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18诗词三首课件+练习(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18诗词三首课件+练习(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19 15:49:3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语文·必修3(粤教版)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8 诗词三首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走近作者
课 文导 读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宋太宗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姜夔(约1155-1209),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寓居武康。一生未仕。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作品背景
课 文导 读
虞 美 人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生日七月初七晚演奏,由于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年仅41岁。
书  愤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天,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虽近暮年,但他激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写作此诗。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扬 州 慢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扬州慢》。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文体常识
课 文导 读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这些词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感受。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 文导 读
李煜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注音
预 习检 测
diāo

sǎn
sài
shuāi

chuànɡ

kòu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依据词性识记多音字
汉字中有不少多音字,因其具有不同的词性而导致读音不同。我们可据此判断其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如:
“还”,作动词,读huán:“归还”“还书”;作副词,读hái:如“还是”“还有”等。“纤”,做形容词时,读xiān,如“纤细”“纤小”;而做名词时,读qiàn,如“纤夫”“纤绳” 等。
拼音小贴士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一词多义
预 习检 测
动词,经过 
动词,超过
名词,过失、错误
动词,责备
动词,访问、探望
名词,边塞
动词,填满
动词,堵塞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预 习检 测
副词,白白地
名词,天空
形容词,空荡荡
形容词,空明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预 习检 测
名词活用作动词,传名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名词活用作动词,陈述、述说
名词活用作动词,刮东风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1.精读探究
探 究与 点 拨
(1)《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它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极为贴切形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2)《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有何艺术特色?所创设的意境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全用名词组合,没有具体描写战争,只写出了两地的场景,却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让人感到战争场面的真实存在,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创设了悲壮苍凉的意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3)《扬州慢》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这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现实中的“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
化用诗句,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得以曲折、深刻地表达。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2.写法赏析
探 究与 点 拨
虞 美 人
(1)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物是人非的感慨。
在这首词中,词人采用隔句相承的手法,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的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例如,“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如此回环反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澜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2)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这首词构思精巧,通篇一气呵成,波澜起伏,又围绕一个中心“愁”字,组合成协调、和谐的艺术整体。同时这首词充满了悲愤激越的色彩,其感情之深厚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抒发亡国之恨,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成为这首词打动人的关键所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书  愤
豪壮之中流露愤慨。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作者用具体的形象概括当年的战场生活,是他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的具体表现,气概豪壮。尽管如此,作者却仍然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壮志未酬,鬓发先已斑白,这就不能不使人想一想问题在哪里。这样,就把当时的那些投降派的阻挠和干扰,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了。因此“长城空自许”的悲愤,就能够特别强烈地震撼人心。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扬 州 慢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词一开头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是实写。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示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一座“空城”,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3.结构图解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
探 究与 点 拨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栏目链接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语文·必修 3(粤教版)
18 诗词三首
李煜词三首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清 平 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浪淘沙令①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罗衾不耐五更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④。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⑦,无限江山⑧,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1·cn·jy·com
注:①浪淘沙令: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②潺潺:形容雨声。③阑珊:衰残。④罗衾(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⑥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⑦凭栏:靠着栏杆。⑧江山:指南唐河山。【来源:21cnj*y.co*m】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yù)  雕栏玉砌(qì)  不堪回首(kān)
B.塞上(sè) 镜中衰鬓(bìn) 舞榭歌台(xiè)
C.戍角(shù) 伯仲间(bó) 黍离之悲(sù)
D.荠麦(jì) 豆蔻年华(kòu) 夜雪初霁(qí)
解析:B项,塞sài;C项,黍shǔ;D项,霁jì。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衰鬓 萧条 瓜州 雕栏玉砌
B.淳熙 荠麦 暮色 夜雪初霁
C.解鞍 窥江 戍角 豆寇词工
D.怆然 黍离 悛赏 不堪回首
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州—洲;C项,寇—蔻,D项,悛—俊。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完结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
B.夜雪初霁 霁:雨、雪后初晴
解鞍少驻初程 少:短时间
C.淮左名都 左:西面
杜郎俊赏 俊:卓越
D.难赋深情 赋:陈述,述说
纵豆蔻词工 工:工巧精美
解析:C项,左:古时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师一表真名世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千载谁堪伯仲间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纵一苇之所如
D.过春风十里 予过维扬
解析:A项,副词,满/数词,一(篇);B项,动词,忍/副词,能够;C项,连词,即使/介词,任凭;D项,都为动词,经过。
答案:D
5.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版权所有:21教育】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B项,不是杜甫,应为杜牧。
答案:B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21世纪教育网
(4)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5)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21*cnjy*com
(6)__________________,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7)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答案:(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楼船夜雪瓜洲渡
(4)镜中衰鬓已先斑
(5)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6)二十四桥仍在
(7)年年知为谁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衣着(zhuó)      果脯(fǔ)
给养(ɡěi) 揆情度理(duó)
B.蟊贼(máo) 呵护(hē)
湍急(tuān) 模棱两可(lénɡ)
C.载体(zài) 供认(ɡònɡ)
涔涔(cén) 呱呱坠地(ɡuā)
D.愠色(yùn) 角色(jiǎo)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解析:A项,给jǐ。C项,呱ɡū。D项,角jué。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膏梁 青涩 雍容华贵 豆寇年华
B.缴纳 戍边 平心而论 得鱼忘筌
C.桀骜 羁旅 磨肩接踵 励精图治
D.袅娜 覆盖 开城布公 呕心沥血
解析:A项,梁—粱,寇—蔻。C项,磨—摩。D项,城—诚。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B.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C.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解析:A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人。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他扮演的是旦角。B项,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C项,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与语境不符。D项,侧目而视: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解析:B项,“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滥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应删去“对于”。C项,“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句式杂糅,应删去“所致”。D项,“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成分残缺,应在“查处”后补充宾语“力度”。21·世纪*教育网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③⑥④②⑤①
B.③⑥④⑤②①
C.①③⑥④⑤②
D.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进行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3)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3)有人认为,“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你是怎样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煜降宋后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3)同意。“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是全词抒情言志的触发点。(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破 阵 子
李 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 ( http: / / www.21cnjy.com )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②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2-1-c-n-j-y
注: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②沈腰: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32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四十年来家国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2)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河辽阔,宫阙巍峨,花草茂美。
运用了化用典故的手法。
(2)上片极言太平繁华景象,下片写词人被俘后的凄凉生活,两相对比,烘托出了作者深沉的哀愁。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自  嘲
陆 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21世纪教育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1)首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饱读诗书胸怀大志,而暮年只能寄情于农耕桑田作对比。
(2)抒发了作者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无奈、悲愤之情。
三、语言运用
9.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用来劝学和励志。请你推荐两条,并说明推荐理由。(注意:①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②一定要写出作者)
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师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理由:它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不枯竭,才思才会不间断。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理由:它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激励人们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10.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 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
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 迎面而来的微笑
21世纪教育网
位卑未敢忘国忧——陆游的悲情人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 http: / / www.21cnjy.com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悲情人生,有多少未了的心愿和志向。偏安一隅的东南小朝廷,为了苟安,竟守着半壁江南,不去讨伐金国、收复故土,天天歌舞升平,不知祸患,只图安乐,岂能不亡!陆游用他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向我们袒露出一颗赤诚忠贞的心,爱国情怀伴随着他的终生,在临死之际,他还口占一绝:“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中原故土的收复念念不忘,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陆游也因此成为爱国诗人的典范。
还是张浚幕僚之时,陆游因力劝张浚北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部下将领不和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挠,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然而,陆游并未放弃主战的志向,后又应王炎聘入蜀至其幕中襄赞军务。他写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金河入梦来”的激荡心魄的著名诗句,他用一股凛然正气,傲立奔走于南郑前线,谋划勘察军事,意图有为。但孝宗皇帝的动摇和不坚定,使王炎和陆游等主战派的梦想化作了泡影。在这种形势下,陆游也洐生出尘之想,但他很快从消沉的情绪中走出,迈向新的路途……
淳熙二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 ( http: / / www.21cnjy.com )职官是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他虽仍感无尺寸之功可建,但他依旧不忘收复故土。“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的报国之志不得施展,却遭小人构陷,说什么“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然而,诗人的心境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他的豪放和饮酒不节,正是他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的表象显现。
陆游一生沉郁不得志,官居下僚,虽屡经宦海沉浮,仍然不得皇帝的重用。晚年的陆游,长期蛰居在山阴的老家,这样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诗人,却在故乡的农村里悠游卒岁,这不是陆游的理想,但又无可奈何……岁月无痕,今天我们再看陆游的这些爱国诗篇,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挚爱着他的祖国,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又何尝只有他这样的爱国而终于病榻之士,祖逖、辛弃疾等辈不都是如此吗?国家的沉沦,使爱国之辈黯然神伤……
历史到了今天,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贪官墨吏横行于内,列强“友邦”环伺其外,我们仍然要保存忠贞的爱国之心,为了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复兴和繁荣,我们要心存忧患,立志报效国家,俯仰而无愧于心!祈愿祖国国富民强,不再沦为外邦欺侮的奴隶之国,屹立于世界之巅,扬我中华猎猎之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