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单元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教学内容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 2.能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难点). 核心素养 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发现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强化了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在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能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在能力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部分知识之前学过的二次函数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学生能力有限,真正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可以利用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获得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问题 园艺师打算在绿地上用栅栏围一个矩形区域种植花卉.若栅栏的长度是24m,围成的矩形区域的面积要大于20m2,则这个矩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设这个矩形的一条边长为xm,则另一条边长为(12-x)m. 由题意,得:(12-x)x>20, 其中x∈{x|0<x<12}. 整理得 x2-12x+20<0,x∈{x|0<x<12}. ① 求得不等式①的解集,就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必要性,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建模的核心素养。
新知讲授 【知识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 我们把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表达式ax2+bx+c>0 (a≠0) 或ax2+bx+c<0 (a≠0),其中a,b,c均为常数.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主动思考总结 通过定义辨析,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特征,提高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知识二:二次函数的零点与“三个““二次”关系】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从一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想方法.类似地,能否从二次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不等式,进而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方法呢? 一元二次不等式x2-12x+20<0与二次函数y=x2-12x+20间有何关系 ? 当y=0时,即方程 x2-12x+20=0的解为x1=2,x2=10, 一般地,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 我们把使ax2+bx+c=0的实数 x叫做 二次函数的零点. 则二次函数y=x2-12x+20 的两个零点是 x1=2,x2=10 . 二次函数y=x2-12x+20 的两个零点x1=2,x2=10将x轴分成三段. 当x<2 或x>10时,图像在x轴上方,y>0, 即x2-12x+20>0;当2【知识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先求出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再结合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典型例题解析,发展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让学生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课堂练习 1、求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 (2); (3) (4) 2.当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取值时,下列函数的值等于0?大于0?小于0? (1) (2) (3)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提高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直观和数学运算的素养。
课堂小结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 (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a>0); (2)计算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3)如果有根,求出方程的根; (4)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3.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主总结知识要点,及运用的思想方法。注意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易错点;
板书设计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步骤: (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a>0); (2)计算判别式,判断方程是否有根; (3)如果有根,求出方程的根; (4)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3.数学思想方法: 例1 例2 例3 练习:
课后作业 对应分层作业 完成作业。 完成课后作用,巩固回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