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先秦时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先秦时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5 17:03:1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休养生息政策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及所学可知,孟子叙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
公共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体现,A项错误;
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农业,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文字的产生是在国家形成之后,是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不是新时期时代晚期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广东)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
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是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A项错误;
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说明周王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B项错误;
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是 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浙江)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满足人民的利益,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A项错误;
阴阳家代表邹衍主张“相生相胜”,B项错误;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答本题掌握孔子的民本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浙江)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代表器物是精美的黑陶,A项正确;
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B项错误;
玉器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成就,C项错误;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龙山文化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2023·海南)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军队人数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加,进而军队的数量也增加。因此材料中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B项正确;
军事理论的形成对军队人数增加没有关系,A项错误;
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C项错误;
地形地势的利用与军队数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3·湖南)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距今约6000年长江流域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中考古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涉及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等,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产生。由此可知,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
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但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A项错误;
材料中涉及了房屋、陶器、祭坛、古稻田等,说明其已不再是简单的渔猎采集经济,但无法推出是否已摆脱依赖依赖,C项错误;
材料中的遗址处于新石器早期,跨入阶级社会门槛是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和中华文明产生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等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三人均主张法治。依据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治思想,符合题意,A项正确;
依据材料“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强调的是仁政思想,这是孟子的主张,B项错误;
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的是德治和礼仪规范,这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
依据材料“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知,强调的是清静无为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并非是对历史事实的实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周天子的权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等级秩序不断遭到破坏。孔子的核心主张是恢复周礼,说明孔子编撰《春秋》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诸侯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浙江)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当时私有制已经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
良渚遗址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不是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良渚古城遗址所处的时期、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2023·浙江)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2.(2023·北京)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说明:依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依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依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故答案为:(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以及文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影响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根据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及所学,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可知,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 ;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
(2)设问是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 结合所学可知,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理解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浙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三省六部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亚洲一些 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角度进行补充。
(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可知,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制度以及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以及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制的内容和《唐律疏议》的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和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3.(2023·广东)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4.(2023·浙江)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5.(2023·浙江)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6.(2023·海南)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7.(2023·湖南)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8.(2023·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10.(2023·浙江)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浙江)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非选择题
12.(2023·北京)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13.(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14.(2023·浙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休养生息政策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及所学可知,孟子叙述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运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
公共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不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体现,A项错误;
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产生了农业,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B项错误;
文字的产生是在国家形成之后,是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不是新时期时代晚期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结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
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是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A项错误;
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说明周王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B项错误;
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是 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满足人民的利益,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A项错误;
阴阳家代表邹衍主张“相生相胜”,B项错误;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答本题掌握孔子的民本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代表器物是精美的黑陶,A项正确;
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B项错误;
玉器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成就,C项错误;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龙山文化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军队人数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加,进而军队的数量也增加。因此材料中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B项正确;
军事理论的形成对军队人数增加没有关系,A项错误;
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C项错误;
地形地势的利用与军队数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距今约6000年长江流域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中考古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涉及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等,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产生。由此可知,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
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但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A项错误;
材料中涉及了房屋、陶器、祭坛、古稻田等,说明其已不再是简单的渔猎采集经济,但无法推出是否已摆脱依赖依赖,C项错误;
材料中的遗址处于新石器早期,跨入阶级社会门槛是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和中华文明产生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等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三人均主张法治。依据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强调的是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治思想,符合题意,A项正确;
依据材料“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可知,强调的是仁政思想,这是孟子的主张,B项错误;
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强调的是德治和礼仪规范,这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
依据材料“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知,强调的是清静无为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并非是对历史事实的实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周天子的权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等级秩序不断遭到破坏。孔子的核心主张是恢复周礼,说明孔子编撰《春秋》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诸侯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当时私有制已经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
良渚遗址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存,不是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ABC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良渚古城遗址所处的时期、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
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出现,A项错误;
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牛耕,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联系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答案】(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辛亥革命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1)原因:依据材料“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可知,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说明:依据材料“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
依据材料“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依据材料“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故答案为:(1)黄河孕育了古代农业,是古代农业的重要水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适应诸侯国之间征伐战争的需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2)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独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黄河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无产阶级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我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黄河成为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纽带。
【点评】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抗日战争。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以及文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影响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3.【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根据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及所学,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可知,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 ;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
(2)设问是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 结合所学可知,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理解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三省六部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秦汉时期的治国思想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
(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并结合所学可知,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亚洲一些 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角度进行补充。
(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可知,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制度以及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以及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制的内容和《唐律疏议》的影响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和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