.21cnjy.com )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________________,有了视角与空间的变异,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产生各具特色的审美愉悦。
①但一仰一俯之间就有了气势
②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③因此也就有了冥思和游观的价值
④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⑤主观感情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
⑥客观物象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第一横线处应与前面的“俯瞰”“仰望”照应;第二横线处应先“游观”后才有“冥思”,应填④;第三横线处的审美愉悦产生于客观物象,应填⑥。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3)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21·cn·jy·com
(2)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3)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声 声 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1*cnjy*com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憔悴损”是写花还是写人的?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写景的,同时也是抒情的,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层次地表现词人寻求、失望,因而“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2)“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会有人来光顾采摘。
(3)黄昏时候,雨打梧桐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点滴滴间,更增愁绪,欲说无语,欲泣无泪。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细”两字,细腻道出诗人的苦闷,并将之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卜 算 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表现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三、语言运用
10.请按照例句内容及格式,仿写一句,要求意思相对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
例句:苏轼,赤壁岸边,一阕《念奴娇》,词采传千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柳永,都门帐外,一曲《雨霖铃》,离情断人肠。
(示例二)屈原,汩罗江畔,一篇《离骚》赋,忠心动日月。
(示例三)辛弃疾,北固亭中,一首《永遇乐》,悲愤满山河。
11.阅读下面三首“中国风”歌曲的部分歌词,完成(1)~(2)题。
材料一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周杰伦《东风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挥剑断天涯相思轻放下,梦中我痴痴牵挂。(张杰《天下》)
材料三 离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浓,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才懂。(林俊杰《江南》)
(1)材料一中“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一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蕴涵悠悠不尽之思。请写出意境与之相似的两句古典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90后”的中学生从周杰伦的《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破》里开始感受古典诗词之美的现象觉得愤慨,认为这是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请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示例一)我认为这种现象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接受。因为周杰伦的许多歌曲,意蕴深厚,语言优美,其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诗词佳作,从中可以品味出中国诗词的魅力。这也是一种学习古典文化的方式。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可取。古典诗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代名家留下了数不尽的绝妙佳作,周杰伦的歌曲中确实蕴涵着古典诗词的气息,但这并不能替代阅读古典诗词。要感受古典诗词的全部魅力,还得品读历代名家名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宋词的忧伤
张佐香
宋词如烟,如雾,如雨,湿漉漉地挂满了宋朝的天空。宋词网住了整整一个王朝。
年幼时,便对宋词一见钟情,许多个夜晚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窗帘拉上,挡住了城市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被尘世磨砺得麻木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热烈。我虔诚地走进宋词的意境之中。宋词以其独特的美感熏陶着我,使我如痴如醉,难以自拔。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忧伤和哀愁是宋词的永恒主题。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一位又一位词人将感伤和哀愁填在人生平平仄仄的格律中。词人或许并没有比常人经受更多的苦难,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直、悲悯、敏感和多思,他们的忧伤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容。词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拟,清雅的文字整理着自己的忧伤,如同受伤的天鹅不忘保持自己优雅的姿态,一边流泪,一边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最先向我走来的是词皇李煜。李煜称帝时,所作之词格调并不高。后来,成了阶下囚,消极颓废到了极限,词的艺术魅力也达到了极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些隽永的千古名句,在中国人的心里流动了千年。李煜用国家与自身的命运和精神血肉铸造了宋词的辉煌。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想起宋朝那朵卓绝一世的凄凉之花,想起了李清照。李清照是千古第一女词人,她用一支亦秀亦豪的如椽巨笔,勾画出半壁江山。她原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父亲的藏书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蕴如竹。她满载着少女的幸福,涉入爱河,与夫婿赵明诚琴瑟相和。他们在琴棋书画金石诗文中共享爱的甜蜜。可是婚后不久,赵明诚在战乱中病亡。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磨难中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她将椎心蚀骨的痛苦和哀愁化为凄凉的文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是真正的伤心人,未到真正的伤心处,是断然写不出这空前绝后的哀婉之词的。李清照是深知自己生命的含金量的。她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将故国之思与家亡之恨,抽丝剥茧般进行纺织,化愁为词,为后人留下了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她的词永远被人们传诵。
捧读辛弃疾饱蘸血泪谱写的词,总能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楚楚地听到他一遍遍地哭诉,感受到他一次次地表白。他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因尽职尽力而遭灾。国有危难时,招他启用,朝有谤言,又弃之一旁。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他徒然带着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的心病而流英雄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如果说东坡常用“安时而处顺”的态度来排遣所遭受的痛苦,那么辛弃疾多以慷慨悲歌来倾吐抑郁的哀愁。到了“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已是愁到深处却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辛弃疾的词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缘此才能燃烧,才能振聋发聩
手执磨得起了毛边的《宋词》,我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望无边的哀愁和忧伤包围着。 逸怀浩气的东坡感叹“江海寄余生”;多愁善感的柳永咏唱“执手相看泪眼”;深婉含蓄的晏殊于“小园香径独徘徊”;仕途坎坷的欧阳修“为伊消得人憔悴”;姜白石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00多年北宋南宋之动荡,产生了宋朝的词人和宋词。宋人写宋词,是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是为一己而写,以浇一己之块垒。孰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宋词竟然从一代代文人手中流传千古。这正应了哲人康德的一句至理名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宋词中所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哀愁与忧伤,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我”之愁,亦是“大我”之愁。在国破家亡的战乱中飘泊天涯,万千愁绪哀思齐赴心头,创造了独特的而又极具普遍意义的宋词情境。缘此,引起百代之后众生的共鸣。“哀愁”的内涵各不相同,但它恰恰是人们常常产生,而且永远具有的一种感情。情境相通的那一刻,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我们心的弦索。
感谢古典的宋词,感谢宋词带给我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哀愁与忧伤。其实,我们是需要哀愁和忧伤的,需要它滋润我们因为过度追逐娱乐而干燥的心田。读宋词,说明我们的情感和灵魂还没有真正板结和尘封,哀愁和忧伤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它不是凭理性所能获得,而是由爱来理解。一颗善良的悲悯的有着文化底蕴的心灵,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时,一定能够细致而深刻地感受到哀愁和忧伤及其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6张PPT)
语文·必修3(粤教版)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7 宋词四首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走近作者
课 文导 读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千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留世。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逝世于常州。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和《九议》中,陈述恢复方略,主张练兵备边,然因与政风、士风不合,反屡遭弹劾,前后闲置近20年,终赍志以殁。所撰《稼轩词》,风格雄奇刚健、深婉雅丽,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成就。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作品背景
课 文导 读
雨 霖 铃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声 声 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词。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侂胄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文体常识
课 文导 读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体,即歌词。每首词都可以配上适当的曲子,词的句子一般是长短不齐,所以又称“长短句”“曲子词”“歌词”等。
词是继诗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故被称作是“诗余”。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按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落(词的段落称为“阕”或“片”)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注音
预 习检 测
zhòu

ǎi
xiāo
jǐn
ɡuān
lèi


qiáo cuì
xi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记生不记熟法
对于一些生疏的字音要强化记忆,而熟悉的字音,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了,这样能减少复习中的记忆量。如:
“济”读“jì”,如“周济”“救济”“同舟共济”“无济于事”,都是大家熟悉的,就不要再记忆了;而“jǐ”音,如“济南”“人才济济”则需要强化记忆。
拼音小贴士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一词多义
预 习检 测
数词,一年
名词,经典、经书
介词,经过
名词,国都、京城
名词,都市
副词,全都
动词,对付、抵挡
名词,敌人
动词,相当、匹敌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预 习检 测
名词作状语,向东
一般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伤心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烟: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名词作动词,吃饭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5.古今异义
预 习检 测
没有好的情绪
长江
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6.分析句式类型
预 习检 测
(1)故国神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应笑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神游故国
宾语前置句,应笑我多情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精读探究
探 究与 点 拨
(1)《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情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2)分析《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的意境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设想作者与爱人分手次日酒醒时的景况。景物的凄清、寂寥,烘托出人物形单影只的孤零心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两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说说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后浪推前浪,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而且点出了词作“怀古”的旨意。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之作,两词中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向往,但现实抱负难以施展。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与无奈。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追怀刘裕驰骋中原,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之实,而将领弄权谋私,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地表现为悲愤不平与忧心如焚。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5)说说《声声慢》开篇十四个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表达上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这样把诗人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②这些叠字形成了音律的回环往复,增强了词的音乐性。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6)找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④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⑤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写法赏析
探 究与 点 拨
雨 霖 铃
采用铺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离别前,写了环境、气氛;离别时,重点描写了其难以割舍的情态;再以心理描写,想象了别后的状态。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凸显感人主题。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声 声 慢
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十四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落玉盘。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②语言浅俗自然。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借古讽今。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在“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结构图解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