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雨的四季》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 3 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的都是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刘湛秋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把握文章的语言和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文章的欣赏和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品味法: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4. 多媒体辅助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雨声,感受雨中的世界。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你们感受到过不同季节的雨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雨的散文,一起感受雨的四季。
2. 作者简介
教师介绍作者刘湛秋,1935 年 10 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停顿,并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4.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找出文中描写雨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雨的四季》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湛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表达了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雨的四季》文中描写雨的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水滴落的情景比作少女的眼泪,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水的娇媚和柔美。同时,将水雾的丝帘比作牵动阳光的彩棱镜,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视觉享受。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复苏的情景比作蚯蚓翻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草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用沙沙声来形容小草的声音,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水的声音和水花的形象人格化,表现出雨水的深情和温柔。同时,将雨水与梦境相联系,给人以浪漫和温馨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树木和树枝拟人化,表现出它们在雨中的欢快和兴奋。同时,将叶子比作起伏的波浪,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叶子的柔软和生机。最后,用“特别明亮的眼睛”“绿茵茵的波浪”等词语来形容树木和叶子,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
品味文章的修辞手法,感受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比喻: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雨比作少女的眼泪、牵动阳光的彩棱镜、蚯蚓翻动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的特点和魅力。这些比喻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拟人:文章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树木、水花等自然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行为。例如,“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通过拟人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雨的温柔和深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排比: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排比句,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夸张:文章中也运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如“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通过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表达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 2-5 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雨的特点和魅力。在描绘过程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第 6-7 段):总结全文,再次表达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文章的线索方面,作者以自己对雨的感受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描绘不同季节的雨时,作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变化,将不同季节的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线索。例如,在描绘春雨时,作者用“清新、润泽”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在描绘夏雨时,则用“热烈、粗犷”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线索安排,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情感连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5.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雨?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作者喜欢雨,是因为雨给他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和回忆。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季节的雨,表达了自己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他认为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生命的源泉,能够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
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是为了传达一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作者通过描绘雨的四季变化,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作者通过对雨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此外,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6.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雨和环境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7. 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例如,在分析“春雨图”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春雨的?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情感教育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例如,在分析“夏雨图”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夏雨是热烈而粗犷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注重朗读,品味语言;注重启发,引导思考;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审美情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