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4 辽宋夏金元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2.(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 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3.(2023·浙江)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4.(2023·浙江)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5.(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6.(2023·山东)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
7.(2023·湖南)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8.(2023·湖北)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9.(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0.(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1.(2023高一下·天山开学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2.(2023·浙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14.(2023·北京)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士族的权益,因此“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说明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妇女社会地位上升无关,B项错误;
“实现身份平等”的表述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社会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魏晋到唐宋时期士族势力的变化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宋论》”可知,时间是宋朝;依据材料“非什保之所能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的保甲制度,B项正确;
邻保制度是唐朝的基层制度,A项错误;
十家牌法是明朝的基层制度,C项错误;
里甲制度是清朝的基层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论》”、“非什保之所能制”,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制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可知,强调的是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强调的是浙江人杰地灵,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无关,符合题意;
A项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不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的是东南是经济文化重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把握其主旨,然后分析选项内容,结合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奉命修订新历法《授时历》,因此材料中的这位科学家是郭守敬,A项正确;
裴秀是魏晋时期的地理学家,其著作是《禹贡地域图》,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还著有《农政全书》,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代表作是《梦溪笔谈》,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元朝郭守敬的科技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由此可知,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风气,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书院制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材料并涉及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代社会形成崇文风气,不是强调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的文化风气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因此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应扩大地方权力,并不是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涉及中央机构的健全和官员选拔制度,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张载言论的意思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这说明当时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即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B项正确;
依据材料“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可知,“不容置疑”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御史与谏官对皇权的制约,而非御史与谏官职能的混通,C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相权与皇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的主旨,结合宋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主户与客户量和比率自宝元元年至元丰元年均大幅增加,且主户占总数的比率逐渐增加,客户占比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延续了唐朝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由此可知,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C项正确;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A项错误;
仅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的结论,B项错误;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会使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而非缩小,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租佃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主户与客户量和比率的变化,结合宋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政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士族阶层并非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 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可知,书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南宋时期书籍、刻书的流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宋时期书籍流行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朝都城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地区;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B项正确;
汉代设立护乌桓校尉,唐代设立单于都护府州,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唐朝、元朝以及清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3.【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4.【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条件:依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知,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依据“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知,士大夫的推动;依据“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知,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影响:依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
依据“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
依据“《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述;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物种、对饮食格局和消费以及对世界柑橘著作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04 辽宋夏金元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士族的权益,因此“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说明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妇女社会地位上升无关,B项错误;
“实现身份平等”的表述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社会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魏晋到唐宋时期士族势力的变化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 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宋论》”可知,时间是宋朝;依据材料“非什保之所能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的保甲制度,B项正确;
邻保制度是唐朝的基层制度,A项错误;
十家牌法是明朝的基层制度,C项错误;
里甲制度是清朝的基层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论》”、“非什保之所能制”,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制度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3·浙江)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
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
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可知,强调的是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山清水远,那里的人们聪明敏锐而待人开放,强调的是浙江人杰地灵,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无关,符合题意;
A项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成为主要粮食供给中心,不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江南经济繁荣,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C项反映的是东南是经济文化重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把握其主旨,然后分析选项内容,结合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4.(2023·浙江)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奉命修订新历法《授时历》,因此材料中的这位科学家是郭守敬,A项正确;
裴秀是魏晋时期的地理学家,其著作是《禹贡地域图》,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还著有《农政全书》,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代表作是《梦溪笔谈》,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元朝郭守敬的科技成就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由此可知,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风气,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书院制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材料并涉及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代社会形成崇文风气,不是强调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的文化风气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2023·山东)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
【答案】A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因此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应扩大地方权力,并不是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涉及中央机构的健全和官员选拔制度,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张载言论的意思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7.(2023·湖南)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这说明当时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即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B项正确;
依据材料“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可知,“不容置疑”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御史与谏官对皇权的制约,而非御史与谏官职能的混通,C项错误;
D项说法错误,相权与皇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的主旨,结合宋代政治的特点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湖北)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年份 数据 户别 政区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江南东路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 902261 171499 0.160
元丰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 926225 201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主户与客户量和比率自宝元元年至元丰元年均大幅增加,且主户占总数的比率逐渐增加,客户占比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延续了唐朝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由此可知,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加快,C项正确;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A项错误;
仅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地域经济差别扩大的结论,B项错误;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会使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而非缩小,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租佃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注意主户与客户量和比率的变化,结合宋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政策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士族阶层并非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与史实不符,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从而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 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可知,书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南宋时期书籍、刻书的流行有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宋时期书籍流行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高一下·天山开学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辽朝都城布局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2.(2023·浙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州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地区;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B项正确;
汉代设立护乌桓校尉,唐代设立单于都护府州,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唐朝、元朝以及清朝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二、非选择题
13.(2023·广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选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
阐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车之利,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文明画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秦时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动形成了强盛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入新阶段,为明清两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历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元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汉武帝疆域开拓与民族治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如选择多民族的交融这一角度,结合所学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以及明清时期的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影响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来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先秦到明清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4.(2023·北京)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1)条件:依据材料“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可知,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依据“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可知,士大夫的推动;依据“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可知,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影响:依据材料“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
依据“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
依据“《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可知,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1)[参考答案]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士大夫的推动;柑橘栽培专著的出现。
(2)[参考答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改变了欧美饮食格局、并形成商品化消费;为世界柑橘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农业和商业发展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述;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对物种、对饮食格局和消费以及对世界柑橘著作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