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结合日常事例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认同生物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通过对伞藻移接实验的分析,归纳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伞藻移接实验动画,不同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图片,先天性唇裂患者图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小猫一家的图片。提问:小猫之间以及小猫与母猫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教师讲述遗传的概念:人们通常将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互动授课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关于“伞藻移接实验说明了什么”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伞藻细胞可分为哪几个部分?细胞核位于哪个部分?
学生:伞藻细胞分为帽、柄和假根三个部分,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中。
(2)德国科学家的实验中涉及几种伞藻?它们的差异在哪里?
学生:两种,分别为一种帽呈伞形的伞藻和一种帽呈菊花形的伞藻。它们的差异在于帽的形态不同。
(3)为什么实验二伞藻的移接体长出的帽是伞形而不是菊花形的?
学生:因为移接体的细胞核来自伞形帽的伞藻。
(4)如果将乙伞藻的假根(含细胞核)切下,再将甲伞藻的柄移接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移接体会长出什么样的帽呢?
学生:菊花形。
(5)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伞藻细胞核中具有控制性状的遗传信息。
教师讲解:其他科学家也做了许多实验,结果都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2. 过渡:科学家在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核内有许多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染色体。展示不同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它们与人类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异同。
师生共同总结:相同点: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不同点: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提问: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各不相同,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是否恒定不变呢?
学生: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是恒定的,否则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教师展示先天性唇裂患者图片。讲解:先天性唇裂的病因是患儿的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猫叫综合征是因为患儿的第5对染色体缺损一部分。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展示染色体组成示意图、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2)DNA是什么结构?
学生:双螺旋结构。
(3)基因是什么?它在哪里呢?
学生:基因在DNA上,基因是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一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基因吗?还是含有多个基因?
学生: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5)
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染色体上可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组成,它们就像旋转的楼梯一样互相盘绕,构成了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上有许多携带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可以控制生物不同的性状。像这些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
科学家们用细菌、病毒等作为材料进行了各种实验,都一次次地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