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过关练习
一、字词书写
1.(2018·襄阳)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止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答案】“失”改为“逝”;“苍”改为“沧”。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修改和规范书写。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苍”与“沧”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形容光阴,字形应该是“流逝”。
【点评】字音字形题目,最考查基本知识和素质,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杂。多音字读音、形声字形似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形声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平时要加强识记,及时纠错。“沧海桑田”是固定成语,大海变桑田,比喻变化极大。“苍”字组词有苍茫,天苍苍等。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白白的流掉。如“水土流失”。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多用于有形的物体。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如“岁月流逝”。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 纯粹 拈轻怕重
派qiǎn 热chén xùn 职。
【答案】ài;cuì;niān;遣;忱;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狭隘(ài): 形容心胸、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纯粹(cuì): 不掺杂别的成分。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去某处干某项工作。 热忱: 热情 。殉职: (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注意“隘”不要读作“yì”;“粹”不要读作“chuì”等音,“拈”不要读作“zhān”
“遣”不要写作“谴”等字,“忱”不要写作“枕”等字,“殉”不要写作“询”等字。
故答案为:ài;cuì;niān;遣;忱;殉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二、选择题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语序不当,“指出”和“纠正”调换位置。B: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C:成分残缺,把“通过”或“使”去掉一个。
【点评】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表决、推举、讨论”改为“推举、讨论、表决”;
C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D删除“随着”;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其作者是印度的作家、诗人泰戈尔,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紧紧围绕济南冬天“温晴”这一总体特点来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C.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们学过的《诫子书》是东晋时期的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D.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答案】C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B.是成分残缺,而不是搭配不当。正确修改是:删掉“使”字。
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答案】(1)hé;tān;隙
(2)拷焦;烤焦
(3)活力生命力;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1、hé2、tān、隙
⑵1、拷焦2、烤焦
⑶1、活力生命力2、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点评】⑴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⑵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⑶词语的含义,既要理解其原始意义和引申义,还要结合语境去分析体会。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chén____。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____,____。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翼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热chén niān 轻怕重 纯粹
(2)选文划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 ”,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
(3)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 , 。
备选词语:麻木不仁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4)把下面的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1)忱;拈
(2)翼;冀
(3)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忱、拈”的部首不要写错。“粹”不能拼成“zuì”。
故答案为:忱拈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翼”读作yì,是翅膀的意思。“冀”读作jì,是河北省的简称,根据句意应将“翼”改为“冀”。
故答案为:翼 冀
(3)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漠不关心”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根据词语的意思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此题考查将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改写成肯定句时,要注意这些双重否定词的细微差别。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没有一个不”是双重否定词,解答时要将其改为表示肯定的词语“都很”。
故答案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和汉字书写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判断成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4)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句式变换首先要求掌握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句式的类型(单、复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其次要把握各种句式之间变换的原则及规律。本题要求改为常式句,注意意思不能变。
四、综合性学习
9.(2016·广州)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答案】(1)广州今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建设。
(2)夏荷 濯清涟 出淤泥而不染;冬梅 傲霜雪 远群芳以无争。
【知识点】新闻概括;补写对联;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综合读写题。(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要注意先找出材料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表述的时候注意结合具体要求,如字数的限制。语段中“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是主要意思,可省略各月份主题花内容。
(2)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对仗等。组合对联,要综合运用对联知识,结合短语意义思考。
【点评】解答此题,要按不同题型的具体要求作答。
10.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 )项,理由: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答案】(1)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上联:身教;下联:家风
【知识点】材料探究;补写对联;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联系题干要求,通读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合理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一些家庭仍保留祖训,目的是让后代记住祖训;材料二三主要讲述了胡适向母亲学习宽以待人,习近平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都述说了他们向长辈学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考查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由题干中“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的内容可知,要写的内容和家风有关,因此“家和万事兴”最为合适,因为只有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老人要做到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孝敬赡养老人的义务,全家人团结一致,做一切工作,才能兴旺发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1空、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考查拟写对联。
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由材料二、三中胡适向母亲学习宽以待人,习近平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的事情可知,都述说了他们向长辈学习、长辈的行为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上联应该填写的“身教”;由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主要讲述了一些家庭仍保留祖训,目的是让后代记住祖训;下联横线处应对上联的“祖训”,与“祖训”意思相对的、材料中又有提到的,可用“家风”一词。
故答案为:上联:身教
下联:家风
【点评】
(1)考查对材料要点的概括。通读【寻家风】的三则材料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从以下三个方法作答:学习(记住)祖训;向长辈(父母)学习;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2)考查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首先要选出一句你最熟悉最有话说的的一句,然后能结合家庭实际,分别围绕“和睦”、“勤奋”、“孝顺”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3)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心领神会”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所以上联应填“言传身教”。“明祖训”是动宾关系。所以下联对应部分要考虑这种结构。
五、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答案】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注意本题提醒的几个答点,根据主题“读书”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对读书的认识。跟贴语言要简短。
故答案为: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点评】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的重点:①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②词性要相当。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2.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4.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5.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答案】12.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13.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4.执着地守护“亚心”。
15.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愿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关键词语,主要采用了四个动词的连用情形,表现了他最初也说门外汉,但是他有执着不舍的精神信念。要善于结合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重要句子,概括段落意思的能力。概括段意重点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最好抓住段落的首句尾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主题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把握的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实际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的原因可提取第②段的“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的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等句作答。
故答案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13.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两句连用四个“砸”字,用以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一个是呼应第⑧段的“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一个是表现他工作的用心与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这个“砸”字,不仅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第①段“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他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但是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对“亚心”的热爱让人敬佩。⑥⑦两段“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这两尊石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吴庭德老人的执着和痴情,靠着这种精神,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奇迹。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执着地守护“亚心”。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吴庭德老人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无私、痴情与热爱,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难能可贵。他每天守护“中心牌”,砸“亚心石”、雕刻石狮,可见,只要热爱一件事,并且执着追求,不懈努力与坚持,一定会获得成功。
故答案为: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愿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阅读《晒书》,回答问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 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 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 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 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 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 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 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 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 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17.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②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18.选文第②段中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9.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0.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6.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17.①“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19.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0.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知识点】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心理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超和结局。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梳理来小说的情节结构:读懂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再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其答题格式为:释词+表达效果+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来谈;再次看法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并有新意。
16.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 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此题段落 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
故答案为: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17.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 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如①“钻进“是进入的意思,运用拟 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的意思是用手轻轻摩擦,是动作描写,写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 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故答案为: ①“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上 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 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故答案为: 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19.本题考查对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人物描写作用或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即可。 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在画线句子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描写来表现母亲行动的特征:“用手背拂了一下”“冲我一笑”“探出来”这些描写一方面体现出了母亲晒书时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这些动作发生的原因是“生怕父亲听见”,可见这些迅捷的动作描写是为体现鲍勃激动而又紧张的心理活动而服务的。 比喻: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故答案为: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0.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如这些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 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过关练习
一、字词书写
1.(2018·襄阳)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止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 纯粹 拈轻怕重
派qiǎn 热chén xùn 职。
二、选择题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其作者是印度的作家、诗人泰戈尔,泰戈尔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文章紧紧围绕济南冬天“温晴”这一总体特点来写,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C.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们学过的《诫子书》是东晋时期的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D.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xì,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干涸 坍 塌
缝x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加点的“生气”的意思是 ,“东倒西歪”的意思是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chén____。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____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____,____。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翼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热chén niān 轻怕重 纯粹
(2)选文划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 ”,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
(3)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 , 。
备选词语:麻木不仁 漠然置之 漠不关心 无动于衷
(4)把下面的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四、综合性学习
9.(2016·广州)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赏花,广州市有关部门透露:今年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每月的主题花分别是一月樱花,二月桃花,三月木棉,四月紫荆,五月杜鹃,六月凤凰木花,七月荷花,八月向日葵,九月小叶紫薇,十月玫瑰,十一月兰花,十二月白梅。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主题花做宣传。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10.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 )项,理由: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五、语言表达
11.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2.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4.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5.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阅读《晒书》,回答问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 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 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 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 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 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 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 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 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 有删改)
16.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17.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②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18.选文第②段中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9.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0.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失”改为“逝”;“苍”改为“沧”。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汉字笔画笔顺;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修改和规范书写。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苍”与“沧”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形容光阴,字形应该是“流逝”。
【点评】字音字形题目,最考查基本知识和素质,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杂。多音字读音、形声字形似字字音、同音字字形、形声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平时要加强识记,及时纠错。“沧海桑田”是固定成语,大海变桑田,比喻变化极大。“苍”字组词有苍茫,天苍苍等。流失: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白白的流掉。如“水土流失”。或者指有用的东西、人才流散失去,如“人才流失”。多用于有形的物体。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用于无形的事物,如“岁月流逝”。
2.【答案】ài;cuì;niān;遣;忱;殉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狭隘(ài): 形容心胸、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纯粹(cuì): 不掺杂别的成分。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派人去某处干某项工作。 热忱: 热情 。殉职: (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生命。注意“隘”不要读作“yì”;“粹”不要读作“chuì”等音,“拈”不要读作“zhān”
“遣”不要写作“谴”等字,“忱”不要写作“枕”等字,“殉”不要写作“询”等字。
故答案为:ài;cuì;niān;遣;忱;殉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3.【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语序不当,“指出”和“纠正”调换位置。B: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C:成分残缺,把“通过”或“使”去掉一个。
【点评】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4.【答案】B
【知识点】搭配不当;重复啰嗦;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表决、推举、讨论”改为“推举、讨论、表决”;
C两面对一面的问题;
D删除“随着”;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答案】C
【知识点】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B.是成分残缺,而不是搭配不当。正确修改是:删掉“使”字。
故答案为:B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7.【答案】(1)hé;tān;隙
(2)拷焦;烤焦
(3)活力生命力;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1)注意“涸”“坍”字不要读半边。
(2)要结合语境,据义定形。“烤焦”指加热过头,被加热的物体碳化。因此应用“火”字旁的“烤”。
(3)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生气,既有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的意思,也指活力、生命力、生机。结合语境“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理解,这里指“活力、生命力”。东倒西歪:①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②形容物体杂乱地歪斜或倒下的样子。“风吹得人东倒西歪”意思是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故答案为:⑴1、hé2、tān、隙
⑵1、拷焦2、烤焦
⑶1、活力生命力2、形容行走、坐立时身体歪斜或摇晃不稳的样子
【点评】⑴形声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掌握除了要强化记忆之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总结,根据词语的含义灵活掌握。
⑵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⑶词语的含义,既要理解其原始意义和引申义,还要结合语境去分析体会。
8.【答案】(1)忱;拈
(2)翼;冀
(3)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式变换;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忱、拈”的部首不要写错。“粹”不能拼成“zuì”。
故答案为:忱拈
(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翼”读作yì,是翅膀的意思。“冀”读作jì,是河北省的简称,根据句意应将“翼”改为“冀”。
故答案为:翼 冀
(3)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漠然置之”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漠不关心”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一点也不动心。根据词语的意思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4)此题考查将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改写成肯定句时,要注意这些双重否定词的细微差别。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没有一个不”是双重否定词,解答时要将其改为表示肯定的词语“都很”。
故答案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很佩服他,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和汉字书写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这类题型,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判断成语(词语)的使用是否正确,先要理解成语(词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考虑成语(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适用对象等。
(4)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句式变换首先要求掌握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句式的类型(单、复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其次要把握各种句式之间变换的原则及规律。本题要求改为常式句,注意意思不能变。
9.【答案】(1)广州今年底将完成60个赏花建设。
(2)夏荷 濯清涟 出淤泥而不染;冬梅 傲霜雪 远群芳以无争。
【知识点】新闻概括;补写对联;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属综合读写题。(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要注意先找出材料体现的主要内容,在表述的时候注意结合具体要求,如字数的限制。语段中“完成60个赏花点的建设”是主要意思,可省略各月份主题花内容。
(2)本题考查对联,要注意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对仗等。组合对联,要综合运用对联知识,结合短语意义思考。
【点评】解答此题,要按不同题型的具体要求作答。
10.【答案】(1)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上联:身教;下联:家风
【知识点】材料探究;补写对联;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1)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联系题干要求,通读材料,结合实际生活,合理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一些家庭仍保留祖训,目的是让后代记住祖训;材料二三主要讲述了胡适向母亲学习宽以待人,习近平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都述说了他们向长辈学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考查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由题干中“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的内容可知,要写的内容和家风有关,因此“家和万事兴”最为合适,因为只有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老人要做到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孝敬赡养老人的义务,全家人团结一致,做一切工作,才能兴旺发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第1空、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考查拟写对联。
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由材料二、三中胡适向母亲学习宽以待人,习近平向父亲学习做人做事的事情可知,都述说了他们向长辈学习、长辈的行为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上联应该填写的“身教”;由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主要讲述了一些家庭仍保留祖训,目的是让后代记住祖训;下联横线处应对上联的“祖训”,与“祖训”意思相对的、材料中又有提到的,可用“家风”一词。
故答案为:上联:身教
下联:家风
【点评】
(1)考查对材料要点的概括。通读【寻家风】的三则材料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从以下三个方法作答:学习(记住)祖训;向长辈(父母)学习;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2)考查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首先要选出一句你最熟悉最有话说的的一句,然后能结合家庭实际,分别围绕“和睦”、“勤奋”、“孝顺”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3)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心领神会”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所以上联应填“言传身教”。“明祖训”是动宾关系。所以下联对应部分要考虑这种结构。
11.【答案】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注意本题提醒的几个答点,根据主题“读书”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对读书的认识。跟贴语言要简短。
故答案为: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点评】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的重点:①注意文章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②词性要相当。
【答案】12.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13.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4.执着地守护“亚心”。
15.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愿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作答,注意语言的言简意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文章的关键词语,主要采用了四个动词的连用情形,表现了他最初也说门外汉,但是他有执着不舍的精神信念。要善于结合语境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重要句子,概括段落意思的能力。概括段意重点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最好抓住段落的首句尾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主题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段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把握的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实际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的原因可提取第②段的“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的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等句作答。
故答案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13.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两句连用四个“砸”字,用以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一个是呼应第⑧段的“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一个是表现他工作的用心与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这个“砸”字,不仅很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故答案为: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第①段“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他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但是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对“亚心”的热爱让人敬佩。⑥⑦两段“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这两尊石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吴庭德老人的执着和痴情,靠着这种精神,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奇迹。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执着地守护“亚心”。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吴庭德老人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无私、痴情与热爱,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难能可贵。他每天守护“中心牌”,砸“亚心石”、雕刻石狮,可见,只要热爱一件事,并且执着追求,不懈努力与坚持,一定会获得成功。
故答案为: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愿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答案】16.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17.①“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19.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0.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知识点】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心理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超和结局。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梳理来小说的情节结构:读懂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再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或词语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其答题格式为:释词+表达效果+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来谈;再次看法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并有新意。
16.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
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 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此题段落 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
故答案为: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17.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 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如①“钻进“是进入的意思,运用拟 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的意思是用手轻轻摩擦,是动作描写,写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 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故答案为: ①“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②“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上 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 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故答案为: 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19.本题考查对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从人物描写作用或修辞手法作用的角度出发,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即可。 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在画线句子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描写来表现母亲行动的特征:“用手背拂了一下”“冲我一笑”“探出来”这些描写一方面体现出了母亲晒书时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这些动作发生的原因是“生怕父亲听见”,可见这些迅捷的动作描写是为体现鲍勃激动而又紧张的心理活动而服务的。 比喻: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故答案为: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0.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
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如这些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 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 突出文章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