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5 21:1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古代四场改革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2.阅读教材,简述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其意义。
3.阅读教材,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阐述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学生知识储备情况
本课重要知识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学生未掌握的知识
中国古代 商鞅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
孝文帝改革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P30
王安石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张居正改革 √
中国近代 戊戌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上18课P102
清末新政 √
民国改革 √
新中国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P160
成就曲折 中外历史纲要上27课P162-16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
选必1第16课
纲要上19课辛亥革命历史纵横
散见于纲要上与本书
时间轴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这一时期, 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 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影响有哪些?
1.背景:思考1:结合所学,归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原因?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策》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新兴地主阶级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变法。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生产力生产关系(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唯物史观邹忌改革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燕国 乐毅改革
赵国 武灵王胡服骑射
魏国 李悝(kuī)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2.内容与特点
思考:说明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变法中为何“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
领域 文献记载 主要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社会
①(商鞅之时)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
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史纲上】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史纲上】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
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史纲上】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
【史纲上】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赋税
提升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整肃社会秩序
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3.影响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 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1)直接: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深刻: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思考3: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何以“为秦开帝业”?积极: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间接导致秦二世而亡;
消极:
“商君虽死 变法犹存”如何看待?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3.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生产力发展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夺权”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有哪些?
386
398
439
467
472
490
493
499
北魏建国
定都平城
统一北方
拓跋宏出生
孝文帝继位
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病逝
迁都洛阳
冯太后临朝
制度创新
民族融合
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
时空史观
1.背景:
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征伐不断
(五胡乱华)
前秦短暂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速崩
战乱频繁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前秦
长安
鲜卑族拓跋部建北魏
439年统一北方
思考:结合背景,思考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1.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时期 重点 措施 作用/影响
前期 (冯太后主持)
创建制度
均田制
俸禄制
三长制
租调制
2.内容: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完成下表。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整顿吏治,巩固政权
国家将控制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土地国家收回,重新分配给无地之人。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推动经济恢复
县以下: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三长直属州郡,检查户口、征发赋役,推行均田制。
强化国家对地方和人民的有效控制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保证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时期 重点 措施 内容
后期 (孝文帝亲政) 民 族 交 融
思考:结合史纲(上)的内容,完成下表。
通婚姻
迁都洛阳
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易服饰
穿汉服
将拓跋氏改姓元
改汉姓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将改姓的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思考:根据上述改革内容,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生产方式农耕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 生活方式汉族化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3.实质和影响:
积极:①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②加快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③缩小南北差距,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做出贡献
思考: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消极:①忽视本民族特色,全盘汉化,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东魏、西魏)
②盲目吸收汉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门阀制度)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结果有哪些?
1. 背景
①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内重外轻格局,
“三冗”、“两积”问题逐渐凸显
②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
北方边境常受游牧民族袭扰
③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腐败官僚机构的变法(庆历新政)失败
思考: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给王安石变法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教训?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并结合史纲上,梳理王安石办法的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
2.内容
思考: 请结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扩大统治基础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开支
思考: 从变法的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变法有何特点?并预测其结局。
特点: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结局:失败
材料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材料2: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材料3: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进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想一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材料一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材料额二 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宇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鞑靼劫掠
倭寇袭扰
葡占澳门
(四)张居正改革
2.内容
提高行政效率
①稳定边疆,促进边疆发展
②推动民族交融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减轻农民负担
缓和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下表?
3.影响:
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②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
“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
(3)改革者的个人品质;
(4)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败因:改革触犯了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缺少统治者的支持;明朝时弊过多,积弱已久;张居正自身的问题……
问题探究
◎张居正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
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
从背景可以看出各个时期实行变法时,社会都是比较动荡的,其次从其主要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但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政治:内忧外患,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1.背景
(一)戊戌变法
回忆:结合史纲上相关内容,概述下列维新派人物的共同主张?
2.代表人物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要求变法图强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时间:1898年6-9月
4.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5.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戊戌六君子被杀
◎京师大学堂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封建


无实权
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脱离群众
民族
资产阶级
人民
群众
根据图示,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软弱性
妥协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缺乏正确理论指导(急于求成、措施失当)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减冗衙,修刑律,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经济重工商,振农业,奖实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系列工商业规章;文教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军事改军制,扩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二)清末新政(1901——1911)背景:内容:想一想: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有学者认为“新政”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和清朝的灭亡;认为没有清末“新政”,就不会有武昌起义,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对此你怎样看?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材料2: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辛亥革命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武装力量等,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线;清末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使辛亥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补充:预备立宪(1906-1911)
1、目的
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
2、经过
3、实质
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
4、影响
⑴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如: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成立经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其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思考: “皇族内阁”的出现说明新政成功了吗?反映了什么问题?
【拓展】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探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6年资政院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
根据史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清政府的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具有滞后性和虚伪性。
核心素养
内容 政治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
经济 废改两元:1933年3月10日,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
文教 推行学制:壬戌学制,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
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作用 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②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化,进一步促进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观念“臣民”转向“人民”。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主化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晚清清末新政政府自救民国时期改革民主探索中华民国小结:中国近代的重要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是中国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企业所进行的政治改革。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巩固了新生政权。
1953年到到1956年底,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过渡时期——深刻转变
土地
改革
三大
改造
民主
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561958196019641966《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探索伟大转折;新时期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2001加入世贸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12
(2)内容:
①工作重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3)意义:
(4)改革:
(5)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1

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1——2022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
2012——2022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3.伟大成就:
4.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
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本课小结
【典例研析】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
课堂练习
【典例研析】(2020·全国·高考真题)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
【典例研析】 (2023·全国·高考真题)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10 年” 具有“谘议局议长和士绅” “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模仿西方地方议会的谘议局在各省逐渐建立,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专制守旧官员的不满,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2·全国乙卷.29·)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
【典例研析】(2020·北京·高考真题)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拖拉机》在1950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③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④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解析】从材料题材来看,该画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①正确;材料描绘的是农民围绕着耕地机器设备的情景,表达了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也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②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此时农业合作化尚未开始,③错误,BCD排除。故选A。
【典例研析】(2021·山东·高考真题)《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 生产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改革
【答案】C【解析】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典例研析】(2020·全国·高考真题)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B【解析】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