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22: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
2.赏析词作白描的手法
3.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深沉的爱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你们认为宋朝全才型的人物是谁?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可谓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轼即使仕途不顺、即使惨遭贬斥,却总是乐观旷达的,他的诗词文章亦如其人,给我们的印象也是豪放旷达的,但是,我们的大文豪也有悲痛浓得化不开的时候,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东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柔婉细腻的悼亡词,来感受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二)写作背景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读书时,她是苏轼红袖添香的知己;仕途不顺时,她是苏轼勇往直前的动力。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消香玉殒,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山东)任知州,当时的密州天灾人祸不断,苏轼作为新上任的父母官倍感压力,人在最脆弱的时候总会思念自己最依恋的人,苏轼内心很依恋王弗。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诞生了。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文学常识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 zhěn ]、李商隐、纳兰性德等。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学诗的第一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词。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哀痛”的。
播放朗读带,第一遍学生听,读二遍跟读,自由读,渐融于此境。
2.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上片 前4句 词人处境 梦前思念(现实)
下片 梦中相逢(梦境)
后3句 梦醒悲凉(现实)
四、品读诗歌
1.赏析“梦前”诗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译:十年来生死相隔,双方茫然不相知。尽管不去想,却又实在难以忘怀。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眉山,我到哪里去倾诉满心的凄凉?纵使相重逢,应该也不认识,我早已风尘满面,鬓发也白如霜。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凄婉、沉痛的感情,直笼罩全篇。
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
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明确:应不识。
“纵使”一词有何作用?
通过假设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从想象中死者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在内)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遭际挫折和心境之凄凉。
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生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铺垫作用。
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
“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上阙这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2.赏析“梦中”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译: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卧室小窗前,你正对镜梳妆。彼此相看,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一行行泪水流满面。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3.赏析“梦醒”诗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料想年复一年痛断柔肠的地方,那是荒郊寒夜冷月映照下,你坟墓孤栖的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岗。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白描手法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1、描写人物,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白居易)
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情态等,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聂夷中)全诗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从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白描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3、状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五、课堂小结
该词表现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对妻子的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