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同时,这首小令语言简练、意蕴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来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感悟,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令的语言特点,学会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小令的意象、语言、情感的分析,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创作小令,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小令,学生能够了解元曲的基本特点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令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欣赏和创作小令。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令的语言美和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法:通过分析小令的意象、语言、情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令的特点和内涵。
3. 创作法:通过创作小令,让学生亲身体验小令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些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和景象。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有哪些景象和感受可以描述?从而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马致远(约 1250 年-1321 年至 1324 年秋季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初期杂剧作家,人称“曲状元”“马神仙”。与关汉卿、白朴和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文学创作以杂剧的成就最高,散曲次之,诗再次之,散文极少流传。马致远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散曲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散曲以豪放清丽见长,但也有不少逃避现实、向往归隐的作品。他的散曲题材广泛,涉及人生、离别、自然等多个方面,语言清新流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马致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也有一些佳作。他的诗歌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抒发个人的感慨,或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马致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的文学和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小令,让学生注意听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并让学生在听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 学生自由朗读小令,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3. 学生分组朗读小令,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4.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四)分析小令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令中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令的特点和内涵。
2.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如:这首小令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
3.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小令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小令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多种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先,这首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都具有萧瑟、凄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其次,“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则展现了一种安宁、祥和的氛围,与前面的萧瑟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再次,“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则进一步强化了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感受。最后,“夕阳西下”这个意象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语言方面,这首小令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排比等,使语言更加优美、流畅。
在情感方面,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整首小令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创作小令
1. 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小令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小令。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如图片、音乐、场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
3. 学生创作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表扬学生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小令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和理解。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收集并阅读其他的小令作品,感受小令的魅力。
3.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创作一首小令。
教学反思
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我注重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个别朗读,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逐渐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在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意象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我让学生自己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我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