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Ⅱ人教新课标课件--第七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必修Ⅱ人教新课标课件--第七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2-19 11:38:44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
4.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5.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新 知初 探自主学习1.拉马克的主要观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________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___而来的。
(2)生物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神造进化低等高等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意义。
(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________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____________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进化物种不变 栏目链接二、达尔文选择学说及发展新 知初 探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①过度繁殖,②________________,③遗传变异,④________________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____________的形成①对________________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______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多样性遗传和变异个体 渐变物种大爆发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___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______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性状水平个体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合作交流1.判断正误: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逐渐进化的,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
(2)拉马克的进化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进化学说,人们第一次彻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做出合理解释。(  )
(4)达尔文的观点中认为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 栏目链接(1)拉马克的观点中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由低等向高等逐渐进化,但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的进化原因是不科学的。 (2)拉马克的进化论没有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它的观点并没有被大多数的学者接受。 (4)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新 知初 探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问题思考:
(1)从变异产生角度分析,达尔文是否接受了拉马克的观点?(2)相比拉马克,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什么?是。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但他认为变异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遗传。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用进废退即“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而是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探究一 拉马克进化论的要点及其评价要 点探 究1.要点。
(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神创造的。只是因为物种的变化是缓慢的,而人的寿命是短促的,人们才难以认识到物种的变化过程。
(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如果将生物按照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自然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得到一个从最低等到最高等的连续系列。他还提出了动物起源表(系统树)。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3)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物种的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动物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的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指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这两条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
2.评价。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进化理论的学者。这一理论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乃至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却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特别提醒: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在环境条件下,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受到动物本身的意志、欲望等的作用,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退,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依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草地退化后,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1.如何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颈细长的原因?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1?】 下面不是拉马克的观点的是(  )
A.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B.用进废退
C.获得性遗传
D.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D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B 栏目链接探究二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要 点探 究1.图示。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2.解读。
(1)自然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5)两个方向:图示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 2.(1)达尔文和拉马克学说中对变异的来源解释有何不同?(2)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适应变化后环境的个体是如何产生的?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的,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拉马克认为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群体中本来就存在适应变化后环境的个体,当环境变化后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而适应的个体就会得到保留。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2?】 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的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灰尺蛾 黑尺蛾 灰尺蛾 黑尺蛾
99% 1% 1% 99%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A.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
B.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
C.自然选择作用
D.人工选择的作用
技巧归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繁衍下去必须进行生存斗争;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不断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此题主要考查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理解,能否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尺蛾黑化的实例。题目所列数据告诉我们尺蛾黑化的时间,说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尺蛾生活环境的变迁,因而使自然选择的进程大大缩短。但要注意,这绝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因为人类没有有意识地参与选择,而且尺蛾黑化也并非符合人类需要。所以尺蛾黑化仍然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C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2.下列能表达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的图解是(  )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1?】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易错选项:B项
错因分析:知识理解不准确。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选D。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2?】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
A.该物种没有变异
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
易错选项:A项或D项
错因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物种中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变异现象。由于有的物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灭绝,因此不是人为因素造成。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 选C。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该物种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题: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原则实 验专 项基础理论:
原则一:针对添加法的对照实验(加法原理、探求结果),有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无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原则二:针对排除法的对照实验(减法原理、追踪求源),无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栏目链接典例剖析实 验专 项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2)实验步骤: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与浅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在右边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非工业污染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栏目链接(3 )见下图: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32 150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选择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栏目链接b.结果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 验专 项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可) 栏目链接根据实验题目可知,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分配;树皮的颜色与蛾颜色一致时,就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注意实验结果的全面性,黑色雌雄个体相交,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也可能黑色、浅色都有。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课件48张PPT。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5.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6.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新 知初 探自主学习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域的____________的一群个体。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________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也是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2)都有自己的__________,可以保持和发展。同种生物繁殖生物繁殖基因库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3.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1)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________。
(2)基因频率:是指__________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4.进化的实质: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的____________的改变。基因某种基因基因频率 栏目链接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新 知初 探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____________、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在现代进化论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________。
2.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原材料的原因。基因突变突变等位基因有性生殖基因型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随机性不定向性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合作交流1.判断正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  )
(2)因个体的死亡,所含有的基因也会随之消失。(  )
(3)变异不仅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且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4)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时,则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 栏目链接(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鱼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2)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基因传给后代,所含基因不一定消失。 (3)变异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 知初 探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问题思考:
(1)当没有自然选择存在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改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简要说明原因。不对。除自然选择外,还有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因素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例如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探究一 种群及与之有关的概念分析要 点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2.相关概念比较。×100%×100%生物不一定进化导致生物进化种群中全部基因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群种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3.基因频率与进化的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因此,可认为生物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例:一年前A=0.6、a=0.4,若一年后仍然是A=0.6、a=0.4,则一年中未进化。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没有。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由于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1.(1)自然界中存在基因频率一直不变的种群吗?为什么?(2)所有类型的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吗?为什么?不一定。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1?】 下列生物群落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
D.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 栏目链接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有很多种;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蛇有多种;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蟑螂也有多种。而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大熊猫是一个种群。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C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1.马和驴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是64条和62条。人们将马和驴杂交产生骡,骡具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在农业上被广泛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和驴杂交产生骡丰富了种群的基因库
B.人为杂交条件下,马和驴之间会发生基因交流
C.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是一个新的种群
D.骡具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的变异来自于基因突变B 栏目链接马和驴杂交之后,虽然能生出骡,但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32+31=63条,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的现象,不能正常地产生配子,因而不育不属于新的物种。骡具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是因为获得了双方的遗传物质,来源于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探究二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要 点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如: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
①种群是极大的;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②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
③没有突变发生;
④没有新基因加入;
⑤没有自然选择。
设A频率为p,a频率为q,则p+q=1。
(2)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特点。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A(p) AA(p2) Aa(pq)
a(q) Aa(pq) aa(q2)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1)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
(2)变异是不定向的,因不定向性决定了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进化方向。
(3)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地改变生物,培育出新品种。
(4)不可遗传变异不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2.(1)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吗?为什么?不是。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影响种群基因的组成,才能改变基因频率。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2)若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如何计算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的数量除以所有X染色体的数量,一定不要将Y染色体计算在内,因为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如X染色体上A基因的频率计算: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2?】 (2014?肇庆高一检测)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技巧归纳: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由以上公式可得出下列结论: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
在一个工厂中,男女职工各100名,女性中,色盲基因(Xb)携带者为5人,色盲患者为1人;男性中色盲患者为8人,则Xb的基因频率为: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1)XY型性别决定生物,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
(2)已知人群中,伴X隐性男性患者的比例为p,则可认为这个人群中此基因频率为p,由此可计算女性中患病的频率为p2。例如色盲男性中发病率7%,女性中发病率为(7%)2≈0.5%。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题中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8、0.78、0.04,则B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BB)的频率+1/2杂合子(Bb)的频率=0.18+1/2×0.78=0.57=57%;b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bb)的频率+1/2杂合子(Bb)的频率=0.04+1/2×0.78=0.43=43%。C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2.在非洲人群中,每10 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1/25 B.1/50
C.1/100 D.1/200D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由题干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设正常基因为A,频率为p,致病基因为a,频率为q,那么p2+2pq+q2=1,p+q=1,因为aa=q2=1/10 000,所以q=1/100,p=1-q=99/100,Aa%=2pq=2×99/100×1/100=198/10 000。该妇女生有患病孩子,其基因型为Aa,健康男子基因型为Aa的频率为198/10 000。那么他们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198/10 000,约为1/200。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的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的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该种群朝着Aa增多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D.该种群较易发生基因突变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易错选项:A项
错因分析:知识理解不透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根据题意可知第一年A频率为50%,a频率为50%,第二年A频率为50%,a频率为50%,这两年中这对基因的频率不变。故没有进化。选B。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 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易错选项:A项
错因分析:常见错误是没有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 选B。根据题意,TT为20%,Tt为60%,tt为20%,计算得出T基因频率为TT+t=50%。由于易感小麦在开花前全部死亡,所以TT为20%20%+60%=25%,Tt为75%,T基因频率为TT+t= 62.5%,答案B正确。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题: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实 验专 项基础理论: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栏目链接典例剖析实 验专 项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2.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1)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决定浅色性状)的频率为什么会越来越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浅色桦尺蠖被天敌发现和捕食的几率大于黑色桦尺蠖,所以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为什么?(2)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蠖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会影响。这是因为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是表现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4)由以上资料背景可得出什么结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栏目链接课件47张PPT。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
4.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的物种形成的标志。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隔离与物种新 知初 探自主学习1.物种的概念: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产生出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之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________的现象。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交流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常见类型。
①____________: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②____________: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栏目链接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新 知初 探1.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__________。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__________,而且不同种群之间不发生____________。
(2)外因:各个岛屿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___________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地理隔离基因重组基因交流食物栖息基因频率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 (3)结果:种群的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____。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___________。基因库生殖隔离必要条件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合作交流1.判断正误:
(1)地理隔离导致的结果是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
(2)地理隔离的出现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
(3)生殖隔离一定来自地理隔离(  )××× 栏目链接(1)地理隔离是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若发生交配行为,产生的后代是可育的。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3)析生殖隔离不一定来自地理隔离,如爆发式物种形成的过程。新 知初 探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问题思考:
三倍体无子西瓜是不是一个新的物种?为什么?不是,因为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高度不育的。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探究一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区别与联系要 点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
(1)地理隔离的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结果是使一个种群形成几个小的种群,亦即几个亚种。
(2)生殖隔离的特点是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结果是使一个种群形成不同的物种。
(3)联系:仅有地理隔离,可产生新类型或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绝不能产生新物种。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交配后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即不存在生殖隔离。1.(1)你认为判断同一物种的标准是什么?(2)你认为渐变式物种形成有哪几个重要的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隔离是由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1?】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a、b、d三个环节技巧归纳: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如题图所示) 栏目链接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表示生殖隔离,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形成;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新物种的形成一定经过a、b和自然选择三个环节,如多倍体育种,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d),也能形成新物种。 栏目链接 D要 点探 究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个体可以自由交配
B.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交配一定不能成功
C.物种具有遗传稳定性
D.同一物种内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B 栏目链接探究二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要 点探 究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2.骤变式——如自然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
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 2.(1)成年狮虎兽或虎狮兽彼此能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吗?雄虎和雌狮杂交生出的后代是虎狮兽,雄狮和雌虎杂交生出的后代是狮虎兽。目前还没有虎狮兽和狮虎兽交配并生出可育后代的证据。专家认为,对待野生珍稀动物,人类最应当做的是进行保护,让它们自然繁殖,而不是人为改变其自然繁殖体系。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虎的数量很少,繁殖能力不强,而且“狮虎兽”或“虎狮兽”不能繁殖后代,这样会加快虎的灭绝。 栏目链接(2)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什么科学家反对培育“狮虎兽”或“虎狮兽”呢?要 点探 究【例2?】 有关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进行交配
D.一般来讲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形成生殖隔离
技巧归纳: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一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 (2)同一物种的许多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同的亚种,进而形成许多个新物种。
(3)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隔离就是将一个种群分隔成许多小种群,使彼此之间不能交配。由于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切断了基因传递的途径,从而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隔离阻断了基因的交流,使不同的种群在不同环境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又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现象,由此可知,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间有可能进行交配,只是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如马和驴相交生的骡子无生育能力;选项D是物种形成的一般规律。C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产生了地理隔离
C.形成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C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易错选项:选A项或C项
错因分析:错选A是因为没有区分突变与基因突变的概念,突变包括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错选C,则混淆了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概念,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植物的培育。 栏目链接 选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也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易 错剖 析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 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栏目链接 选D。基因突变产生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产生后代的机会,但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基因频率会下降,故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易 错剖 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题:评价改进类实验的解题思路实 验专 项基础理论:
1.一般答题程序。
阅读试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试题条件→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对照试题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书写答案
2.评价角度。
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实验能否顺利完成和实验的安全性如何。常见的试题主要考查下面的几个方面: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典例剖析实 验专 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1/2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3/5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课件39张PPT。生物·必修2(人教版)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3.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多细胞生物大约是在寒武纪出现的,它们也生活在海洋中;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栏目链接核 心点 晴4.恐龙是在白垩纪末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灭绝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5.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共同进化新 知初 探自主学习细长的吸管似的猎豹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共同进化。3.共同进化的含义。
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厌氧光合好氧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栏目链接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新 知初 探1.生物多样性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历程。古细菌________________海洋中________物种大爆发出现了生产者和分解者出现了有性生殖,实现了________,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出现了________,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影响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蓝藻和细菌真核生物基因重组无脊椎动物消费者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蕨类植物 两栖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中性的中性突变自然选择长期稳定迅速形成新种自然选择学说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合作交流1.判断正误:
(1)捕食者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
(2)不同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
(3)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其他学说的影响要广泛。(  )××√ 栏目链接(1)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还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新 知初 探 栏目链接新 知初 探2.问题思考:
为什么真核生物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探究一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1)生物多样性指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能说种群多样性。
(2)共同进化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产生了基因的多样性,通过自然选择后有利基因得到了保留,基因表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也具有多样性,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1.(1)从分子水平上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2)生物是由海洋走向陆地的,为什么海洋生态系统比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进化慢?陆地相对于海洋来说,环境条件变化更快,同时陆地更容易形成隔离。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1?】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技巧归纳:(1)任何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的。
(2)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生物相互选择,共同选择,导致生物共同进化,最终出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间不能自由交配或相互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1.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D 栏目链接探究二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要 点探 究1.有学者认为,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对生物体无益也无害),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经过长期积累,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所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逐渐的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根据很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特别提醒: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生物进化理论仍在发展。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问题导学 2.(1)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2)如何理解生物进化理论仍在发展?不是。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是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影响,而且还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理论不是无懈可击的,对生物大爆发等问题不能够解释。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例2?】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技巧归纳: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地怀疑和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 栏目链接要 点探 究 栏目链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就是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不同的物种一般不能交配;迁徙的规律若只通过一对个体研究,将会很不准确。B要 点探 究跟踪训练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的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D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例】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染色体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易错选项:C项
错因分析:将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混淆了。 栏目链接易 错剖 析 选D。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①表示自然选择学说,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②表示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③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应该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题:通过生物进化理论知识考查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能力实 验专 项基础理论:
解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能力题的基本方法:分组编号→实验变量处理(注意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观察记录、统计数据→做出结论。 栏目链接典例剖析实 验专 项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 (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区B。
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
干草丛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如图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5)分析与评论:
①由于季节的变化,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F1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绿草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栏目链接实 验专 项请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F1的雌雄绿色蚱蜢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若后代出现黄褐色蚱蜢,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绿色蚱蜢,则绿色为隐性性状 栏目链接(1)本实验研究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2)实验应该选择绿草丛区与干草丛区进行对比,收集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例说明。(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较多,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较多。(5)①绿草丛区、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生活在其中的蚱蜢,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的不易被捕食,存活数量较多。②选取多对绿色蚱蜢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若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绿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黄褐色蚱蜢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实 验专 项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