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
(2)掌握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的软体动物进行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节肢动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解剖的实验器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缢蛏、石鳖、蜗牛、乌贼、钉螺等多种软体动物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虽然形态各异,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互动授课
1. 播放双壳类动物(如缢蛏)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由哪里出入动物体内。
学生:双壳类动物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辅助运动;水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进出动物体内。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打开缢蛏(或其他双壳类动物)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然后将实物与教材第12页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贝壳可以保护内部结构。
(2)你所观察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呢?
学生:靠足进行运动,靠鳃呼吸。
(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
学生:缢蛏通过入水管将水吸入体内,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问:缢蛏的这些主要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归纳缢蛏的结构特点。
形态结构 功能
外套膜及贝壳 保护
足 运动
鳃 呼吸
入水管和出水管 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
意义:适应水生环境
4. 展示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教师补充讲解:
①并不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如乌贼、鱿鱼、章鱼等软体动物的贝壳退化。
②具有贝壳的动物,贝壳数目也不同,如蜗牛具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河蚌具有两片贝壳,石鳖具有8片贝壳。但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外套膜。
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小资料。展示利用软体动物制作的食品、药材及珍珠、贝壳制品,钉螺引起的血吸虫病,蜗牛啃食庄稼等资料,师生共同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利:水产养殖,食用、药用,做工艺品等。
(2)有害:如钉螺传播血吸虫病,蜗牛危害农作物等。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是什么呢?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节肢动物又包括蛛形类、甲壳类、多足类和昆虫类等不同的类群,其中昆虫是节肢动物和整个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目前已发现且命名的种类有100多万种,占动物界总数的2/3左右。
6. 组织学生观察节肢动物的标本或直接观察教材第14页的“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填写教材第15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横向比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表格中所有动物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表格中的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2)表格中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蝗虫与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它们都有三对足、两对翅和一对触角。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蝗虫与七星瓢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7. 展示蝗虫的结构示意图或标本。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蝗虫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蝗虫的运动器官是足和翅。蝗虫的足分节,既可以支撑身体,又可以跳跃;蝗虫有两对翅,用翅飞行。蝗虫的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适于陆地生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蝗虫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还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干旱的陆地生活。
8. 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说明昆虫是如何解决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的难题。
9. 演示实验(或展示录像):蝗虫的呼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为什么将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蝗虫会死亡?
学生:蝗虫的呼吸器官可能位于腹部。
(2)蝗虫的呼吸方式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气体通过细小的气门出入蝗虫体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蝗虫的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分布在胸腹部。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10. 展示蝗虫与蝗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足和触角都分节。
11.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属于节肢动物?如果说节肢动物就是昆虫,正确吗?
学生:如果某种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则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包括昆虫,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但不是所有的节肢动物都是昆虫。
12. 展示各类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3. 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等,组织学生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总结:
(1)有益:食用、药用,为植物传粉,生物防治,科研等。
(2)有害:传播疾病,给农林业带来危害,外来物种(如小龙虾)破坏生态环境等。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