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教案
课题:兼爱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孟“仁爱”思想的差异。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点难点】
1.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它讲的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
二、知识链接
(一)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贵族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
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滑车、车梯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工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要“兴万民之礼,除万民之害”。为民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
(二)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教材节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三)《墨子》其书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三、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
恶施(wū) 亡有(wú)
2.文本研读
1.第一段:墨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类比论证
圣人治理天下,一定要考察混乱从哪里发生。
医生治疗疾病就一定要考察疾病的根源
2.第一段的论证结构在句子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正)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反)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反)
3.第二段围绕“相爱”展开怎样的思考?
观点——当察乱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不爱的情况
(一) “不爱父” “亏父”
“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
(二) 父不爱子 “父亏子”
兄不爱弟 “兄亏弟”
君不爱臣 “君亏臣”
不相爱 乱
4.第二段围绕“相爱”展开怎样的思考?
从君臣兄弟,父子不相爱
从小到大
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
4.第三段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五、综合探究
1.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2.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3.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接纳,可如今我们对墨家思想精髓的挖掘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兼爱”思想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如果能在社会管理上采取这种柔性思想来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们做到既“爱自己”也“爱别人”,就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兼爱”思想还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确实是富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淡化,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骗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且日趋严重。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
最后,“兼爱”思想还有助于处理国家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在这方面,“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多元化世界的差异问题。
六、随堂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墨子在《兼爱》中提出的论点是:。
(2)墨子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因此:,。
(3)墨子认为“乱”的根源是:。
(4)墨子认为如果“,,,,”,天下就会大治。
答案:(1)不可以不劝爱人
(2)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3)(皆起)不相爱
(4)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七、课后作业
1.《三维设计》P62.
2.《课时跟踪检测》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