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为了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篇《诫子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后来这封家书成为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创作背景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2.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⑴夫(f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⑸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淫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淫,过度
⑽励精: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注 释】
⒀驰:消失、逝去。
⒁日:时间。
⒂遂:于是,就。
⒃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⒄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⒅穷庐:破房子。
⒆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⒇才:才干
意与日去:意志,本文中指学习的意愿
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三人行:同行。
意与日去:志愿。
宾客意少舒:心情。
非澹泊无以明志:志趣。
志虑忠纯:志向。
【注 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在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译文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劝诫,劝勉
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信
题目解说
诫
子
书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方法)——“静”“俭”。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学习的力量
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有哪些:
能静下身心学习。
人皆非生而知之,都是通过静下身心学习,一点点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因为没有接触而不懂,从来不是丢脸的事。而因为不懂,又羞于发问、学习,就让人脸红。
在一个安静的环境,独立思考、专注学习,收益更多。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从反面论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突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强调了“静”的作用。“躁”与“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
学习时,态度更要端正。好高骛远、博而不精、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1)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正面)
(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志、静-学-才
俭、静(反面)
诫子书
在这篇《诫子书》中包含的十种力量: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