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诗歌鉴赏(一)-2023一模分类汇编(河南地区)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千树万树梨花开”与“未若柳絮因风起”都通过新奇的比喻来描绘雪景,“乐雪”之情溢于言表。
B.“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具有边塞特色的乐器给军中饯别的宴饮增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豪气。
C.“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紧却冻不翻红旗,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反衬出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
D.这首诗分别描写了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送别后的雪景,在不同的时空转换中,蕴含离愁别绪。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句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心情的?
3.秋瑾字“竞雄”,在本词中她的“竞雄”精神表现得尤为明显。请结合画线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展开想象,描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展示的画面。
5.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反映的国家和诗人个人的境遇。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这首词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写出词人描绘的具体梦境。
9.“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析理由。
11.朗诵诗词要关注重音。你认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中,哪个词语可以重读,为什么?
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2.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你联系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13.词人在这首词中是如何一层一层抒写情感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下列对这首诗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
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5.元朝来劝降的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请你从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两个方面说说张弘范评赞的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本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7.“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是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内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这一特点的?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任选角度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本诗的尾联和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均是作者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请简要分析其诗句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精神品格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小文在背诵首联“风烟望五津”时,觉得“望”可以改成“看”,你觉得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0.有同学认为从该诗颈联和尾联传达出的情感来看,诗人的情绪急转直下,所以在朗诵时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出伤感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1.“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狂”的?
22.请简要分析“鬓微霜,又何妨”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远望之景,以问答形式,写泰山高大绵延,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B.颔联是近望之景,“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C.颈联是凝望之景,写层云升起,飞鸟归林,使人心胸激荡,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站在泰山的顶峰俯视群山,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豪迈的气概。
24.《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的都是诗人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和广阔胸襟。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5.请从意象角度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26.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题目中“遥”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7.分析首联中两次写到的“黄鹤”有何不同。
28.小文同学在默写时把“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萋萋”写成“凄凄”,请向他解释为什么这里用“萋”字。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9.小岳对这首诗的题目质疑:写的是泰山景观,为什么不以“登岳”为题?请你解惑。
30.跟杜甫学锤炼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请结合颔联赏析炼字技巧。
3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谈谈这首咏史诗所采用的借物兴叹的写法。
(2)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诗人借“东风”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他被贬多年,如今回来恍若隔世的那种悲凉和怅惘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3.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本诗哪一联属于用典,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4.白居易《最赠刘二十八君》诗的中间两联写道:“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里透出对刘禹锡遭遇的什么情绪?刘禹锡在和诗中借比喻表现的是什么精神?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故这句运用象征手法,写边塞的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选项“反衬”有误。
故选C。
2.这一句以乐景写哀情。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色明净如洗,用亮丽、明净的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彷徨,凸显出作者内心的烦闷。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作者巾帼不让须眉的“竞雄”精神。
【解析】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这句词真实地描写了中秋佳节作者暂住北京的情景,此时菊花盛开,秋色明净。
写法上巧妙地使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突出了秋天菊花盛开的情景,同时采用反衬的写法,用亮丽、明净的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忧愁。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一组三字短句铿锵有力。把“身不得,男儿列”与“心却比,男儿烈”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英雄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巾帼不让须眉的“竞雄”精神。
4.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5.示例一:触景生情,诗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美丽春景,反而更觉伤心,以至于流下眼泪,心中惊悸。
示例二:移情于物,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苦于家人的离散,内心愁苦,看到的花、鸟似乎有了人的情绪,在落泪、心惊,这是作者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外物上,来表达感时伤世的感情。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据此理解并描绘画面。
示例:山河依旧,但是国都沦陷,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城池尤显残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悲哀之情充斥着内心。
5.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已至,鲜花盛开,禽鸟鸣啼,是乐景;而写出“国破时”的感受,“恨别”时忧愁,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具体描绘了花鸟因国家的战乱、国事的艰难都为之落泪和惊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因时伤怀的忧愁,更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6.大宋山河破碎,多被敌人占领,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诗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7.这两句诗运用了双关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人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文中的“山河”“絮”“雨”“萍”,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破碎”“飘”“浮沉”“打”,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国家沦陷动荡、人生漂泊无依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国家即将灭亡了,就像这空中飘着的柳絮一样;想着自己的生世,一生坎坷,正如河中的浮萍被雨打的飘浮不定一般。
7.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运用了双关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和“零丁洋”一语双关。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让他的心备受煎熬。慨叹自己当前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的处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自己孤苦无依的感情。
8.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回到天帝的居所,天帝情意恳切地问她:归宿何处?她向天帝诉说了自己面临的“路长”与“日暮”的苦闷,即便诗句为人称道,也是空无用处。 9.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解析】8.这首词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的题目是“记梦”,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时的作品。这里所说的梦,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心理寄托。作者生活在动荡的岁月里,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不满足于命运的安排,希望从生活的苦痛中挣脱出来。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她只能在想象的梦境中寻找一个世外仙境:夜色将尽的时候,满天云雾中,曙光微露,银河渐转,如同千帆飞舞。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直入天宫,并大胆地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强烈要求摆脱“路长”与“日暮”的困苦境地,然后象鹏鸟一样,磅礴九天,或者驾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驶向理想中的仙境。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而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境界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和鄙弃的具体写照。
【点睛】参考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10.示例:“聚”“怒”二字用得好。“聚”字不仅写出了“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二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11.示例一:“万间”/“万”可以重读,突出宫殿的数量多,也隐含着从古至今无数宫殿在修建和毁坏中不断重复,表现统治者大兴土木和朝代衰亡不断更替的情景。
示例二:“都”可以重读,强调万间宫阙无一幸免的惨状,呈现出一片断壁残垣的衰败景象,突出作者对统治者大兴土木和朝代衰亡不断更替的感慨之深。
示例三:“做了土”/“土”可以重读,突出曾经的无数宫殿现在已经全部都成了焦土,表现诗人对历史的深思和沉重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炼字。从“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选出一个字赏析即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1.本题考查阅读重音。注意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把语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强调的音,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是根据表意的内容和需要来确定的。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选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字,结合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分析理由即可。示例:“宫阙”可以重读。写出了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突出诗人对统治者大兴土木和朝代衰亡不断更替的感慨之深。
1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列举其它词句分析合理亦可) 13.词的上阕首先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写秋色,烘托出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既怡然自得却又愁苦难耐的心理;接着引用《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又为国家前途担忧的心境;“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解释了词人想冲破家庭束缚的原因,一句“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生活不仅不留恋,反而蔑视的态度。词的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全词表达了词人心系国家,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鉴赏评价。
本词多豪放语,基调高昂,显得刚健有力,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等,写出了词人不愿做贵妇人,透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简洁的句式,却气势恢宏,刚劲有力。“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写出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语言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1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情感揣摩。
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14.A 15.尾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或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
A.根据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可知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深挚沉痛的感情,富有艺术感染力;“四周星”指四周年;而非“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分析有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根据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从情感内容上看,此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同样能够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此句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诗人为国捐躯、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意志与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者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16.示例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一静一动,充分展现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示例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树木”“百草”是静景,“洪波”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17.示例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描绘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而望,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的画面,格调雄浑豪迈,意境宏大,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展现出萧瑟秋风中大海汹涌澎湃的景象,慷慨悲凉,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运用想象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宏大抱负,风格雄浑豪迈,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解析】16.本题考查动静结合手法的赏析。
根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可知,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水何澹澹”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一静一动,充分展现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根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意思是: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结合,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辽阔、庄严与勃勃生机;
“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是大海相对的静与动,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壮阔,让我们感受到大海不同状态下的美。
17.本题考查结合作品风格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将“建安风骨”的主要特点与诗歌相结合,找出诗歌中体现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的地方;然后具体分析即可。
可以从诗歌意境、诗歌描绘的景象、诗人的抱负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示例如下:
示例一:根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可知,其意思是: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四句描绘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而望,将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的画面,格调雄浑豪迈,意境宏大,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二:根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知,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开阔胸襟,风格雄浑豪迈,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示例三:根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其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四句诗人运用想象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宏大抱负,风格雄浑豪迈,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18.(1)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托物言志,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详解】(1)考查赏析诗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惶恐滩”,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故叫惶恐滩。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惶恐滩头说惶恐”,彼时,诗人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这两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诗句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流露出作者的一腔悲愤。形式上,对仗工整。可谓情辞俱妙。
(2)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9.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0.不同意。颈联写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阻隔,尾联劝慰友人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这两联诗句均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心态,所以应该用激昂、乐观的语调朗诵。
【解析】19.本题考查字词鉴赏。
“望”的含义是“向远处看”;“看”的含义是“使视线接触人或事物”,往往距离较近;所以在这里,运用“望”字体现的是范围之广,距离之远,有着辽阔之感,而“看”给人的感觉则是距离较近,没有突出当时送别之景的辽阔。同时也表达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一直是从自己所在的地方看向远方朋友即将到达的地方,更能够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20.本题考查诗句的情感。
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可知这四句诗是诗人在劝慰自己的朋友,无论去到何方,他们都会像是邻居一样距离相近,其实指的是诗人和朋友的心会相近;同时也是劝慰朋友不要哭泣,所以这里的诗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那种态度,并非是低沉不舍的态度。故而在朗读的语调也应该睡那种积极宽慰的语调,并非“低沉缓慢”。故而,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
21.上片通过打猎场景中词人行为装束的外在形狂和“千骑狂奔”的场面描写,以及自比孙权的狂气,刻画了词人的“少年轻狂”;下片由实转虚,通过引用“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表现词人渴望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 22.“鬓微霜,又何妨”传递出作者对年事品高并不在乎,一心希望能够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意思对即可)
【解析】2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狂”指的是作者的雄心壮志,上片写打猎场景,表现猎者威武雄壮的气概:写其“狂”在外表,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狂”在动作,如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下片由实转虚,引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壮志:写其“狂”在神态,如酒酣、胸胆开张;“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2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鬓微霜,又何妨”的意思是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此句表现作者对年龄并不在意,作者认为自己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倾诉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3.D 24.示例:①杜甫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②王安石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不畏浮云”就是不害怕奸邪小人的阻挠,表达了自己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23.考查诗句赏析。
D.尾联中的“会当”是终当,定要的意思,由此词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顶峰。
故选D。
24.考查比较阅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为: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不畏”意为不怕。“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坚持变法的决心。
25.①借飘忽不定的杨花和常鸣“不如归去”的子规这两个意象,②点明时节是在暮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6.①“遥”字点明友人被贬之远,两人相隔千里;②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25.考查诗句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意为: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本句中有两个意象:杨花与子规。作者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前者点明节令正是暮春时节,后者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杨花与子规啼渲染了凄凉悲惋的氛围,联系诗人送别友人远去荒凉之地的写作背景可知,首句还寄寓了作者感叹人世飘零、离情别恨难以排解的心绪。
26.考查字词赏析。
“遥”是远的意思,既指友人被贬之地的遥远,也指友人被贬之后两人相距的遥远。友人远行在即,诗人写诗相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与关切之情。
27.①第一处虚写“黄鹤”,巧用典故,陈述仙人已乘鹤归去,增添神秘色彩。(答出虚写或典故任一点,意思对即可)
②第二处是实写,“黄鹤”是楼的名字,点明地点,强调其“空”,为下文诗人抒发岁月易逝的感慨和乡关难归的惆怅做铺垫。(答出实写或地点任一点,意思对即可) 28.①“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表现了鹦鹉洲上碧绿的芳草一片茂盛的景象,展示了黄鹤楼周边生机勃勃的景物特点。②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气氛,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意思对即可。)
【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一处:诗句运用“仙人乘鹤归去”这个典故,目的是引出黄鹤楼。仙人驾鹤查无踪迹,鹤去楼空,用传说起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第二处:“黄鹤”是指“黄鹤楼”,是实写登楼的地点。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诗人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8.本题考查词语效果。
“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意思。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清晰可见。向我们勾勒了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诗歌前文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引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29.①全诗不是登岳所见而是望岳所见所想。②没写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岳。由远而近,从朝至暮,由望岳悬想未来登岳。③首联遥望,写泰山之高:站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之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④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⑤颈联写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时至薄暮,诗人还在目不转睛地望着。⑥尾联是写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会当”是终要、一定要的意思。 30.①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②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割”字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可知诗歌的大部分内容在写“望岳”所观之景,由此可得出诗歌是“由远而近,从朝至暮,由望岳悬想未来登岳。首联遥望,写泰山之高:站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之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时至薄暮,诗人还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并非登上泰山;同时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必然登上山顶的那种决心,并非描绘的是登山,所以不能够改成“登岳”。
30.本题考查字词赏析。
“钟”在这里是“钟情于”的含义,所以诗句的含义是“大自然将自己的深情钟情于泰山”,也就是暗指泰山这里的景色十分美丽;“割”是一个动词,在这里指的是泰山隔开了傍晚割清晨,其实指的是泰山太高大了,隔开了阳光,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景象,故而这个词语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同时又因为这是动词,而泰山是静态的,所以运用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化动为静。
31.(1)①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②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③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2)“东风”一词也指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条件,诗人用这一典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物兴叹”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发出感叹,结合“折戟沉沙铁末销”这句话的意思,来具体析即可。“折戟沉沙铁未销”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因此所借之物为“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赤壁之战”的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战戟本应该在战场发挥杀敌的作用,而今却被埋在泥沙中遭到埋没,暗含英雄的落寞,讽喻朝廷用人不力;然而被遗忘的战戟没有被铁锈销蚀,尚有用武之地,暗示了英雄报国建功的壮志犹存。
(2)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由此可得出这里得“东风”指的是自然条件。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作者借赤壁之战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委婉地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感慨。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32.(1)示例: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无论是悲还是喜,“皆着我之色彩”。
(2)示例一: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两句诗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乐观面对困难或挫折。
示例二:在充满希望展望未来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的哲理。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诗人先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被贬多年后对自身境遇的感叹,万分惆怅;后面的“千帆过”和“万木春”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陀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2)本题考查对诗句哲理的把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本指自然景物的变化,在这里,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自己的遭遇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此可以用在处于困境或遭遇困难挫折而意志消沉时,这句话可以鼓励人们振作起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此句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自己虽屡遭贬低,但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人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诗文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在充满希望展望未来时,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33.颔联(第二联)。运用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借以感慨自己在外多年,回到故地物是人非。一是“烂柯人”,借以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世态变迁,回归之后一切生疏而生怅惘之情。(大意符合即可) 34.透出对刘禹锡遭遇的同情、愤懑不平的情绪。刘禹锡在和诗中却表现出刚健昂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大意符合即可)
【解析】33.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用典,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此联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时隔多年回乡后,对故友的思念,“到乡”句表达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3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进行分析。
第一问,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表达出诗人对刘禹锡被贬谪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问,刘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达出诗人并不消极气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的精神。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