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重难点检测卷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阅读《为竹唱一支颂歌》,完成习题。
冬天来临,树木大多褪去了盛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而翠竹却在严寒中抖擞身姿,竹叶沙沙作响,一如既往地唱响生命之歌。
松、竹、梅,向来被称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在冬天依旧尊贵。而三友中的竹,更是有它不平凡的气质。
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傲霜斗雪,它还有着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外直,难怪自古以来颇得文人的青睐。
“ ”是啊,竹就是这样,把根牢牢扎在山坡上、小道旁,甚至是岩石缝中。它对生命是如此执着,如此坚定。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地里的竹鞭;挖出了它的竹鞭,更有那深埋在地底的竹根。即使只是刚从地里冒出的小笋子,也不可小看。不管压在它身上的东西有多大,有多重,它都不会屈服。它只是拼命地向上,向上,向上……直到将重物掀开,一株全新的、蕴藏着无数生机和力量的翠竹就挺立在天地之间了!
竹的家族成员众多,不管是浑身斑斑泪痕的湘妃竹,还是高大挺拔的楠竹;不管是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是不起眼的毛竹……也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还是肥沃的原野里,它们个个都那么坚定、端直、挺拔、秀颀。它们总是无忧无虑地生长,它们沐浴着春风,也承受着烈日;它们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也在风雪中摇曳生姿。从不要人们给它修剪、施肥、浇水,真可谓无所求。
竹对人们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挺好的东西。它们有的被用来编竹器,作为日用品;有的被用作栋梁之材修造房屋;有的被制成竹笛、长箫等乐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有的被当作燃料,虽然被烧成灰,也无怨无悔…
我要为竹唱一支颂歌!赞美它不畏风霜严寒,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它的端庄、挺拔,赞美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
1.下列诗句填在文中的“ ”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B.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C.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竹与松或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短文是从竹的特点、 、种类和 四个方面来写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梅、兰、竹,向来被称为“岁寒三友”。
B.竹中通外直,自古以来颇得文人的青睐。
C.竹从不要人们给它修剪、施肥、浇水,真可谓无所求。
D.短文赞美了竹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
5.你由竹想到了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杭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硷。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硷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 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同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⑤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6.“端阳”就是 ,为每年的农历 。这个传统节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 。
7.用横线画出“子孙粽”;用波浪线画出“富贵粽” 。
8.从粽子类别上说,短文中提到的“素粽”有( );“荤粽”有( )(多选)
A.豆沙粽 B.红豆粽 C.猪肉粽 D.灰汤粽 E.火腿粽 F.白米粽
9.第⑤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对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的灰汤的怀念 B.对故乡以及端阳节的怀念
C.对故乡以及母亲的怀念 D.对小时候吃过的粽子的怀念
课内精彩阅读。
①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②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10.“嗜好”的意思是“特殊爱好”,白鹭的“嗜好”是 。
11.“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是怎样的?用“ ”在文中画出来。
12.段落①和段落②分别是两幅优美的图画: 图和 图。
13.白鹭的生活习性在作者笔下成了优美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 。
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理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4.阅读选文,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并回答问题。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给人的印象
读表格,我发现选文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15.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不仅是在夸赞花生,也是在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D.父亲告诉“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一定不能讲究外表的好看。
16.选文中画“——”的句子是整篇课文的 句,点明了课文的主旨。其中,“有用的人”指 的人,“只讲体面的人”指 的人。
17.你认为人要做怎样的人,不要做怎样的人?仿照画“——”的句子写一写。
人要做 的人,不要做 的人。
阅读。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节选)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读书跟参观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
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
“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
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
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
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
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
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禾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8.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索( ) 喜悦( ) 浇灌( )
19.根据意思选择相对应的名言。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
(1)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 )
(2)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
20.孔子的名言中,“学”是指 ,习”是讲 ,“思“是讲 。
2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死的”“活的”这两个词都加了引号,表示引用。
B.这句话强调了书本是“死的”,一本书就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不会因为读者不同而有所变化。
C.这句话强调了书本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如果用心去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就会受益无穷。
阅读短文。
灰椋鸟
①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②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③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④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⑤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盈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⑥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2.作者观看灰椋鸟的“点”是在( )
A.水杉树下 B.刺槐林内
C.竹林里 D.林场
23.第④自然段,作者描写的景象是( )
A.群鸟离巢的情景 B.群鸟归林的情景
C.群鸟起飞的情景 D.群鸟喧闹的情景
24.作者笔下的灰椋鸟有怎样的特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有灵性、很勤快、善歌舞 B.外形美、飞得快、有灵性
C.有纪律、有灵性、很和谐 D.飞得快、很勤劳、很和谐
25.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写灰椋鸟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外形描写 B.场面描写
C.点面结合 D.心理描写
26.第①段简要写了灰椋鸟的 和 两方面,点明了它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 。
27.作者写灰惊鸟以及树林的目的,是赞美 。请用“﹏﹏﹏”画出文中能强烈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
28.文中的“观察”和“观赏”这两个词都含有“看”的意思,它们能调换吗?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D 2. 在冬天依旧尊贵。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傲霜斗雪 它有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处直 3. 品质 用途 4.A 5.我想到了那些有气节,顽强而又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如: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热爱祖国的闻一多,抗疫英雄钟南山。
【解析】1.考查诗句的理解。
A.出自李颀的《望秦川》,意思是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B.出自李白的《别储邕之剡中》,意思是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C.出自吴均《山中杂诗》,意思是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D.出自郑板桥《竹石》,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结合“竹就是这样,把根牢牢扎在山坡上、小道旁,甚至是岩石缝中。”可知应选D。
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松、竹、梅,向来被称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在冬天依旧尊贵。”“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傲霜斗雪,”可知竹与松或梅的相同点是在冬天依旧尊贵。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傲霜斗雪。
结合“它还有着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外直”可知竹与松或梅的不同点是它有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处直。
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第一到三段主要写竹的特点,第四段主要写竹的品质,第五段主要写竹的种类,第六段主要写竹的用途,
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错误,松、竹、梅,向来被称为“岁寒三友”。
B.结合“它还有着松、梅所没有的中通外直,难怪自古以来颇得文人的青睐。”可知说法正确。
C.结合“从不要人们给它修剪、施肥、浇水,真可谓无所求。”可知说法正确。
D.结合“赞美它不畏风霜严寒,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它的端庄、挺拔,赞美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可知说法正确。
5.考查开放性题。
文章主要赞美了竹不畏风霜严寒,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赞美它的端庄、挺拔,赞美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我们身边的“交通警察”、“清洁工人”等等,为了人们默默无闻的付出着,不求回报,只为付出,这样的精神品质就好像竹子一样。
6. 端午 五月初五 屈原 7.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8. BDF ACE 9.C
【解析】6.考查文学常识。
“端阳”就是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7.考查寻找句子。
仔细阅读第②段“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谓‘子孙粽’”介绍了“子孙粽”;“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的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介绍了“富贵粽”。
8.考查信息提取。
第②段“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可知荤粽有: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可知素粽有: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9.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是一个问句,结合上文讲了灰汤粽的做法以及“我”与灰汤粽的故事。可知,问句抒发的是“我”对心灵手巧的母亲的怀念,以及对于故乡以及故乡快乐时光的怀念。
10.在晴天的清晨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1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 12. 水田钓鱼 枝头独立 13.喜爱之情
【解析】10.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通过句子: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我们可知,在文中的意思指的是白鹭很喜欢悠然地站在小树的绝顶。
11.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
通过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可知答案。
12.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
短文的每个自然段都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第一段根据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可概括为:水田钓鱼。第二段根据句子:“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可知,可以概括为:枝头独立。
1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本语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了“白鹭”这种动物,字里行间蕴含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14. 果实埋在地里 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 矮矮的 鲜红嫩绿 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比 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品质 15.C 16. 中心 默默无闻作贡献 外表好看,但对别人没有好处 17. 不怕困难 遇到困难就退缩
【解析】14.本题考查提取信息。
仔细阅读选文,抓住关键语句提取信息。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 ,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花生的外表是矮矮的,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是 鲜红嫩绿;花生给人的印象是挖起来才知道它有没有果实,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桃子、石榴、苹果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作者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的是花生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品质。
15.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可知,父亲认为花生不张扬,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非常可贵。故选C。
16.本题考查找中心句和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就是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所以这句为中心句。
联系上下文可知“有用的人”是指对他人、对社会有好处和做出贡献的人。“只讲体面”的人指只注重外表美不注重内心美的人。
17.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先观察格式,前后两句写出对比即可,合情合理,词语搭配恰当
示例:人要做可以依靠的人,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人。
18. 思考 快乐 灌溉 19. B A 20. 学新的东西 温习 思索 21.C
【解析】18.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思索:反复思考探索。根据词义理解,近义词有:考虑、思虑、思考等。
喜悦:愉快高兴。根据词义理解,近义词有:欢乐、欢喜、快乐等。
浇灌:浇水,灌溉;把液体倒进模子里。根据词义理解,近义词有:浇水、浇溉、灌溉等。
19.本题考查名言理解。
A.“习”意为温习,“说”通“悦”,意为喜悦。
B.“罔”意为迷惑而无所得,“殆”意为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对应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
(2)“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对应的名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短文第⑦自然段内容“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可知孔子的名言中,“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思”是讲“思索”。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这句话中的引号并不是表示引用,书本是“死的”也要结合“但是里面的学文是“活的”这句话来理解,强调了书本里的学问是“活的”,阅读时如果用心去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就会受益无穷。故答案选C。
22.A 23.B 24.C 25.B 26. 嘴 背 不怎么好看 27.辛勤劳动的林场工人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8.观察,是仔细察看,观赏,是观看欣赏。前面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不能用“观察”,因为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既恰当,又能表达人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第②段的句子“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可知A选项正确。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第三段的句子“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和第④段的句子“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可知作者描写的景象是群鸟归林的情景。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第④段的句子“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可知他们很有纪律性;从句子“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可知他们很有灵性。
从第⑤段的家族“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盈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可知他们很和谐。
C选项正确。
2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本文第④描写了群鸟归林的情景,第⑤描写了百鸟争鸣,呼朋引伴的情景,这些都是对灰惊鸟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场面描写。
2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句子“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可知第①段简要写了灰椋鸟的嘴和背。
从句子“有什么好看的呢”可知作者的最初印象是它不好看。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从第⑥的句子“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可知作者写灰惊鸟以及树林的目的,是赞美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这句反问句,能强烈表达了作者多林场工人的赞美之情。
28.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结合词语的意思及具体的语境分析。
观察:仔细地察看事物或现象。观赏:具有一种赏识的观看心态,观看欣赏。
不能调换位置,前面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只能用“观察”;
后一句不能用“观察”,因为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既恰当,又能表达人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