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基 础 自主 梳 理适应依赖利用、改造不协调日益尖锐全面呈现不协调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____________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____________发展。
(2)内容: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_________________》的纲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_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_的道路。基 础 自主 梳 理环境污染经济的顺利我们共同的未来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____________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____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基 础 自主 梳 理当代人后代人基 础 自主 梳 理穷人环境破坏 贫困加剧生态危机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不同发展程度 基 础 自主 梳 理(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____________、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考虑____________。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持续性原则。
(3)____________ 。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增长环境保护代际公平责任公平共同性原则知识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及
对应的环境问题1.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可持续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试判断下列言论中,哪一句蕴含着可持续思想?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互 动 释疑 解 惑探究活动互 动 释疑 解 惑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体现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今后或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的余地。 互 动 释疑 解 惑知识归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其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互 动 释疑 解 惑互 动 释疑 解 惑特别提醒: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由于许多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迅猛增长后迅速下降,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类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从而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仍很突出。互 动 释疑 解 惑 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强化训练D互 动 释疑 解 惑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中,人地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中。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把环保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互 动 释疑 解 惑探究活动 1.图表归纳可持续发展。互 动 释疑 解 惑知识归纳互 动 释疑 解 惑互 动 释疑 解 惑互 动 释疑 解 惑特别提醒:①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中,“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性,侧重的是“义务”。
②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互 动 释疑 解 惑强化训练2.(2013·梅州质检)《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互 动 释疑 解 惑(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A互 动 释疑 解 惑 (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
A.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
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D 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学 业 达标 演 练发达国家通过种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学 业 达标 演 练读以下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1.关于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
A.原始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环境文明CC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加快,开始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高,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环境问题日趋尖锐,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读以下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3~5题。学 业 达标 演 练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
A.滑坡、泥石流 B.建筑废料、生活垃圾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4.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DC学 业 达标 演 练5.当前,协调全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有( )
①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②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③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④积极开发利用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A.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A 第3题,箭头1表示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用于生产、生活活动。A、B、C三项为自然灾害,并不是人类主动获取的,也不能用于生产、生活活动。第4题,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若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若人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第5题,大力发展经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极易使人地关系恶化。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中的数据,完成6~8题。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 6.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0.4 B.-0.4 C.2.0 D.-2.0B 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学 业 达标 演 练7.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之中A 由材料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加,则人地矛盾将越来越严重,必然造成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8.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C 使用别国的资源,使别国不能使用,属于违背公平性原则;盗用下一代的资源属于违背持续性原则。学 业 达标 演 练学 业 达标 演 练9.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何种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天人相关论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人定胜天论的思想。学 业 达标 演 练读以下可持续发展图,完成10~11题。学 业 达标 演 练10.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D学 业 达标 演 练11.E1、F1、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B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由上题的分析可知,E、F、G对应的内容分别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它们对应相关的应是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学 业 达标 演 练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学 业 达标 演 练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学 业 达标 演 练经济社会 生态 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二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学 业 达标 演 练 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学 业 达标 演 练D (1)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实现共同持续发展。(2)结合生活的实例,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如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节约用水等。(3)充分领悟漫画的含义,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回答。(4)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学 业 达
标 演 练1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学 业 达
标 演 练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学 业 达
标 演 练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 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2)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等。学 业 达
标 演 练地理·必修2(中图版)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2.解析:第1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答案:1.B 2.C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
3~4.解析:第3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4题,这个时期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3.A 4.D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完成5~6题。
5.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5~6.解析:第5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破坏森林,③导致人口增长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发,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6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答案:5.D 6.A
7.2010年11月29日当地时间10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南部城市坎昆(20°1′N,86°51′W)开幕。在本次大会上,美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仍然拒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要求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实施同量或超量减排,这种做法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①公平性原则 ②阶段性原则
③持续性原则 ④共同性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世界各国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应当遵循排放量大、减排量也大的原则。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答案:C
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Ⅱ阶段后有所转变,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科学技术进步 ③工业发展速度增快 ④产业结构调整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9.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是( )
A.Ⅰ阶段以前 B.Ⅰ→Ⅱ阶段
C.Ⅱ→Ⅲ阶段 D.进入Ⅲ阶段后
8~9.解析: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治理措施包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只有到了Ⅲ阶段后,才表现为环境污染低于自然环境容量,并且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
答案:8.B 9.D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是我国两大自然林区,由于过度砍伐,导致目前木材储存量大量减少,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0~11题。
10.两大林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物种减少 ③水体富营养化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11.为促进两大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大保护力度,严禁砍伐
B.扩大造林面积,只种不采
C.采育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D.在林木砍伐后的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10~11.解析: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植树造林与砍伐利用相结合,即采育结合,不能只种不采,也不能严禁砍伐,更不能在林区空地上发展种植业。
答案:10.C 11.C
1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河伯娶亲”
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当地流行着一种恶俗:居民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但是漳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亲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统统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培根认为,当你能够认识自然,并掌握自然规律时,你就可以成为命令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力量。
材料三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提醒过我们: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
(1)“河伯娶亲”体现出当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门豹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使两岸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体现出哪一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 B.因地制宜
C.天命不可违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培根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则材料所主张的人地关系你最支持的是材料____________,为什么?
解析: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全面,处于崇拜自然阶段;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体现出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征服自然”是人力战胜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恩格斯较为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充分调动人与自然的双重积极性,具有和谐发展的初步思想。
答案:(1)人类崇拜自然,人类相对较为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2)B (3)人定胜天
(4)三 恩格斯较为科学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应该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具有因地制宜与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
13.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完成下列要求。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
较*(%)
径流量比
较*(%)
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______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环境效益可按侵蚀量比较,侵蚀量越小,环境效益越好,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可由表2直接读出。第(2)题,A方案不利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B、C方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差异在于3-8年内的土地总收入。
答案:(1)CBA CBA
(2)本题可在B、C方案中任选一种
若选B方案,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较高,且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小,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人有较大提高。
若选C方案,理由:该方案环境效益最高。3-8年内土地利用总收入减少较多,对农户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但8年后土地利用总收入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