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
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国家的行政指导,而非市场调节,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C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并不是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3·山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依据材料中各个时期的外交方针或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是为了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促进共同发展,即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在国际关系上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全球治理体系”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3·湖南)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49年,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部分行业占据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 表格中的数据说明既要充分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又要加强对其引导与限制,以服务于新政权和经济,D项正确;
表格信息只涉及了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得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A项错误;
1949年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B项错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3·湖北)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并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措施和经验也为新中国初期农业经济的恢复积累了经验。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信息,C项错误;
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而且材料未涉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建设措施以及对建国初期农业经济恢复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23·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案】A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可知,两部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许多元素,它们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族化色彩,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创作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外来艺术形式与新中国艺术创作的关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理解新中国初期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6.(2023·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B项错误;
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C项错误;
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片信息,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背景和建设成就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7.(2023·广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答案】(1)解释: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至1949年的中国。
(2)原因: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动机:依据材料一“1924”、“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原因:全面抗战时期:依据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依据材料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依据:依据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依据“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李大钊的思想及其背景和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四,结合新中国成立及其背景和意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中共八大及其意义以及改革开放及其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3·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答案】(1)作用: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作用:依据材料“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可知,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依据“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依据“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依据“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依据材料“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并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敌后战场的经济建设及其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设问是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根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所学可拟定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
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2023·山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3.(2023·湖南)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4.(2023·湖北)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5.(2023·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6.(2023·浙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二、非选择题
7.(2023·广东)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8.(2023·海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9.(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
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国家的行政指导,而非市场调节,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C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并不是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依据材料中各个时期的外交方针或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是为了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促进共同发展,即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化,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在国际关系上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全球治理体系”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及其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49年,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部分行业占据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 表格中的数据说明既要充分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又要加强对其引导与限制,以服务于新政权和经济,D项正确;
表格信息只涉及了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得出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A项错误;
1949年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B项错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并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措施和经验也为新中国初期农业经济的恢复积累了经验。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信息,C项错误;
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至1956年,而且材料未涉及,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地建设措施以及对建国初期农业经济恢复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可知,两部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许多元素,它们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族化色彩,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创作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外来艺术形式与新中国艺术创作的关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理解新中国初期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6.【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苏、中美关系交恶,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工业化建设的成就,A项正确;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B项错误;
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C项错误;
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图片信息,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背景和建设成就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1)解释: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7年至1949年的中国。
(2)原因: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史实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动机:依据材料一“1924”、“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近代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李大钊的民族复兴理念,勾勒出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轨迹,展现了近代仁人志士追求民族复兴而努力探索的爱国情怀,彰显了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迸发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原因:全面抗战时期:依据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必须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依据材料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3)依据:依据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压迫;依据“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敌后战场的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李大钊的思想及其背景和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四,结合新中国成立及其背景和意义、三大改造及其意义、中共八大及其意义以及改革开放及其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1)作用: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1)作用:依据材料“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可知,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依据“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依据“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依据“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依据材料“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并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点评】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敌后战场的经济建设及其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设问是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根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所学可拟定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
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