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丽水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08:2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级高一年级9月限时训练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喚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洋社会,“家庭”界限分明,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
B.中国人的亲属关系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能涉及无穷多的人的网络。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
D.受目前国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影响,可以预期,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会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分子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界限清晰。
B.当今社会教育内卷严重地压榨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C.“家庭独立”的程度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活的质量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D.一些年轻人往往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后,才会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时经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
C.家长们因教育孩子等问题而相互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工作所在地相距较远而导致无法频繁交往,关系淡化,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而绝江河 绝:隔绝
D.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寒于水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B.又从而怨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蟹六跪而二螯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B.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C.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D.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7.对甲、乙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甲文中,作者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乙文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D.甲、乙两文都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甲文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
赤 壁
赵翼①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
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9.下列诗词选集中,能收录本作品的一项是(3分)( )
A.《古诗源》 B.《历代怀古诗余》
C.《明清律诗选》 D.《千首清人绝句》
10.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诗文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3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
(2)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
(3)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中,“ , ”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 , ”。
三、经典阅读(9分)
13.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和对应人物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晴雯)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C.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D.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14.《红楼梦》中的对联历来为人称道。下列对联对应的场所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3)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4)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A.(1)蘅芜院 (2)智通寺联 (3)太虚幻境 (4)藕香榭
B.(1)智通寺联 (2)太虚幻境 (3)藕香榭 (4)蘅芜院
C.(1)蘅芜院 (2)太虚幻境 (3)智通寺联 (4)藕香榭
D.(1)智通寺联 (2)太虚幻境 (3)蘅芜院 (4)藕香榭
15.下列有关《红楼梦》的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元妃送来灯谜,大家都在贾母处猜谜、作谜。贾宝玉看到大家所作的灯谜竟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散落、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之感。尤其是宝钗的一首七律,更不像福寿之人所作,左思右想,竟然悲伤感慨,难以成寐。
B.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张生,黛玉自比崔莺莺。
C.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的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暴打宝玉,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
D.贾府被抄后,贾母去世,刘姥姥三进贾府,没想到贾府已败落不堪,内忧外患,凤姐见姥姥,往事难回首。凤姐病重,临终含泪把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并从手腕上褪下一只金镯子交给她,刘姥姥坦然接受,并爽快地答应了日后照顾巧姐。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对画波浪线句子的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不是用眼习惯,而是视觉环境。
A.因果复句 B.选择复句 C.并列复句 D.条件复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本品选用上等艾绒及其他活血中药,通过发热系统有效地增强药性渗透,作用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内部环境,调节关节,治疗各种关节炎。
B.文明不仅是支撑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不幸的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地为拜金主义所腐蚀。
C.《传灯》在黄梅戏剧本的基础上,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串联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
D.近代以来,海外军事基地是英国维护海外利益、控制战略要道的“桥头堡”,军事基地的扩张与收缩是英国全球实力强大的标志之一。
18.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请将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进行了准确回溯,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十分深刻地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进行了讲述。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许多人、事、物不经意间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让人收获一种心境,一种视野,一种格局。
2023年,与你温暖相遇的人、事、物一定有很多,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A。“在西洋社会……由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共同组成”说法错误,原文是“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孩子”,选项范围扩大。
2.B。“这是造成‘断亲’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知,教育内卷只是“断亲”的一个原因,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3.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李老师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家族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B.“这说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可知,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被逐渐拉远。
4.C。绝:横渡。
5.A。A.介词,比。B.代词,他;/宾语前置的标志。C.介词,用/介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表并列。
6.B。
7.D。乙文也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8.(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博学、参省、乎己、知”各一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黄泉、一”各一分,其中定语后置和名词作状语各译对一处即可)
附乙文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9.C。按照此诗共八句,每句7词,且2、4、6、8句全押“ang”韵,可知这是一首律诗。
10.①首联“故垒”一句化用了苏轼《念奴娇》中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字富有深沉的历史感,诗人用此表达对遗迹的感叹。
②颔联“乌鹊”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大江东去”一句化用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乌鹊南飞”和“大江东去”是万古如斯的自然景象,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赏。
③尾联中,“唱沧浪”云云自然是用了《孟子》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
11.(1)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2)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
(3)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4)凄凄惨惨戚戚
12.(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3.A。对应人物是香菱。
14.D。
15.C。A.是贾政而不是宝玉。B.《牡丹亭》改为《西厢记》。D.刘姥姥拒收王熙凤的金镯子。
16.C。画波浪线句子中“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不是用眼习惯”和“而是视觉环境”并列关系,否定一种再肯定一种,关联词语是“不是……,而是……”,故是并列复句。
17.B。A项,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改善”。C项,句式杂糅,“串联起……”和“将……融为一体”杂糅,应将“串联”改为“将”。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把“强大”改为“强弱”。
18.示例一:《觉醒年代》准确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
示例二:《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回溯得很准确,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再现得很深刻,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讲述得十分深刻。
19.审题提示: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温暖”,这种温暖让你收获心境、视野、格局。所写内容必须是体现温暖的人、事、物,可以是温暖你的人,温暖你的事物,根据材料可知,写作时重点在展现温暖你的细节,如母爱的温暖,父爱的温暖,陌生人的温暖,书籍的温暖,书店的温暖等等。这些温暖的收获,不能仅仅是别人给“我”的,还应该在“我”的内心中产生了转化,不仅是让教“我”收获了成长,更关键的是“我”在这些温暖中达到了心境澄明、视野开阔、格局变大。要求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适合写记叙文。
写作时,要抓住时间点是“2023”,所写内容必须是在2023年发生的。写作时可从温暖角度出发,可写自己这一年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或经历的具体某个感受到温暖的事件。而在这一段时间和经历中,“我”不仅收获了温暖,也学会了把温暖传递给其他需要的人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