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树郭橐驼传》作业检测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孤癖之隐明告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技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删改)
文本二
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摘编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注:①清朝末年,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面八股取士,一面大兴文字狱,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C.有以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力,智慧和力量。《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中“智力”一词与此处含义相同。
B.其实,它结果实。《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中的“其实”一词与此处含义不同。
C.鸡豚,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鸡豚”一词与此处含义不同。
D.飧饔,饔指早饭,飧指晚饭,《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的“飧”一词与此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运用排比手法,写出文人画士的畸形审美观,揭露了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真实面目。
B.文本二采用类比法指明了“养树”与“养人”的相似性,大量短句的使用既富有节奏感,也表现了百姓对官府的不满。
C.《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以梅议政,借治疗病梅表达自己解放天性、改革社会的愿望和决心。
D.《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讽刺寓言,篇幅虽小但是寓意深刻,作者犀利直白地批评了官吏烦政扰民的行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5.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永乐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①,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水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帖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
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 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许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救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注】①加耗:古代在租税正额以外加收的损耗费。
(乙)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6.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胡 卿 敕 旨 在 祛 除 民 害 朝 廷 命 我 但 云 安 抚 军 民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迁,指逐渐提升,与《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迁”意思相同。
B.逋税,指拖欠租税,其中“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相近。
C.故事,意为旧例,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生祠,指给还活着的人立祠奉祀,其目的是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8.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德初年,有人推荐周忱担任郡守,夏原吉说“此常调也,安足尽周君”,这从侧面表现了周忱恃才傲物、不满足于担任郡守一职。
B.在升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期间,周忱创行平米法,命令均摊交纳耗米,既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压力,也保证了朝廷在当地的税额有所增加。
C.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谋划处理问题。
D.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李敏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
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10.周忱为了解决“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的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民?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飱餮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添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御之A所贵B马体C安于车D人心E调于马F而后G可以进速H致远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指使达到,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相同。
B.缫而绪,指煮茧抽丝。“缫”是抽丝的重要工序,指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C.飱餮,指吃饭。其中“飧”指晚饭,“餮”指早饭。从造字法看,两字均为会意字。
D.先,作动词,指跑在前面,与《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先”词义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写出了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批评了“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
B.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描绘的那些官吏扰民的行为与第一段中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有相似性。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以问者之口表达出“得养人术”的欣喜,以“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写作意图。
D.材料二中,王良认为赵襄王多次比赛都失利,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手身上。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赵襄王学御于王良,俄而与良逐,三易马而三后。
15.清人朱一新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古文参以排偶,其气乃厚。”请结合材料一相关语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段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文段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哺育
B.悟已往之不谏 谏:劝止,挽回
C.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深知
D.理,非吾业也 理:道理,事理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庭中始为篱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而母立于兹 呱呱而泣
C.实迷途其未远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云无心以出岫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B.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我举着壶端着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中的树木,感到非常开心。
C.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看到当官的很烦发布那些政令,好像可怜百姓,其实祸害百姓。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而且疲惫。
19.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妣抚之甚厚。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3)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阅读柳宗元的作品《种树郭橐驼传》,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我固当 首当其冲
B.其本欲舒 舍本逐末
C.根拳而土易 改弦易辙
D.字而幼孩 一字千钧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B.其莳也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其实害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不复顾
离开后就不再回头看它。
B.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并不是有能够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C.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这一称号带有轻视嘲谑的意味,但郭橐驼欣然接受,可见其性情豁达。
B.郭橐驼种树的独特之处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强调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C.他植者“爱之”“忧之”的做法背离树木的自然本性,从反面证明要遵循规律。
D.文章以树喻人,从种树的方法迁移到为官治民之理,使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24.文章第2—4段借郭橐驼“养树”之事阐明了“养人术”。请结合这三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说理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
文本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逆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战/
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
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
B.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
C.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
D.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9.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文本二: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B.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C.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D.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在汉代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官府差役,文中是后者,故有“官命促尔耕”之语。
B.“字而幼孩”中的“字”是爱护之意,它有时也指女子许嫁,如“邻女将字而孤”。
C.河东是地域名,河在此指黄河,河东即黄河以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
D.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相关的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疊、卮、缶等。
3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结了种树的经验,“其本欲舒”等四句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从实践上总结种树方法。
B.郭橐驼在介绍了自己的种树经验,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后,又从反面论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了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
C.郭橐驼引述“吏来而呼”之言,把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表现得细致入微,这些官吏的扰民行为,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仇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柳宗元认为虽然老百姓是官吏的仆人,但官吏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他对当时那些不仅不为老百姓办事,反而贪污中饱、敲诈勒索的官吏十分愤恨,称之为盗贼。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34.两个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___________。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___________。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5.第③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
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暗中观察
B.其莳也若子 栽种
C.已去而复顾 回头看
D.早织而缕 而且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 苟有能反是者
B.早实以蕃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能顺木之天 鸣鼓而聚之
D.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甚怜焉
3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欣然接受丑陋之名,显然是一位性情通达且乐天安命的智慧之人。
B.本文名为传,实有寓言的性质,借郭橐驼之口批判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
C.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种树谈到治民,因事明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章融合叙事、描写、说理、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婉而多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①污途。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厖②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办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暮鼛③之音。鸡豚糗醑④,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⑤,亦在暑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⑥。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方。②厖:máng,混乱。③鼛:gāo,古代有事时用来召集人的一种大鼓。④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⑤埴:zhí,黏土。⑥裨谌、宓子:裨谌,bì chén,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3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清宁平夷 平和
B.州牧尚焉 推崇
C.披露首服 首先
D.陟降晦明 登高
4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墙藩以蔽之 门不施胥吏之席
B.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 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C.民既卒税 其可既乎
D.不蓄而富 宓子弹琴而理
41.下列对原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途
零陵县东部有座山,泉水从山石间流出,低湿泥泞
B.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山水鸟鱼的快乐而阻挠自己,他恬淡自如,不受它们的影响
C.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高明的消遣方式,在零陵县非常完备,这是从薛存义开始的
D.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
那么观赏游乐,果然能有助于执政吧
42.把文章第一段开头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43.通观全文,概括薛存义在零陵修建亭子的原因。
44.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谈到了官吏为政的问题,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一谈柳宗元推崇的为官之道。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材料二: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节选自孙樵《书何易于》)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B.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C.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D.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官吏的语句节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B.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
C.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D.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作者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思,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其自然,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郭橐驼认为自己有本领让果树早结果,并且果实丰硕的秘诀是他没有伤害果树,没有仇视果树。
D.本文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迹,规劝为政不可扰民,要“顺天致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5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52.这篇文章借助的郭素驼的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二、选择类
53.下列句子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B.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54.郭橐驼种树和其他人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郭橐驼“本舒”,“土故”;其他人“根拳而土易”。
B.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他人“虽曰爱之、忧之,其实害之、仇之”。
C.郭橐驼“培平”,“筑密”;其他人培土“若不过焉则不及”。
D.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他人“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55.下面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长寿,活得长
B.不抑耗其实而已 实,果实
C.根拳而土易 拳:拳曲、伸展不开
D.则又爱之太恩 恩:恩情
56.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A.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B.驼业种树
C.旦视而暮抚 D.病偻,隆然伏行
5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
5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且硕茂,早实以蕃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D.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三、情景默写
5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种树郭橐驼传》中表现郭橐驼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的句子是“ , ”。
60.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 ,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 , 。”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 ”,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 , ”。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 , ”,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
1.B 2.D 3.D 4.(1)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欢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到头来却因此害了他们。 5.先总说种树原则“顺木之天”,再细说种树方法,然后和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他植者不如自己的原因,最后表明种植技术并不高深。
6.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 7.C 8.A 9.(1)(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损耗费,(官府)只好一并向百姓征收,百姓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更加不足。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 10.①在河边置囤。②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③明确百姓交粮的流程。
11.BDF 12.D 13.D 14.(1)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2)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良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15.“排偶”指整句。材料一总体上属于古文,但作者也在其中间杂一些整齐句子,能起到反复强调、鲜明对比的作用,还能以连续的短句让读者自然感到弊政对人民生活的扰害,其效果是只用散句难以达到的。
16.D 17.C 18.C 19.①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②既然自己让精神被形体役使。
③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
20.C 21.C 22.A 23.D 24.本文第二段介绍郭橐驼种树的特异技能,以对比方式凸显其与“他植者”的不同,设置悬念。第三段回应上一段,是郭橐驼自我介绍种树经验,用对比方式正反两面阐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从而自然过渡到第四段。第四段通过对话正面揭示主旨,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之理引申到吏治。
25.C 26.D 27.C 28.(1)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2)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29.(1)文本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2)文本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30.C 31.B 32.D 33.(1)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种完后就像丢弃了一样不再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
(2)现在自己做了官,接受了老百姓的钱财,却在他们的事情上怠惰,这样的人普天之下到处都是。 34.相同点:都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对百姓充满了爱护和同情。不同点:文本一强调的是官吏们不可繁政扰民,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材料二强调的则是官员的职责,要求其做人民公仆,为民服务。
35.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6.D 37.A 38.C 39.C 40.D 41.B 42.县里有观赏游览的地方,有人认为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对。 43.①可以让内心清静平和,修身养性;
②县东山麓风景秀美,适合修亭子可以赏美景,获取山水鸟鱼之乐。
③修建亭子的材料容易获得。 44.①对待人民(积极方面):爱民如子,帮助人民,解决民生疾苦;
②对待人民(消极方面):不扰民,消除扰民行为;
③对待自己:让自己有闲暇,张弛有度,让心境平和澄明,增加为官智慧,提高为官水平。
45.B 46.C 47.(1)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2)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的百姓。
48.D 49.C 50.C 51.(1)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树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
(2)早些织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52.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
53.D
54.B
55.D
56.D
57.C
58.A
59.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且硕茂 早实以蕃
60. 病偻 隆然伏行 有类橐驼者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