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栏目链接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________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________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________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一、农业的起源课 前
预 习种植经济长江流域种植业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你能找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特点吗?课 前
预 习
(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从经济构成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从地域范围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互融合。 栏目链接二、从耒耜到曲辕犁课 前
预 习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________,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第二个特点。
【应用思考】精耕细作的含义是什么?曲辕犁精耕细作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1.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________等。
2.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________、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筒车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________。坎儿井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
(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又一个特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________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自耕农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应用思考】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有哪些? (1)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而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出现的时间不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2.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形成条件: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私有土地的出现。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4.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或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5.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成为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例1(2014·烟台期中)“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课 堂
导 学B 栏目链接 材料意思是,忙完农活后,牵了牛车把家里剩余的物品装好,到邻近地区去交换需要的物品,把交换来的东西,孝敬自己的父母。把家里剩余的物品拿到邻近地区去交换,不能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A项不正确。剩余的物品要到邻近地区去交换,反映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故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个体家庭的交换,没有体现专业商人,故D项不正确。到邻近地区去交换需要的物品,说明两个地区产品分工不一样,反映社会分工落后,故B项正确。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麦等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5.耕作方式上主要是铁犁牛耕。
6.土地制度上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7.区域经济上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例2(2014·日照校际联合检测)“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课 堂
导 学B 栏目链接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课 堂
导 学 该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栏目链接 汉以后人们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指大麻)、黍、稷、麦、菽(大豆)。把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很明显稻、黍、稷、麦、菽(大豆)、麻这六种农作物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现在所谓五谷只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或泛称。
我国又是家养动物的重要起源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常见的动物。课 堂
导 学三、“五谷”“六畜”以及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栏目链接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开始实行干支纪年,其中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具体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中,有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动物为古代农民饲养的“六畜”,由此可看出它与古代农业文明有着重要的联系。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例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课 堂
导 学B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项。A项讲的是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目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续上表)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续上表)课 堂
导 学 此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能力。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D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的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关注多元史观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例5网上调查显示,2012年最热门的旅游线路是重走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丝绸之路。观光途中不可能见到的古代文明现象是 ( )
A.新疆坎儿井遗址 B.出土的汉代的丝绸
C.出土的唐代白瓷 D.宋代青花瓷 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故D项不符合史实。D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说明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极其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解析与探究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①改进历程:农具的进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制等金属农具;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 后
提 示 ?自我测评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栏目链接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课 后
提 示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春秋以来,自耕农出现,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至此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栏目链接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积极性: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件32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栏目链接1.井田制。
(1)背景。
①政治上,________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村社结构保留。
②经济上,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________时期。一、废井田,开阡陌课 前
预 习国家商周 栏目链接 (3)内容。
①所有权上,名义为________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
②“公田”:________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私田”:村社成员的________,只有________,没有所有权。
(4)瓦解。
①春秋时期开始崩溃。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国家贵族份田使用权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各国进行________。
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公田”与“私田”界限被打破,一律按________收税。
②战国时期正式废除。
2.税制改革。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税制改革 土地好坏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管仲采取“________”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________”。
【应用思考】“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反映了哪种土地制度?它的实质是什么?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它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课 前
预 习1.出现。
(1)时间:________时期。
(2)标志:________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
(1)________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栏目链接战国商鞅变法君主 课 前
预 习(2)________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________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发展。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是国家的________,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栏目链接自耕农土地兼并编户齐名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________,保护自耕农经济。
【应用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均田制课 前
预 习 1.历程。
(1)产生:________时期。
(2)发展:汉代已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3)高峰:________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特点。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栏目链接战国明清课 前
预 习(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以________为主,又分定额租和分成租。
(2)主要采取________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作用。
(1)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____________相对减弱,农民身份地位提高。
(2)通过抗租、减租斗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实物 栏目链接订立契约人身依附关系课 前
预 习【应用思考】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是什么样的关系? 栏目链接 土地兼并造成自耕农数量大量减少,无地少地的农民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于是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便发展起来。所以租佃关系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而发展的。 栏目链接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价值。井田制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3.战国时期形成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还要受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4.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为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以绢代役。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带来的土地买卖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导致均镏仆呓狻例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
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
D.这一现象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D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从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以判断是井田制,当时井田称为“公田”。 井田出现在商周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开垦,井田也开始瓦解。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是历史进步,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2.影响:
(1)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2)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
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例2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A课 堂
导 学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所以④的说法错误。本题选A项。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①材料反映了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自我测评?1.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 用列表对比记忆法可以较好地比较“公田”与“私田”。
列表对比记忆三环节:了史实,定对象;详分析,确比项;聚思维,得结论。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课 后
提 示 第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第二,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第三,战国时期,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1)过程:战国时期已产生了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要地租形态;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栏目链接4.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2)影响: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农民与商品经济发生联系,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件30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栏目链接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续上表)3.分布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________的特点。不平衡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课 前
预 习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________。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_______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唐________以后。 栏目链接两晋之际黄河流域安史之乱课 前
预 习(2)原因:安史之乱。
(3)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时间:________。
(2)原因:靖康之变。
(3)影响: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 栏目链接两宋之际课 前
预 习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
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________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①时间:中唐以后。耕地面积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①时间:________。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4)影响:文化中心也随之发生南移。 栏目链接南宋时期课 前
预 习【应用思考】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栏目链接 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原因: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栏目链接1.特征:
(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2.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3)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例1(2014·江门模拟)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2 470 685 19.8% 9 985 78 80.2%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3 025 541 62.9% 1 122 476 37.1%C 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
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
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
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安土重迁观念南北方都浓厚,故A项错误;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不在南方,故B项错误;从西汉到北宋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战乱频繁,北民不断南迁,因此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不断增加,北方不断减少,故C项正确;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的变化,而且宋代经济远远比汉唐经济发达,故D项错误。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尤为突出;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3)政府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及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例2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社会因素是( )
①南方优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④北方战乱,人口大批南迁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D 课 堂
导 学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要求是“社会因素”,而①项是自然因素,故选D项。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方法突破: 栏目链接自我测评?1.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畜牧业或者是半农半牧区。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2.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历程: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1)历史方面:春秋战国的楚、吴、越等国进行了开发,秦汉在南方设郡县等进行治理。尤其出现了魏晋南北朝、中唐以后、两宋三次大的开发。
(2)政治方面:中原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重心南移的推动。
(3)地理方面: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水稻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水分和土壤条件。江南多以平原和丘陵区为主,土层浓厚,易于开垦和耕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课 后
提 示 此外,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总之,经济重心的南移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方面、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栏目链接课件35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栏目链接1.铸铜。
(1)时期:从__________时期到春秋末期。
(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2.冶铁炼钢。
(1)发展。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________和钢的技术。从______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二里头文化生铁块炼钢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②春秋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影响。
①应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大大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②促使冶金燃料不断更新。
a.煤:始于________;________时用煤冶铁普遍。
b.焦炭:始于________;________时流行开来。生产力汉代北宋南宋末年 明朝二、衣被天下课 前
预 习1.丝织业。
(1)上古时代,人们学会________。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得“________”称号。
(4)唐代出现________技艺。 栏目链接养蚕缫丝丝国缂丝课 前
预 习2.棉纺织业。
(1)技术革新:元代________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并发明________。
(2)中心:________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棉布在________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栏目链接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明代后期课 前
预 习 1.陶器。
(1)发明于____________。
(2)代表:________文化的人面彩陶壶,________文化的白陶鬶。
2.瓷器。
(1)东汉晚期烧出了________。
(2)南北朝时期烧出________。三、从烧陶到制瓷 栏目链接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青瓷白瓷课 前
预 习(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____________,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________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开始进入________生产时期。
(6)明清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______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温馨提示】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 栏目链接生产部门景德镇彩瓷丝绸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1.家庭手工业。
(1)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
(2)产品特点:多供自己消费和________,很少进入市场。
(3)作用:对稳定________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栏目链接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交纳赋税小农经济课 前
预 习2.官营手工业。
(1)产生于:________。
(2)特点。
①由________统一管理。
②工匠职业________。
③内部生产关系从________到________。
④直到________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栏目链接西周官府 世袭征役制 雇募制明代前期课 前
预 习 (3)评价。
①积极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________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技艺的提高。
②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________,缺乏竞争;采取_________________的手段,引起工匠不满。 栏目链接产品质量市场强制工匠服役课 前
预 习 3.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________时,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②________以后,占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变化。
①________以来,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到明中后期,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________劳动关系。 栏目链接春秋战国明代中叶唐代雇佣课 前
预 习 【应用思考】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栏目链接 (1)生产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物质基础。
(2)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例1(2014·湛江测试)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A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解读题干,乾隆年间宫廷作品工艺水平高超,故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时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故B项错误;C项题干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唐朝时期才出现私营冶矿业,故D项错误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水平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誉。
(2)发展趋势: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发展重心随国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3)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长期并存。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明清时期在诸多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历史局限: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和发展。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例2(201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B.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D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明清时期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导,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表明规模大,制瓷业繁荣发达。材料中“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说明雇佣关系已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方法突破: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阅读与思考想一想,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①原因:小农经济及农耕文化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等。②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工艺传承,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它减少了技术的交流,市场狭小,最终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 1.简述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技术发展历史简表。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自我测评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官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从西周时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手工业,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开始,官营手工业日趋萎缩。
经营特点:按行业设立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工匠职业世袭;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栏目链接2.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课 后
提 示 但官营作坊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弊端丛生。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
私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勃然兴起,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到明代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经营特点: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至明代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栏目链接课件38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栏目链接1.商朝时期: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时期:实行“________”政策。
3.春秋战国。
(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________成为商人主体。
(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4.隋唐时期。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一、商业的发展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工商食官私商 (2)表现:陆上和海上________空前繁荣。
5.宋元时期。
(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________,集镇、夜市兴盛。
(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________广泛使用。
(3)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如________、晋商、闽商等。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丝绸之路纸币白银徽商【应用思考】隋唐时期推动商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二、城市的繁荣
课 前
预 习1.地位:________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和格局发生变化。
2.表现。
(1)阶段特征显著。
①自周秦迄唐代。
a.县治以上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
b.城市的主要职能是________、军事重镇。 栏目链接城市政治中心课 前
预 习c.唐代城市布局实行严格的________。
②宋代。
a.打破坊市界限,形成________。
b.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c.官府不再直接监控商业活动。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空前繁荣。 栏目链接坊市制街市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 (2)商业城市发展。
①唐宋时期:________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杭州等兴起。
②明清时期:除保留南北两京大都会之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如________地区,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应用思考】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海上贸易江南课 前
预 习 1.产生原因。
(1)商业的________及商人流动性大。
(2)与统治者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三、“重农抑商” 栏目链接不稳定性 课 前
预 习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________政策。
(4)明清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①表现。
a.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盘剥。
b.禁止________对外贸易。官商分利 栏目链接民间课 前
预 习②后果。
a.并未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严重阻碍了____________的成长,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应用思考】自然经济与重农抑商的关系及影响怎么样? 栏目链接新经济因素 栏目链接(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草市、晓市、夜市等。
(2)商业起源很早,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并且相辅相成。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4)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5)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始终未成为经济的主导。
(6)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如边境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工商业市镇等兴起。
(7)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实力雄厚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8)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世界最早纸币;明代白银广泛流通,适应了不同时期的商业发展水平。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例1(2014·广州二模)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B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唐朝以后耕作方式没有实现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从南宋到明清不断减少,但在明清时期许多村落却走向鼎盛,这与明清徽州商业的发展和商帮的兴盛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的发展,与城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不能说明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才得到开发,故D项错误。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1.原因。
(1)农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4)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5)由于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作坊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6)从根本上讲,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影响。
(1)积极方面。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①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发展是正确的,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②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有利于确立封建经济和促进封建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①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②明清时期,严重束缚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 例2(2014·佛山二模)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私有制 B.经世致用
C.重本抑末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C课 堂
导 学 古代中国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重本抑末政策,歧视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无奸不成商”包含着对商人的贬低,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雇佣关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并且有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栏目链接例3下表反映的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下列各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湖州所属州县基本上都出现了商业市镇,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B.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湖州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从表格中看,湖州所属州县的市镇在地区分布上较为平衡
D.湖州的市镇经济比其他地区发达B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A项“自然经济日趋瓦解”表述错误。B项结合题干时间是明朝,应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市镇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平衡;D项材料无从反映,故B项正确。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方法突破: 栏目链接?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 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热情地为30多位大商人立传,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营的经验和原则。他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理由是:“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世儒不察”所造成的,工商业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课 后
提 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栏目链接课 后
提 示 ①商业和城市经济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弱,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
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 栏目链接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自我测评 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④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课件35张PPT。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栏目链接1.时间:________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2.表现。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②________扩种,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③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变化。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明清双季稻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__________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①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②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兴起工商业市镇。
(4)赋役制度。
①明中后期实行“________”。
②清前期推行“________”,放松人身控制。课 前
预 习 栏目链接私营手工业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影响。
(1)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2)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之一。
(3)________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综合国力二、资本主义萌芽课 前
预 习1.时间:________以后。
2.含义: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在手工工场中,拥有________、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________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3.特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商品生产和出现自由劳动力。 栏目链接明中叶资金自由身份课 前
预 习4.表现。
(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形成______市场。
(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________。
5.结果:只是在________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应用思考】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哪一部门?它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栏目链接劳动力民营手工工场江南课 前
预 习丝织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个别地区、部门,呈现微弱、稀疏、发展水平低的特点。 栏目链接课 前
预 习 1.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根本原因。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________极其低下,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成长。
(3)明清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栏目链接购买力 课 前
预 习①表现。
a.实行________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
b.实行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________”政策。
②影响。
a.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b.限制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________变革。 栏目链接矿禁重本抑末工业化课 前
预 习 (4)明清之际,长期实行________政策
①原因。
a.限制东西方海上贸易。
b.防范内外勾结,威胁统治。
②结果:使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________、刺激________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结果: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西方迈向工业文明,到19世纪初,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中。 栏目链接海禁海外市场资本课 前
预 习 【应用思考】“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关系是怎样的?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原因。
(1)经济上,由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这也是其根本原因。
(2)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3)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形成抗清力量,危及自身统治。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2.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例1(2014·中山期末)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 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D.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课 堂
导 学D
栏目链接 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这是明朝海禁政策的一个内容,这一做法导致沿海岛屿没有居民居住,控制是弱了,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中国与外国还是有交往的,只是少了,故B项错误;舟山只是推行这一政策的一个地方,材料没有说它是中心,且“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说明其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维护了封建统治,并且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故D项正确。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从根本上说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具体表现为:
(1)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2)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自然经济,其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3)地主和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4)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征收重税,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5)海禁政策,妨碍了国际市场的开拓。
(6)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未转化为生产力。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例2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D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到了清朝前期,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材料所示清朝限制“机户”拥有百张以上织机,反映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分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关注多元史观例3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时代发展的烙印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C 明清时期,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自由劳动力市场,故C项不符合。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课 堂
导 学 栏目链接方法突破: 栏目链接阅读与思考请思考: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教材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一般性的表现和原因: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趋强固,闭关自守,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而西方则实现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专制,理性战胜神学,科学战胜蒙昧。最终工业革命将西方带进工业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文明时代。②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中国的情况看,在专制集权统治和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关系得以强化,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系,化解变革因素,阻碍近代化因素的发展,进而又造成传统农耕文明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
此外,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的发展被传统农村牵制等也是重要的原因。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解析与探究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能否据此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为什么? 这些原始资料透露了明朝江苏一带的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信息。原因:①材料中“大户张机为生”,靠手中资金、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剥削增殖财富。②“小户趁织为活”、“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说明工匠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唯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③“无主者黎明立桥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而望”,显示出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样,资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机户)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者(机工)在市场相遇,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课 后
提 示 栏目链接1.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课 后
提 示 ?自我测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征是资本所有者以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是自由雇佣关系,而传统手工业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具备上述特征,在手工作坊里,劳动者与作坊主之间有隶属关系。 栏目链接2.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课 后
提 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对工业文明缺乏认识,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