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开学考试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开学考试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4 08:50:41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开学考试学试卷
一、单选题(1-10题1分,11-25题2分,共计40分)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人的黑发和双眼皮 D.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 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C、 人的黑发和双眼皮,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 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下列羊的各组细胞中,肯定有Y染色体的是(  )
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和公羊的神经元 D.精子和公羊的小肠上皮细胞
【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 受精卵性染色体为XY或XX,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受精卵性染色体为XY或XX,不肯定有Y染色体,B不符合题意;
C、 初级精母细胞和神经元等的性染色体均为XY,肯定有Y染色体,C符合题意;
D、 精子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或XX,不肯定有Y染色体公羊体细胞(如小肠上皮细胞、神经元等)的性染色体均为XY,肯定有Y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肯定有Y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 。
3.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可能的是(  )
A.Yr B.yR C.YR D.Yy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Y与r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A不符合题意;
B、 y与R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B不符合题意;
C、 Y与R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C不符合题意;
D、Y与y是等位基因,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 D。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就本题而言,是Y和y、R和r分离;Y和y分别和R和r组合。
4.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B.原始生殖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A符合题意;
B、原始生殖细胞既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又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原始生殖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C不符合题意;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分析】 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细胞内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A不符合题意;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不符合题意;
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是一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不符合题意;
D、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部分生物的部分基因是可以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1、由图示可知,控制果蝇图示性状的基因在该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例如:①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而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不以染色体为载体;②原核生物中没有染色体,基因有的位于拟核区DNA分子上,有的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6.(2020高二上·临河期中)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2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60%+20%×1/2=70%,a%=1-70%=3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7.(2022高二上·南京月考)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变化。这种现象叫作(  )
A.表观遗传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答案】A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题意,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即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
故答案为: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表观遗传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
8.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以下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
B.通过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
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
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属于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B符合题意;
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是环境导致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变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9.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关于适应及其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应具有普遍性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适应具有相对性 D.所有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答案】D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因此适应具有普遍性,A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能生存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是否能适应环境,要看环境变化之后,生物的变异能否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因此适应有普遍性,并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变异是否能适应环境,要看环境变化之后,生物的变异能否适应变化的环境。
10.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与H2CO3相互转化
【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A不符合题意;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B不符合题意;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C不符合题意;
D、HCO3-和H2CO3是缓冲物质,主要存在于内环境中,调节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11.如图为圆粒豌豆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分支酶基因R是豌豆种子细胞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b过程能发生A与T、C与G的配对
C.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使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大大降低,可导致种子中蔗糖增多
D.此图解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不符合题意;
B、b表示翻译过程,是mRNA上的碱基和tRNA上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RNA上没有碱基T,与A配对的是U,B符合题意;
C、根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插入一小段DNA序列,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过程;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12.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植株是二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b含有3个染色体组,A不符合题意;
B、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中染色体组数不一定只含1个染色体组,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B不符合题意;
C、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符合题意;
D、 图d细胞中四条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应为一个染色体组,该细胞若是体细胞,则该生物为单倍体;该细胞若是生殖细胞,则该生物为二倍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
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
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
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
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则是多倍体。
13.(2022高二上·河南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和物种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由A选项解析可知,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正确;
C、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4.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史中遗传学相关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选项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结论
A 孟德尔 假说—演绎法 豌豆 生物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B 艾弗里 微生物培养 小鼠和肺炎链球菌 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
C 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DNA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摩尔根 假说—演绎法 果蝇 基因在染色体上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解析】【解答】A、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不符合题意;
B、 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B不符合题意;
C、蔡斯与赫尔希做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是主要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不符合题意;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果蝇总是雄果蝇,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果蝇总是雄果蝇,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蔡斯与赫尔希做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
15.某DNA共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0%,该DNA分子复制3次,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  )
A.3000 B.700 C.1400 D.800
【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由分析知: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A不符合题意;
B、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B不符合题意;
C、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C不符合题意;
D、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计算DNA分子复制到第n次需要的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该DNA分子中含有的该脱氧核苷酸数,然后用增加的DNA分子数乘以该脱氧核苷酸数即可得出答案。
由题意知,某DNA分子共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0%,则胸腺嘧啶T=A=500x2x20%=200个,该 DNA分子完成第二次复制后,DNA分子数是4个,完成第三次复制后,DNA分子数是8个,因此从完成第二次复制到完成第三次复制,增加的DNA分子数是4个,因此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00x4=800个。
16.(2023高一下·长春期中)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4%。若其中一条链的鸟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胸腺嘧啶占28%,则另一条链上,胞嘧啶、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
A.24%,22% B.22%,28% C.22%,26% D.23%,27%
【答案】C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解答】对于双链DNA分子而言,A+T=54%,那么在其中一条链(①链)中A+T也是等于54%,因为该条链胸腺嘧啶占28%,因此A=54%-28%=2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知,另一条链上的T占26%,又因为①链中鸟嘌呤占22%,因此另一条链中C占22%,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分子中碱基的相关计算:
1、DNA双链中:嘌呤之和=嘧啶之和=总碱基数×50%,不配对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2、DNA单、双链中: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相等。
3、DNA双链中:互补的两条链中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互为倒数。
17.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
C.该片段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不等于嘧啶碱基的数量
D.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的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
【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④为脱氧核苷酸,不能储存遗传信息,A不符合题意;
B、不同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种类无特异性,B符合题意;
C、 该片段中嘌呤碱基的数量等于嘧啶碱基的数量,C不符合题意;
D、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C与G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18.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RNA聚合酶、ATP
C.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D.②过程中共有64种密码子对应着21种氨基酸
【答案】C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图中①过程表示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不符合题意;
B、②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 ATP外,还需要tRNA,B不符合题意;
C、人的白化病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符合题意;
D、②过程中共有61种密码子对应着20种氨基酸,还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果合成的蛋白质是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果合成的蛋白质是结构蛋白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族中调查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D.患苯丙酮尿症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适宜选择生女孩
【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社会群体中调查,B不符合题意;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C符合题意;
D、患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0.下图是A、B两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E、e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G、g表示。假设Ⅰ1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Ⅰ4的基因型为EeXGXg
B.Ⅰ2能产生四种不含E基因的配子
C.若Ⅰ1和Ⅰ2再生一个女孩,则可能的基因型有4种
D.若Ⅱ3和Ⅱ4婚配,则他们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8
【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 Ⅰ4为正常的女性,Ⅰ6患甲病,因此,Ⅰ4的基因型为EeXGXG或Ee XGXg,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家庭A的后代既有患甲病的也有患乙病的,则Ⅰ2的基因型为EeXGXg,其可以产生四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其中有两种不含E基因,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EeXGY,Ⅰ2的基因型为EeXGxg,则他们再生女孩的基因型种类=3x2=6种,C不符合题意;
D、据图分析可知,关于乙病,Ⅱ3的基因型为XGXG或XGXg,Ⅱ4的基因型为XGY,他们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1/2x1/4=1/8,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1)遗传病的判断: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即推翻伴性遗传的可能)。
(1)由于Ⅰ1、Ⅰ2不患甲病,Ⅱ3为患甲病女性,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不符合常染色体遗传特点,且男女都有患病的,由此判断乙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1.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段和HI段都会发生着丝粒分裂
B.AB段和FG段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DE段和GH段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FG段和HI段都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C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与AB段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B不符合题意;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因此在FG段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符合题意;
D、减数分裂过程都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分析】由题图可看出,AF段表示有丝分裂,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其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FI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子细胞,导致同源染色体对数减为体细胞的一半;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减数分裂过程都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22.如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数字表示参与该过程的物质结构以及合成的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可发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
B.⑦与②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
C.在该过程中③可使②双链解开和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④与⑤的差异是氨基酸的数量,最多有64种tRNA参与
【答案】D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图示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在相同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发生的场所可能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与线粒体,A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⑦mRNA与②DNA的非模板链比较,在成分上差异是⑦含有核糖、尿嘧啶,②含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B不符合题意;
C、③是催化该转录过程的酶,名称是RNA聚合酶,该酶既具有解旋功能,也具有连接单个核糖核苷酸的功能,故可催化的化学键是氢键、磷酸二酯键,C不符合题意;
D、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①表示 DNA的模板链,②表示DNA的非模板链,③表示RNA聚合酶,④⑤表示多肽链,⑥表示核糖体,⑦表示 mRNA
23.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解,结合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由三倍体种子发育成无籽西瓜,与中心体有密切的关系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D.无籽性状的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
【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解析】【解答】A、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也可以用低温处理,它们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主要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纺锤体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A不符合题意;
B、三倍体无籽西瓜为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不符合题意;
C、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因此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不符合题意;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其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但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配子,故无籽西瓜的性状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题图表示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首先①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
②用该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
③三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植即可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
24.如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变化曲线。下列正确的是(  )
A.bc段可能出现四分体 B.ab段染色体数目加倍
C.a之前的细胞没有mRNA的合成 D.d之后的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会发生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
B、ab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不符合题意;
C、a之前表示G1期,此时期细胞内正在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因此有mRNA的合成,C不符合题意;
D、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变化曲线,
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成2,其形成原因是间期 DNA的复制;
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25.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3/64 B.5/64 C.12/64 D.15/64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隐性纯合子果实重量为150g,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为270g,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的果实重量为(270-150)÷6=20(g),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含有2个显性基因和4个隐性基因,假设用A与a、B与b、C与c这三对等位基因来表示,其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aaBbCc,所占比例为1/64、1/64、1/64、4/64、4/64、4/64故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15/64,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且隐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g,所以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26.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A,B,C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A符合题意;
B、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O过程中,故B符合题意;
C、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故C符合题意;
D、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B C 。
【分析】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
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
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LM表示受精作用;
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27.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牝鸡司晨”的性反转现象。已知鸡是ZW型性别决定,控制鸡羽毛芦花(B)和非芦花(b)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WW的胚胎不能存活。一只性反转的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交配,F1的性别为雌:雄=2: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性反转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 B.F1中芦花:非芦花=1:2
C.F1中雄鸡羽毛的表型为芦花 D.F1中雌鸡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A,C,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所以,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A符合题意;
B、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有ZbW,其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芦花公鸡)、ZBW(芦花母鸡) 、ZbW(非芦花母鸡) 、WW(致死),F1中芦花:非芦花=2:1,B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F1中雄鸡羽毛表型为芦花,C符合题意;
D、由B的分析可知:F1中雌鸡的基因型由两种:ZBW 、ZbW,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C D 。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 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它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 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为:母鸡和性反转公鸡产生的配子:ZZ(公鸡) ZW(母鸡) ZW(母鸡) WW(致死);
控制鸡羽毛芦花(B)和非芦花(b)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有ZbW。
28.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答案】B,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内液的重量大于细胞外液,所以,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A不符合题意;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符合题意;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符合题意;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C D 。
【分析】(1)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2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达尔文也提出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是共同进化,A符合题意;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中原有的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B符合题意;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这种说法正确,所以,C不符合题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主要内容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B D 。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0.下图是发生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特殊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①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②过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
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
D.②和③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A,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A、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不是基因突变,A符合题意;
B、②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B不符合题意;
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C不符合题意;
D、①和②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③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D 。
【分析】图中:
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②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③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三、非选择题(包括4道小题,共45分)
31.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F2紫花中纯合子占   。
(2)若紫花和红花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2紫花∶1红花∶1白花。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
(3)现有一紫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为确定基因型,可将该植株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如下。
①若子代植株全为紫花,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   ;
②若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
③若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   。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1/6
(2)Aabb;aaBb
(3)AABB;紫花:红花=1:1;紫花:白花=1:1;Aab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依题意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A和a、 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1填“(基因的)自由组合 ";
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全开紫花;F1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为9:3:3:1的变式),说明F2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其中纯合子占1/6,故2填”1/6 “;
(2)若紫花(A_B_或A_bb)和红花(aaB_)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2紫花:1红花:1白花,说明双亲各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进而推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故1填”Aabb “ ;2填”aaBb ”;
(3)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现有一紫花植株,其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为确定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将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
①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紫花,故1填“AABB ";
②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1: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1:1,故2填”紫花:红花=1:1 “;
③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1:1,故3填“紫花:白花=1:1 “;4填” Aabb “。
【分析】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依据题意呈现的亲本的表现型与基因型、F2的性状分离比即可作答。
32.A、B两图表示发生在某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细胞为人体的表皮组织细胞,则该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为   (仿照中心法则填写)。
(2)图A中以物质④为模板合成物质①的过程被称为   ,合成物质①的场所是   (填序号),物质②的名称为   。
(3)图B可以表示基因表达中的   过程,与图A过程相比,图B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   。
(4)相关密码子见下表:
氨基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起始(甲硫氨酸)
密码子 GCA、GCU、GCC、GCU GAA、GAG AAA、AAG UGG AUG
已知一条mRNA的碱基序列为3'-GGUGAGCCGGUAACGAAA-5',那么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   。
【答案】(1)DNARNA蛋白质(转录和翻译漏写可以给分,若有DNA复制过程不得分)
(2)翻译;③;tRNA(或转运RNA)
(3)转录;T—A(或A—T)
(4)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 若该细胞为人体的表皮组织细胞,则该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蛋白质,故1填”DNARNA蛋白质 “;
(2) 图A中以物质④mRNA为为模板,合成物质①为肽链的过程是翻译,故1填”翻译“;
翻译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即图中的③,故2 填”③ “;
图中的② 是转运RNA,故3填”tRNA(或转运RNA) “;
(3) 图B是遗传信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是转录的过程,故1填”转录“;
A中没有出现碱基T,所以,与图A过程相比 ,图B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与A的配对,故2填”T—A(或A—T) “;
(4) 已知一条mRNA的碱基序列为3'-GGUGAGCCGGUAACGAAA-5',那么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从mRNA 5'端 第一个AUG 处开始数,三个一组,分别是:AUG、GCC、GAG、UGG,它们对应的氨基酸分别是: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故1填”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 “。
【分析】 A、B两图表示发生在某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 分析题图可知:
A为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B为转录,是遗传信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转录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
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转录和翻译。
33.如图是某家系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现已查明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
(1)甲病属于   遗传病;乙病属于   遗传病。
A、常染色体显性B、常染色体隐性C、伴X染色体显性D、伴X染色体隐性
(2)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Ⅲ﹣9为   ,Ⅲ﹣12为   。
(3)若Ⅲ﹣9和Ⅲ﹣12婚配,子女中只患甲或乙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概率为   。
(4)若Ⅲ﹣9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如果你是医生,根据他们家族的病史,你会建议他们生一个   (填“男”或“女”)孩。
【答案】(1)A;D
(2)aaXBXB或aaXBXb;AAXBY或AaXBY
(3)5/8;1/12
(4)女孩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 Ⅱ-7和Ⅱ-8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11),且父病女正,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符合题意,故1选“A”;
Ⅱ-3和Ⅱ-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Ⅲ-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符合题意,故2选'D"。
(2)Ⅲ -9表型正常,就甲病而言,Ⅲ -9的基因型一定是aa;就乙病而言,Ⅲ-9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组合后Ⅲ-9的基因型应该是aaXBxB或aaXBxb,故1填“aaXBXB或aaXBXb ”;
Ⅲ -12患甲病,基因型AA /Aa ,不患乙病,它的基因型是XBY,组合后Ⅲ-1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故2填“AAXBY或AaXBY ”。
(3)Ⅲ-9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其为XBXB与XBXb的概率各为1/2; Ⅲ-12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其为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二者婚配,他们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3+2/3x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x1/4=1/8,所以子女中只患甲或乙以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2/3x1/8-(1-2/3)x(1-1/8)=5/8;故1填“5/8 ”;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2/3x1/8=1/12,故2填“1/12 ”。
(4)若Ⅲ -9(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就甲病而言,子女全部正常,(aa);就乙病而言,女儿全部正常,他们后代中只有男孩可能患有乙病,所以应建议他们生一个女孩。故1填“女孩”。
【分析】判断遗传病的类型: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即推翻伴性遗传的可能)。
因为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关基因型及概率计算适用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4.现有两个纯种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⑥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Ⅶ代表育种过程。
(1)由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   ,其依据的原理是   。
(2)过程Ⅵ常利用   获得单倍体幼苗,再通过Ⅶ,即用   (填某种化学试剂名称)处理幼苗获得⑥ttRR,该化学试剂的作用机理是   。这种育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   。
(3)图中Ⅳ、Ⅴ过程所利用的原理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原因是   ,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大。
【答案】(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2)花药(粉)离体培养;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
【知识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
【解析】【解答】
(1)据试题分析可知,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故1填”杂交育种 “;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2填”基因重组 “;
(2)据试题分析可知,过程Ⅵ是单倍体育种的药(粉)离体培养过程,通过Ⅵ过程获得单倍体幼苗,故1填"花药(粉)离体培养 " ;
单倍体是高度不育,所以需要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使其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目的植株,故2填“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和拉伸,使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从而形成多倍体细胞,故3填”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单倍体育种最大特点是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4填”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据图可以看出通过Ⅳ、Ⅴ过程获得了新的基因,所以Ⅳ、Ⅴ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对象,主要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从而获得目标植物的成功率就较大,故1填“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品种①、②经过Ⅰ、VⅠ、Ⅶ过程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Ⅶ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
图中Ⅳ、Ⅴ过程所利用的是诱变育种。
1、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选亲本杂交,杂交得F1、F1自交得F2、选择自交
(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
(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2、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操作:亲本杂交得F1,F1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得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从子代中直接选择所需植株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
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和拉伸,从而阻止染色体的正常分离;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从而形成多倍体细胞。
3、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操作:射线或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大量变异个体中选择所需类型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1 /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开学考试学试卷
一、单选题(1-10题1分,11-25题2分,共计40分)
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人的黑发和双眼皮 D.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2.下列羊的各组细胞中,肯定有Y染色体的是(  )
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和公羊的神经元 D.精子和公羊的小肠上皮细胞
3.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可能的是(  )
A.Yr B.yR C.YR D.Yy
4.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B.原始生殖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细胞内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6.(2020高二上·临河期中)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2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70%、30% B.50%、50% C.90%、10% D.80%、20%
7.(2022高二上·南京月考)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了可遗传变化。这种现象叫作(  )
A.表观遗传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8.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以下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
B.通过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
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
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
9.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关于适应及其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应具有普遍性 B.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适应具有相对性 D.所有变异都能适应环境
10.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与H2CO3相互转化
11.如图为圆粒豌豆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分支酶基因R是豌豆种子细胞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b过程能发生A与T、C与G的配对
C.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使淀粉分支酶出现异常,活性大大降低,可导致种子中蔗糖增多
D.此图解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2.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植株是二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13.(2022高二上·河南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和物种多样性
14.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史中遗传学相关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
选项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结论
A 孟德尔 假说—演绎法 豌豆 生物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B 艾弗里 微生物培养 小鼠和肺炎链球菌 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
C 赫尔希和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DNA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摩尔根 假说—演绎法 果蝇 基因在染色体上
A.A B.B C.C D.D
15.某DNA共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0%,该DNA分子复制3次,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  )
A.3000 B.700 C.1400 D.800
16.(2023高一下·长春期中)在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4%。若其中一条链的鸟嘌呤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胸腺嘧啶占28%,则另一条链上,胞嘧啶、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
A.24%,22% B.22%,28% C.22%,26% D.23%,27%
17.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④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
C.该片段中嘌呤碱基的数量不等于嘧啶碱基的数量
D.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的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
18.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RNA聚合酶、ATP
C.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D.②过程中共有64种密码子对应着21种氨基酸
1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族中调查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D.患苯丙酮尿症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适宜选择生女孩
20.下图是A、B两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E、e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G、g表示。假设Ⅰ1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Ⅰ4的基因型为EeXGXg
B.Ⅰ2能产生四种不含E基因的配子
C.若Ⅰ1和Ⅰ2再生一个女孩,则可能的基因型有4种
D.若Ⅱ3和Ⅱ4婚配,则他们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1/8
21.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段和HI段都会发生着丝粒分裂
B.AB段和FG段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DE段和GH段都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D.FG段和HI段都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22.如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数字表示参与该过程的物质结构以及合成的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可发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
B.⑦与②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
C.在该过程中③可使②双链解开和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④与⑤的差异是氨基酸的数量,最多有64种tRNA参与
23.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根据图解,结合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由三倍体种子发育成无籽西瓜,与中心体有密切的关系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D.无籽性状的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
24.如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变化曲线。下列正确的是(  )
A.bc段可能出现四分体 B.ab段染色体数目加倍
C.a之前的细胞没有mRNA的合成 D.d之后的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25.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3/64 B.5/64 C.12/64 D.15/64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26.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27.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牝鸡司晨”的性反转现象。已知鸡是ZW型性别决定,控制鸡羽毛芦花(B)和非芦花(b)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WW的胚胎不能存活。一只性反转的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交配,F1的性别为雌:雄=2: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性反转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 B.F1中芦花:非芦花=1:2
C.F1中雄鸡羽毛的表型为芦花 D.F1中雌鸡的基因型有两种
28.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2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达尔文也提出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0.下图是发生在生物细胞中的一些特殊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A.①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②过程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
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
D.②和③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三、非选择题(包括4道小题,共45分)
31.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F2紫花中纯合子占   。
(2)若紫花和红花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2紫花∶1红花∶1白花。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
(3)现有一紫花植株,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为确定基因型,可将该植株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如下。
①若子代植株全为紫花,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   ;
②若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
③若子代植株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   。
32.A、B两图表示发生在某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细胞为人体的表皮组织细胞,则该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为   (仿照中心法则填写)。
(2)图A中以物质④为模板合成物质①的过程被称为   ,合成物质①的场所是   (填序号),物质②的名称为   。
(3)图B可以表示基因表达中的   过程,与图A过程相比,图B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   。
(4)相关密码子见下表:
氨基酸 丙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起始(甲硫氨酸)
密码子 GCA、GCU、GCC、GCU GAA、GAG AAA、AAG UGG AUG
已知一条mRNA的碱基序列为3'-GGUGAGCCGGUAACGAAA-5',那么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   。
33.如图是某家系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现已查明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
(1)甲病属于   遗传病;乙病属于   遗传病。
A、常染色体显性B、常染色体隐性C、伴X染色体显性D、伴X染色体隐性
(2)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Ⅲ﹣9为   ,Ⅲ﹣12为   。
(3)若Ⅲ﹣9和Ⅲ﹣12婚配,子女中只患甲或乙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概率为   。
(4)若Ⅲ﹣9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如果你是医生,根据他们家族的病史,你会建议他们生一个   (填“男”或“女”)孩。
34.现有两个纯种普通小麦品种,品种①高秆抗病(TTRR),品种②矮秆易感病(ttrr),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①②培育品种⑥矮秆抗病纯种的相关育种方法,其中,Ⅰ~Ⅶ代表育种过程。
(1)由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   ,其依据的原理是   。
(2)过程Ⅵ常利用   获得单倍体幼苗,再通过Ⅶ,即用   (填某种化学试剂名称)处理幼苗获得⑥ttRR,该化学试剂的作用机理是   。这种育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   。
(3)图中Ⅳ、Ⅴ过程所利用的原理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常用X射线等处理植物,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原因是   ,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 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C、 人的黑发和双眼皮,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 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不是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 受精卵性染色体为XY或XX,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受精卵性染色体为XY或XX,不肯定有Y染色体,B不符合题意;
C、 初级精母细胞和神经元等的性染色体均为XY,肯定有Y染色体,C符合题意;
D、 精子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或XX,不肯定有Y染色体公羊体细胞(如小肠上皮细胞、神经元等)的性染色体均为XY,肯定有Y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肯定有Y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不肯定有Y染色体 。
3.【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Y与r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A不符合题意;
B、 y与R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B不符合题意;
C、 Y与R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组合产生雄配子,C不符合题意;
D、Y与y是等位基因,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 D。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上的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就本题而言,是Y和y、R和r分离;Y和y分别和R和r组合。
4.【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概述与基本过程;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同一生物个体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卵细胞,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A符合题意;
B、原始生殖细胞既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又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原始生殖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C不符合题意;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
【分析】 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A不符合题意;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不符合题意;
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是一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不符合题意;
D、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部分生物的部分基因是可以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1、由图示可知,控制果蝇图示性状的基因在该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例如:①真核生物的核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而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不以染色体为载体;②原核生物中没有染色体,基因有的位于拟核区DNA分子上,有的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6.【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60%+20%×1/2=70%,a%=1-70%=30%。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7.【答案】A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题意,小鼠AVY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即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
故答案为: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导致了性状的改变。表观遗传影响的是基因的转录。
8.【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经常进行日光浴使皮肤颜色变深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杂交获得的抗病高产玉米属于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可遗传的变异,B符合题意;
C、采用微整形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C不符合题意;
D、因水肥充足得到的穗大粒多小麦是环境导致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变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9.【答案】D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因此适应具有普遍性,A不符合题意;
B、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能生存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
C、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是否能适应环境,要看环境变化之后,生物的变异能否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故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当环境变化时,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因此适应有普遍性,并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变异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变异是否能适应环境,要看环境变化之后,生物的变异能否适应变化的环境。
10.【答案】D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A不符合题意;
B、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中,B不符合题意;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C不符合题意;
D、HCO3-和H2CO3是缓冲物质,主要存在于内环境中,调节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11.【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不符合题意;
B、b表示翻译过程,是mRNA上的碱基和tRNA上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RNA上没有碱基T,与A配对的是U,B符合题意;
C、根据题意可知,当R基因插入一小段DNA序列,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b表示翻译过程;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12.【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A、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b含有3个染色体组,A不符合题意;
B、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单倍体中染色体组数不一定只含1个染色体组,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个体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B不符合题意;
C、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符合题意;
D、 图d细胞中四条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应为一个染色体组,该细胞若是体细胞,则该生物为单倍体;该细胞若是生殖细胞,则该生物为二倍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
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
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2、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判断:
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
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则是多倍体。
13.【答案】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解析】【解答】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由A选项解析可知,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正确;
C、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2、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14.【答案】D
【知识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解析】【解答】A、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不符合题意;
B、 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B不符合题意;
C、蔡斯与赫尔希做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是主要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不符合题意;
D、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果蝇总是雄果蝇,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白眼果蝇总是雄果蝇,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蔡斯与赫尔希做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小鼠体内的“转换因子”是DNA。
15.【答案】D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由分析知: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A不符合题意;
B、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B不符合题意;
C、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C不符合题意;
D、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800个,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计算DNA分子复制到第n次需要的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先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计算该DNA分子中含有的该脱氧核苷酸数,然后用增加的DNA分子数乘以该脱氧核苷酸数即可得出答案。
由题意知,某DNA分子共有5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0%,则胸腺嘧啶T=A=500x2x20%=200个,该 DNA分子完成第二次复制后,DNA分子数是4个,完成第三次复制后,DNA分子数是8个,因此从完成第二次复制到完成第三次复制,增加的DNA分子数是4个,因此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200x4=800个。
16.【答案】C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解答】对于双链DNA分子而言,A+T=54%,那么在其中一条链(①链)中A+T也是等于54%,因为该条链胸腺嘧啶占28%,因此A=54%-28%=2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知,另一条链上的T占26%,又因为①链中鸟嘌呤占22%,因此另一条链中C占22%,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分子中碱基的相关计算:
1、DNA双链中:嘌呤之和=嘧啶之和=总碱基数×50%,不配对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2、DNA单、双链中: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相等。
3、DNA双链中:互补的两条链中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互为倒数。
17.【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A、④为脱氧核苷酸,不能储存遗传信息,A不符合题意;
B、不同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种类无特异性,B符合题意;
C、 该片段中嘌呤碱基的数量等于嘧啶碱基的数量,C不符合题意;
D、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C与G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18.【答案】C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图中①过程表示转录,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不符合题意;
B、②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 ATP外,还需要tRNA,B不符合题意;
C、人的白化病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符合题意;
D、②过程中共有61种密码子对应着20种氨基酸,还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果合成的蛋白质是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果合成的蛋白质是结构蛋白质,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19.【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调查人类遗传病
【解析】【解答】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社会群体中调查,B不符合题意;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C符合题意;
D、患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0.【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 Ⅰ4为正常的女性,Ⅰ6患甲病,因此,Ⅰ4的基因型为EeXGXG或Ee XGXg,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家庭A的后代既有患甲病的也有患乙病的,则Ⅰ2的基因型为EeXGXg,其可以产生四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其中有两种不含E基因,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EeXGY,Ⅰ2的基因型为EeXGxg,则他们再生女孩的基因型种类=3x2=6种,C不符合题意;
D、据图分析可知,关于乙病,Ⅱ3的基因型为XGXG或XGXg,Ⅱ4的基因型为XGY,他们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1/2x1/4=1/8,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1)遗传病的判断: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即推翻伴性遗传的可能)。
(1)由于Ⅰ1、Ⅰ2不患甲病,Ⅱ3为患甲病女性,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不符合常染色体遗传特点,且男女都有患病的,由此判断乙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1.【答案】C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与AB段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B不符合题意;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因此在FG段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符合题意;
D、减数分裂过程都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分析】由题图可看出,AF段表示有丝分裂,AB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其中BC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FI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子细胞,导致同源染色体对数减为体细胞的一半;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减数分裂过程都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22.【答案】D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图示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在相同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发生的场所可能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与线粒体,A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⑦mRNA与②DNA的非模板链比较,在成分上差异是⑦含有核糖、尿嘧啶,②含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B不符合题意;
C、③是催化该转录过程的酶,名称是RNA聚合酶,该酶既具有解旋功能,也具有连接单个核糖核苷酸的功能,故可催化的化学键是氢键、磷酸二酯键,C不符合题意;
D、在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①表示 DNA的模板链,②表示DNA的非模板链,③表示RNA聚合酶,④⑤表示多肽链,⑥表示核糖体,⑦表示 mRNA
23.【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解析】【解答】A、①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也可以用低温处理,它们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主要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纺锤体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A不符合题意;
B、三倍体无籽西瓜为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不符合题意;
C、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高度不育,因此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不符合题意;
D、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其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但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配子,故无籽西瓜的性状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题图表示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首先①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
②用该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
③三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植即可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
24.【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A、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会发生基因重组,A符合题意;
B、ab段表示分裂间期,该时期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不符合题意;
C、a之前表示G1期,此时期细胞内正在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因此有mRNA的合成,C不符合题意;
D、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其中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变化曲线,
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成2,其形成原因是间期 DNA的复制;
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1,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d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25.【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隐性纯合子果实重量为150g,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为270g,每个显性基因增加的果实重量为(270-150)÷6=20(g),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含有2个显性基因和4个隐性基因,假设用A与a、B与b、C与c这三对等位基因来表示,其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 AaBbcc、AabbCc、aaBbCc,所占比例为1/64、1/64、1/64、4/64、4/64、4/64故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15/64,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且隐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g,所以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
26.【答案】A,B,C
【知识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A符合题意;
B、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O过程中,故B符合题意;
C、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故C符合题意;
D、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B C 。
【分析】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
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
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LM表示受精作用;
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27.【答案】A,C,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所以,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A符合题意;
B、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有ZbW,其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芦花公鸡)、ZBW(芦花母鸡) 、ZbW(非芦花母鸡) 、WW(致死),F1中芦花:非芦花=2:1,B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F1中雄鸡羽毛表型为芦花,C符合题意;
D、由B的分析可知:F1中雌鸡的基因型由两种:ZBW 、ZbW,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C D 。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 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它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 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为:母鸡和性反转公鸡产生的配子:ZZ(公鸡) ZW(母鸡) ZW(母鸡) WW(致死);
控制鸡羽毛芦花(B)和非芦花(b)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性反转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有ZbW。
28.【答案】B,C,D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A、细胞内液的重量大于细胞外液,所以,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A不符合题意;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淋巴,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符合题意;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符合题意;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C D 。
【分析】(1)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29.【答案】A,B,D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黑色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个物种,不是共同进化,A符合题意;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中原有的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B符合题意;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这种说法正确,所以,C不符合题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主要内容之一,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B D 。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0.【答案】A,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基因连锁和互换定律
【解析】【解答】A、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不是基因突变,A符合题意;
B、②过程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导致生物性状重新组合,B不符合题意;
C、③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其结果往往对生物体有害,C不符合题意;
D、①和②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③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D 。
【分析】图中:
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②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③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31.【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1/6
(2)Aabb;aaBb
(3)AABB;紫花:红花=1:1;紫花:白花=1:1;Aab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依题意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A和a、 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1填“(基因的)自由组合 ";
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红花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全开紫花;F1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为9:3:3:1的变式),说明F2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其中纯合子占1/6,故2填”1/6 “;
(2)若紫花(A_B_或A_bb)和红花(aaB_)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2紫花:1红花:1白花,说明双亲各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进而推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故1填”Aabb “ ;2填”aaBb ”;
(3)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现有一紫花植株,其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或Aabb。为确定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将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
①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全为紫花,故1填“AABB ";
②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aBb:aaBb=1: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1:1,故2填”紫花:红花=1:1 “;
③如果待测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与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1:1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白花=1:1,故3填“紫花:白花=1:1 “;4填” Aabb “。
【分析】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依据题意呈现的亲本的表现型与基因型、F2的性状分离比即可作答。
32.【答案】(1)DNARNA蛋白质(转录和翻译漏写可以给分,若有DNA复制过程不得分)
(2)翻译;③;tRNA(或转运RNA)
(3)转录;T—A(或A—T)
(4)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
【知识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 若该细胞为人体的表皮组织细胞,则该细胞内遗传信息流向: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蛋白质,故1填”DNARNA蛋白质 “;
(2) 图A中以物质④mRNA为为模板,合成物质①为肽链的过程是翻译,故1填”翻译“;
翻译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即图中的③,故2 填”③ “;
图中的② 是转运RNA,故3填”tRNA(或转运RNA) “;
(3) 图B是遗传信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是转录的过程,故1填”转录“;
A中没有出现碱基T,所以,与图A过程相比 ,图B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T与A的配对,故2填”T—A(或A—T) “;
(4) 已知一条mRNA的碱基序列为3'-GGUGAGCCGGUAACGAAA-5',那么以该mRNA为模板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从mRNA 5'端 第一个AUG 处开始数,三个一组,分别是:AUG、GCC、GAG、UGG,它们对应的氨基酸分别是: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故1填”甲硫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色氨酸 “。
【分析】 A、B两图表示发生在某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 分析题图可知:
A为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B为转录,是遗传信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转录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
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转录和翻译。
33.【答案】(1)A;D
(2)aaXBXB或aaXBXb;AAXBY或AaXBY
(3)5/8;1/12
(4)女孩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 Ⅱ-7和Ⅱ-8都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11),且父病女正,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符合题意,故1选“A”;
Ⅱ-3和Ⅱ-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Ⅲ-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符合题意,故2选'D"。
(2)Ⅲ -9表型正常,就甲病而言,Ⅲ -9的基因型一定是aa;就乙病而言,Ⅲ-9的基因型是XBXB或xBxb,组合后Ⅲ-9的基因型应该是aaXBxB或aaXBxb,故1填“aaXBXB或aaXBXb ”;
Ⅲ -12患甲病,基因型AA /Aa ,不患乙病,它的基因型是XBY,组合后Ⅲ-1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故2填“AAXBY或AaXBY ”。
(3)Ⅲ-9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其为XBXB与XBXb的概率各为1/2; Ⅲ-12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其为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二者婚配,他们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3+2/3x1/2=2/3;患乙病的概率为1/2x1/4=1/8,所以子女中只患甲或乙以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2/3x1/8-(1-2/3)x(1-1/8)=5/8;故1填“5/8 ”;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2/3x1/8=1/12,故2填“1/12 ”。
(4)若Ⅲ -9(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就甲病而言,子女全部正常,(aa);就乙病而言,女儿全部正常,他们后代中只有男孩可能患有乙病,所以应建议他们生一个女孩。故1填“女孩”。
【分析】判断遗传病的类型:
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有病为常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无病为常显”;
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即推翻伴性遗传的可能)。
因为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关基因型及概率计算适用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4.【答案】(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2)花药(粉)离体培养;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
【知识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
【解析】【解答】
(1)据试题分析可知,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故1填”杂交育种 “;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故2填”基因重组 “;
(2)据试题分析可知,过程Ⅵ是单倍体育种的药(粉)离体培养过程,通过Ⅵ过程获得单倍体幼苗,故1填"花药(粉)离体培养 " ;
单倍体是高度不育,所以需要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使其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目的植株,故2填“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和拉伸,使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从而形成多倍体细胞,故3填”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单倍体育种最大特点是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4填”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据图可以看出通过Ⅳ、Ⅴ过程获得了新的基因,所以Ⅳ、Ⅴ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对象,主要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从而获得目标植物的成功率就较大,故1填“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 ”。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品种①、②经过Ⅰ、Ⅱ、Ⅲ过程培育出新品种⑥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品种①、②经过Ⅰ、VⅠ、Ⅶ过程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Ⅶ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
图中Ⅳ、Ⅴ过程所利用的是诱变育种。
1、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选亲本杂交,杂交得F1、F1自交得F2、选择自交
(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
(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2、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操作:亲本杂交得F1,F1花药或花粉离体培养得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从子代中直接选择所需植株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
阻碍纺锤体的形成和拉伸,从而阻止染色体的正常分离;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从而形成多倍体细胞。
3、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操作:射线或化学药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大量变异个体中选择所需类型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
(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