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让 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 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 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 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重视环保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第一步,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把握结构。
法国的一个牧羊人在荒原上坚持植树,用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课前预习独立作业
一、音形识记。
戳 ( ) tān ( )塌
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 水qú( )
缝隙 ( ) 干涸 ( )
kāngkǎi( ) 薄荷 ( )
坍
墟
酬
渠
慷慨
chuō
jǔ
xì
hé
bò he
二、词语解释。
1、富饶:
2、不毛之地:
3、干涸:
4、刨根问底:
物产多,财富多。
干枯,没有水。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不长草的地方。
1.本文的顺序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2.理清线索人称: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故事情节
人物活动的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佩。
三次见牧羊人(典型的故事情节)
55岁,平和安静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身体还硬朗,
种树养蜂
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87岁,信念坚定
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学法指导
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
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活动的环境
4.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的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人物活动的环境
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5.“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效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适当作批注。
(2)结合示例,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理解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无私、慷慨。
2.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
明确:自信,平和。
3.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目标远大而高尚。
课文首尾两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前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合作探究
由植树的牧羊人你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
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清廉,自上任时起;
奉献,直到最后一天。
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也在持续关注植树造林,也在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建设美丽中国。
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包括三北防护林),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12%,提高到2016年的21.63%.中国目前是全球森林覆盖率唯一还在增加的国家。
语言的综合运用。
请写几句有关植树造林的宣传语。
把握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牧羊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牧羊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牧羊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牧羊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课堂小结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
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人类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