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课外阅读。
________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②我这时很(高兴 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③“阿!闰土哥,——你来了?……”
④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冒 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 堵)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⑤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⑦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词,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从哪些方面对闰土进行了外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阅读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6.这段话具体描绘了 的景象,“仿佛”一词说明作者描述的是 的景象。
7.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将诸物的水中倒影比作“ ”,写出了水中倒影的 。
8.语段写了作者梦中回忆山阴道是因为( )
A.那个地方寄寓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B.那个地方是作者的故乡。
9.这段话极具画面感,这美丽有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风趣可亲的鲁迅
年近九旬的俞芳老人,七十多年前曾与鲁迅先生一家同住在北京的砖塔胡同61号。对鲁迅先生的风趣、善良及平易近人,她都有亲身的感受。//
鲁迅先生表面上看,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其实是个很会说笑话的人,尤其是对他的母亲和我们三姐妹。他只要有空坐上一阵,屋子里便会笑声不绝。
鲁迅先生讲笑话很有特点,讲起来娓娓动听,有时又把双眼一瞪,这使得听讲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可他自己却一本正经,像没事儿一样。//
有人说,鲁迅先生性格乖戾,一般人很难与之相处,但事实上,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却是非常平易近人。
有一次,夜已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先生刚刚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我们家的帮工齐妈发生口角,夜深人静,越吵越响,以致鲁迅先生整夜失眠。第二天,他精神不支生病了。我们三姐妹去探望,谈到口角的事,鲁迅先生问:“你们听到没有 声音可响啦。”我们便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 其实只要你咳嗽一下,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先生摇摇头说:“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 )不会再吵,( )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 )三个人都睡不着,( )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就消了。”
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还体现在对待人力车夫上。有一个叫二秃子的人力车夫,住在附近的一个破庙里,鲁迅先生经常坐他的车。每次回来,鲁迅先生给他的车费总是最多的。鲁迅先生常说,人家是要养家糊口的。又说,一个人平时用钱不可浪费,能节省的地方,应该尽量节省,但克扣劳力的钱是不应该的。//
10.文题中“可亲”用文中一个词语替换,应是( )
A.不苟言笑 B.平易近人 C.性格乖戾 D.节省
1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与其……不如……
C.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D.因为……所以…… 不是……就是……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虽然是个大作家,但并不高高在上,很平易近人。
B.加点的词“其实”在句中起到转折的作用。
C.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体谅和同情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人。
D.鲁迅先生没有制止帮工之间的口角,是他遇事退缩。
13.文中已用“//”将短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的关系是( )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并列 D.递进
1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认为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敬重卑微
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灭。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 单薄、卑微、微薄 )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卑微、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卑微、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í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5.用“——”在括号中选出正确的拼音或词语。
16.在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恬当的关联词。
17.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敬重( ) 卑微( ) 模糊( ) 伟大( )
18.用“——”画出文中的设问句。
19.用“﹏﹏﹏”在第五个自然段中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20.把下列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陈述句:
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大厨赫师傅
①年过花甲的赫师傅掌灶这么多年,还没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
②那天,餐厅里客人出奇的多。几个大厨围着灶台,熬炖焖熘,煎炒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③“芙蓉鸡片一盘!”服务员冲着后厨大声招呼。赫师傅手头正忙,就扭头朝徒弟说:“志昆,芙蓉鸡片你来,注意火候,马虎不得!”崔志昆应道:“放心吧,手到擒来!”
④只一会儿,就听餐厅里一位食客高声嚷嚷起来:“这芙蓉鸡片味儿不对呀!”赫师傅脸色一沉,三步并作两步从后厨走出来,瞥了那菜一眼,冲服务员一努嘴:“还愣着干什么?把菜端回去,重做!”服务员赶紧跟客人道了声“对不起”,把菜端回了厨房。
⑤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出几个笑纹。“对不住,对不住,我给您重做,回头菜端上来,您再品品。”说着,他快步走回后厨。
⑥走进厨房,他指着那盘菜,眼里冒着火,厉声冲着徒弟吼了一嗓子:“你是怎么炒的!火候对吗!”“那人也太挑剔了……”“胡说!火候不对怨不得人家!”赫师傅的脸涨得通红,“说了多少遍,什么时候勾芡,什么时候起锅,你都当耳边风了!”崔志昆没想到师父会发这么大的火儿,大气儿也不敢出。
⑦说着,赫师傅精心挑选出鸡里脊,熟练地剔去筋膜,又用刀背砸成泥茸。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大的厨房里已经如同蒸笼般。汗水顺着赫师傅的脸颊往下滴。
⑧看着师父那股子认真劲儿,再看看他手底下的活计,崔志昆脸上渐渐没了怨气。他赶紧帮着师父打下手,学着师父的样子,小心地磕开鸡蛋,小心地撇出蛋清,感觉蛋清好像有了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光泽。赫师傅歪头瞧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志昆,做每道菜都讲究个‘用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好好学,做菜如做人,马虎不得呀!”说着,他接过志昆手中的碗,一点儿一点儿地往砸好的泥茸上兑蛋清,又顺着一个方向搅匀,接着舀入温油,上锅滑成鸡片,再用汤汁加白糖、精盐、味精勾芡,上锅颠了几下。“看到了吗,几下就出锅,这叫火候!你呀,老实学吧!”说着,赫师傅把炒好的菜倒在盘子里。崔志昆一看,心里暗暗叫绝:“这菜相真好,形态雅致,软滑鲜嫩,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唉,和师父比,我这火候真还差得远哪!”
⑨赫师傅让服务员给客人端过去,那位客人说:“够味儿,地道!是不是刚才那位老师傅炒的?”“是。”服务员说,“他姓赫,是我们这儿的老师傅了。”
⑩“啊,他就是有名的大厨赫师傅呀!”客人竖起拇指说,“果然名不虚传!”
22.读短文第⑤段中画“ ”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推测赫师傅心里会想些什么,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写厨房环境的句子并用“﹏﹏﹏”画出来,这句话在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的题目是“大厨赫师傅”,你觉得赫师傅被称为“大厨”体现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鸟桕(bǎi 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若的衣裳,和尚,蓑(shuǎi suǒ)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囚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 cān cēn)差(chā cī)如夏云头,镶若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yūn yùn)。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 cì)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时代背景】此文写作于1925年,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极其混乱,帝国主义趁机迫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25.用“\”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6.这是一篇描写 的文章,在其中,“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文章主要表现了鲁迅先生对 。
2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都”指代的是前面列举的一系列内容以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即“我”坐船时所看到的一切景和人。
B.“倒影”展现出大面积相对静止的景物画面。
C.“夹带了闪烁的日光”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之美。
D.“荡漾”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萍藻游鱼,表达“我”看到此情此景的异常兴奋之情。
28.作者觉得所见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而且是分明的。第 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美丽”,第 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故事的“有趣”。
29.结合时代背景,下列对“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B.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所有苦不堪言的人都拥有和他梦境中一样美好的生活。
C.“好的故事”指在梦中发生的一件具体的事,作者希望现实生活中充满这样的事。
D.表达了作者启示人们毁掉“黑暗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参考答案:
1.兴奋 涌 挡 2.身材、脸、眼睛、衣着、手。 3.“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从盼望与兴奋变得失望和同情。 4.在当时的社会,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剥削,使闰土变得麻木了。 5.再见闰土
【解析】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高兴,愉快而兴奋。 兴奋,因高兴或受某种刺激而精神激奋。
结合句子语境,我这时候因为看到闰土而非常兴奋,因此选择“兴奋”;
冒,往外透;往上升;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
结合句子语境,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像水那样涌出来。因此选择“涌”;
挡,阻拦;抵挡。堵,意思是阻挡、堵塞,即不畅通。
结合句子语境,但又总觉得被什么阻挡着,故选“挡”。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抓住关键词“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可知从身材、圆脸、眼睛、穿着、手来描写闰土。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段第②自然段句子“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第④自然段句子“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 堵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第⑥自然段句子“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第⑦自然段句子“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可知刚开始我的心情是期盼、兴奋的,后来我的心情变成了失望,对闰土的现在的境遇表示同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可知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是孩子很多,加上饥荒、严苛的税、兵,匪,官,绅的克扣盘剥,让他发生了变化。
5.本题考查拟小标题。
结合语段内容,选择合适的小标题,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可知描写了我再见到闰土时的场面,因此可以拟定小标题为:再见闰土。
6. 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 回忆或想象中 7. 比喻 夏云头 形、色变幻 8.A 9.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6.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掌握。
阅读语段内容,由“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等句子可知,这段话描写的是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句中的“仿佛”的意思是好像,可知作者描述的是想象中的景象。据此整理作答。
7.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结合画线句子“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的“……如……”可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各种事物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夏云头,夏云头和水银色焰具体地写出了水中倒影在形、色两个方面的美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8.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掌握。
阅读语段可知,作者在梦中回忆了美丽的山阴道,这个地方与现实中黑暗的世界不同,寄寓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故选:A。
9.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过阅读语段内容可知,选文描绘的景象是作者的梦境,这美好的梦境象征着作者对光明的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10.B 11.B 12.D 13.A 14.示例:生活中的鲁迅是一个风趣、善良、平易近人、懂得体谅、同情普通劳动者的人。
【解析】10.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根据词语的意思辨析。可亲:可以亲近;引起人亲近的情感。
A.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B.平易近人:态度和蔼,使人感到亲切,容易接近。
C.性格乖戾:别扭,不合情理,原意乖悖违戾,抵触而不一致。
D.节省:尽可能少消耗;把可不耗费的减省下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不会再吵”与“心火不消”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相连。
“三个人都睡不着”与“我一个人睡不着”是选择关系,可以用“与其……不如……”相连。
B选项正确。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五段的句子“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然不会再吵,但是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都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就消了。”可知鲁迅先生没有制止帮工之间的口角,并不是他遇事退缩。D选项有误。
1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
第一部分“对鲁迅先生的风趣、善良及平易近人,她有亲身的感受”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第二部写了鲁迅先生的风趣、善良,第三部分写了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的关系是先总后分。选A。
14.本文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宁可自己睡不着觉,也不去喝止他人吵架和鲁迅先生帮助人力车夫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来鲁迅先生是一个善良、平易近人的人。
15.zhì jǐ 单薄 卑微 微薄 dī 16.不是 而是 17. 轻视 崇高 模糊 平凡 18.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19.我仿佛看见汹涌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20.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没有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21.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解析】1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生字读音与选词填空。
结合平时的积累及具体的语境完成。选词填空是语文中一个常见题型,考查了对词语的辨析与应用能力,所给词语大多是近义词,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所给词语的意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去完成。
关于字音,结合平时所学选择,注意平舌音及翘舌音的区别,注意声调。“秩”读“zhì”,组词为秩序。,“脊”读“jǐ”,组词为山脊;“堤”读“dī”,组词为千里之堤。
单薄:指力量薄弱;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微薄:细小而薄弱。
形容“体力”用“单薄”;形容“命运”用“卑微”;形容“卑微”用“微薄”。
16.本题考查关联词。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体积”与“精神”意思上表示并列关系。根据语应填“不是……而是……”。
17.本题考查写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呢?首先要搞清楚原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抓词素的反义,也可以对原词素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敬重:恭敬尊重。反义词:藐视、轻视。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反义词:崇高、显赫、高贵。
模糊:轮廓模糊不清。反义词:清楚、清晰、明了。
伟大:才识卓越;品格崇高;规模宏大;气象雄伟;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景仰。反义词:平凡、渺小。
18.本题考查找设问句。
设问句是一个语法名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
子“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可知,此句是设问句,在文章中承接前一自然段的意思,又引起下一自然段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扰,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这句话是这个设问句的回答。
19.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第五个自然段的句子“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20.本题考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本题改为:比起蚂蚁,我们没有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没有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2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22.志昆把我的话当耳边风,给客人做了味儿不对的菜,真是令人惭愧! 23.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大的厨房里已经如同蒸笼般。
烘托了赫师傅工作的认真负责。 24.称得上。①赫师傅对工作认真负责,掌勺这么多年,从没有碰到过让客人挑眼的事,说明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
②赫师傅教徒弟尽心尽力。徒弟出 错了,让客人吃到了不满意的菜,他赶紧重做。以身示范什么叫“火候”, 既教做菜又教做人。
【解析】22.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
联系上文郝师傅让徒弟炒芙蓉鸡片,顾客尝了不满意,他忙叫人把菜端回了厨房。“赫师傅觉得脸有点儿发烧,他克制着自己,走到客人跟前,勉强挤出几个笑纹”,此时郝师傅可能会想:今天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丢脸。这是徒弟自以为是闯的祸,要好好教训教训他了。但是面对客人不能发火,先道歉解决问题。
2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第⑦段句子“厨房里闷得让人难受,灶台的火苗比往日更旺更红,本就不大的厨房里已经如同蒸笼般。”描写了厨房的环境,说明厨师们工作很辛苦。烘托郝师傅做菜认真用心的形象。反衬崔志鹏学手艺很认真。
24.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赫师傅称得上“大厨”,一是他对客人负责。客人花了钱就要吃到满意的菜肴,不能让客人吃亏。二是对工作负责。郝师傅这么多年从没有让顾客挑眼,说明他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既然工作中出了问题,就要积极改正,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
25.bǎi shuāi cān chā yūn cì 26. 梦境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7.D 28. ② ④ 29.C
【解析】25.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鸟桕(jiù):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单性,雌雄同株,种子的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造蜡烛。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故划去:bǎi。
蓑(suō)笠:蓑衣与箬帽。故划去:shuǎi。
参[cān](1)加入。参战、参选、参军;(2)验查、验证。参考、参照;(3)商讨、研究。参禅、参透、参话头;(4)进谒。参拜、参见;[cēn]→参差。
差[chā]以两手揉物或自相揉擦。通「搓」。 [cī] →参差;等级。尊卑之差、爱无等差。参差的读音:cēn cī。故划去:cān chā。
晕[yūn](1)义同“晕”(yùn)(2)用于“头晕、晕头晕脑、晕头转向”等。3. 昏迷 ~倒。~厥。他~过去了。晕[yùn](1)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有要跌倒的感觉 ~船。眼~。他一坐汽车就~。(2)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见〖日晕〗、(3)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墨~。红~。灯光黄而有~。没有晕中应读:yùn,故划去:yūn。
泼剌(là):状声词。形容水的拍击声。故划去:cì。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文《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由此可知是描写梦境的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画线句子“……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囚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中的“荡漾”是写天,云,竹……的倒影和水里的萍藻游鱼一起在水中流动,表达出此时作者十分愉悦的心情。并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故错误的理解是:D。
28.本题考查对短文的分层。
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在梦中的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故是写的“美丽”;第四自然段写的作者梦中寻有趣的一丈红。故是写的“有趣”。
29.本题考查对课题的理解。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根据积累可知,A、B、D的理解正确。
C.有误,本故事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而不是在梦中发生的一件具体的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