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21: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能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歌曲导入;
作者作品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初读感知
解读标题:从此诗的标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明确: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自由朗读诗歌三遍。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明确重点字音,齐读两遍。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具体参考PPT)
整体感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点明了什么季节?
杨花、子规、明月;暮春时节
为何开头选取“杨花”“子规”?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 ;“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本诗首句寓情于景,通过杨花,子规鸟意象,渲染了在暮春季节的一种无限悲凉、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写杨花、子规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飘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 “遥”可证;
主旨: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和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诗前两句先写景后叙事,选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啼叫悲凄的杜鹃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隐含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悲伤。后两句转而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遥远和艰难,暗含着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深切挂念之情。
2.想象新奇,飘逸豪放。
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者,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