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 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2.(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2023·北京)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5.(2023·湖北)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6.(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7.(2023·浙江)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二、非选择题
8.(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9.(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反映的是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如汉初、明初,“终结”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不是强调宗法制度的湮灭,C项错误;
秦朝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材料中陆贾主张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这一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的思想,没有体现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B项错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汉初,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的治国思想,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结合汉初的治国政策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而邮传系统发达,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利于对边疆的治理,②④正确,B项正确;
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①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汉朝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汉朝的邮传系统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晚期,由于牛车稳而宽敞,使得天子至士喜乘牛车,使之成为一种风尚。这体现了当时天子至士沉迷于享受,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B项错误;
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的意思,结合东汉后期的政治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这说明刘知幾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而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由此可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的信息,A项错误;
正统观念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时期的史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司马迁与刘知幾的不同观点,结合二人的历史叙述原则的差异分析其根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说明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印证移民数量与图片中人口信息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江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尚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指的是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
网格部分在圆圈丙内,是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A项错误;
有确实的史料留存与网格部分被排斥在圆圈乙以外不符,B项错误;
未曾发生过与网格部分是圆圈甲包含的内容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和图示信息,结合“历史事实”的含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9.【答案】[参考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民德”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学点的发展历程,学生可结合所学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示例一: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可从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二: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三: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四: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与国家政局相关,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2 秦汉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反映的是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如汉初、明初,“终结”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不是强调宗法制度的湮灭,C项错误;
秦朝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2.(2023·广东)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材料中陆贾主张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这一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的思想,没有体现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B项错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汉初,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无为的治国思想,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结合汉初的治国政策及其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北京)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而邮传系统发达,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利于对边疆的治理,②④正确,B项正确;
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①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汉朝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错误,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的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汉朝的邮传系统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山东)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晚期,由于牛车稳而宽敞,使得天子至士喜乘牛车,使之成为一种风尚。这体现了当时天子至士沉迷于享受,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B项错误;
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豪强势重的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的意思,结合东汉后期的政治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3·湖北)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这说明刘知幾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而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由此可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的信息,A项错误;
正统观念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唐时期的史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司马迁与刘知幾的不同观点,结合二人的历史叙述原则的差异分析其根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说明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印证移民数量与图片中人口信息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江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7.(2023·浙江)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尚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指的是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项正确;
网格部分在圆圈丙内,是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A项错误;
有确实的史料留存与网格部分被排斥在圆圈乙以外不符,B项错误;
未曾发生过与网格部分是圆圈甲包含的内容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和图示信息,结合“历史事实”的含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8.(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9.(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以“民德”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学点的发展历程,学生可结合所学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示例一: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可从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二: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三: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进行论述。
示例四: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与国家政局相关,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
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