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明确划分温度带的标准,温度带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温度带。
教学难点 依据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判断等温线走向、疏密程度、递变方向。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主要是掌握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相关章节学习的铺垫,因而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属于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法、演示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请联系七年级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出哪些是天气方面的要素。二、自主学习读图2.7和图2.8,完成下列要求:(1)填写下表1月等温线图7月等温线图等温线走向等温线数值的递变方向漠河的气温(℃)海口的气温(℃)漠河与海口的温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归纳冬夏气温分布特点(2)在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找出0℃等温线,该等温线东部大致经过 -淮海一线。此线南北气温的差异 (3)在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三、合作讨论1、读图2.9《中国温度带的分布》,回答:①在图中找出我国自北向南划分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②我国的温度带划分根据是 ③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它与1月_ _℃等温线基本一致,通过___________一线。④我们的家乡阳泉所属__________带2、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我国的温度带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基础自测、巩固训练
教后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一月份气温曲线图上描绘出16℃、0℃、-24℃、-28℃等温线,在七月份气温曲线图上描绘出16℃、24℃、28℃等温线。主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同时可以根据描绘的曲线的走向来判断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效果很好。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方法,联系世界地理部分中的案例,自主剖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征及成因,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课 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年等降水量线图,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明确划分干湿地区的标准,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 1、依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判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和延伸方向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2、干湿地区的辨认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主要是掌握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相关章节学习的铺垫,因而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属于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法、演示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1、读图2.10,完成下列要求:(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 -淮海一线,与1月份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大体一致。(3)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2、完成导学案P32第2题,说明我国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规律 三、合作讨论1、读图2.11《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回答:①在图中找出我国自北向南4个干湿地区。②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③观察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毫米等降水量线,它与1月_ _℃等温线基本一致,通过___________一线。④我们的家乡阳泉所属__________地区。2、说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我国的干湿地区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基础自测、巩固训练
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践,联系阳泉市的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课 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季风气候显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气候是一种资源,而且是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它也是使我国灾害性天气频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让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主要是掌握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相关章节学习的铺垫,因而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属于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法、演示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读图2.12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完成下列要求:东部地区的气候类型有 、 、 。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所以从气候类型角度说其特征为 ;从气候类型所占比例说其特征为 。三、合作讨论1、读图2.13影响中国的冬、夏季风,回答:亚欧大陆内部气压风向发源地陆地吹向海洋或海洋吹向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冬季风夏季风2、季风的概念 3、季风的成因 4、完成导学案P36读图,总结季风气侯特点 5、读图2.14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找出其分界线 讨论: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
课堂小结 我国的气候特征影响中国的冬夏季风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基础自测、巩固训练
教后反思 关于复杂多样的气候: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关于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迟早常导致雨季和雨量异常,造成洪涝和干旱。关于季风气候的成因的教学,课本上没有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课 题 2.2复杂多样的气候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学会分析导致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该地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例子,学会分析导致地区间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该地区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气候是一种资源,而且是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它也是使我国灾害性天气频发的重要因素,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让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学会总结该地区气候特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主要是掌握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相关章节学习的铺垫,因而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属于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法、演示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二、自主学习解释形成下列现象的原因:1、冬季,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结冰期较长,而位于南方地区的珠江航道却可全年通航。 2、天津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而与它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酒泉(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却仅为200mm左右。 3、盛夏,人们往往愿意到庐山、黄山等地去避暑。 4、喜马拉雅山南麓年降水量高达2000mm以上,而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年降水量只有400mm左右。 通过以上几种现象,说明 、 、 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合作讨论完成课本P39积极参与,学会归纳某地区的气候特点
课堂小结 我国的气候特征影响中国的冬夏季风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基础自测、巩固训练
教后反思 通过前面三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接受起来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