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6 22:0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桑基鱼塘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
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天空之境”
问题探讨
1.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 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不是,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也可能改善环境。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讨论:
问题探讨
截止2021年01月15日,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85,204,179人 。在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__和发展存在紧密而复杂的相互联系;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人口、资源、环境
资料:
思考:
人类生活和生产会消耗地球的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废物,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为什么人口快速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问题探讨
1. 概念
生态足迹,又叫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 举例换算
①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人所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一、生态足迹
3. 特点


(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__ ;
(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___。
启示:为了减小生态压力,应______生态足迹的值。
减小
可能不同
实例: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_______生态足迹。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______生态足迹。
增大
增大
一、生态足迹
4. 内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一、生态足迹
思考·讨论
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右上图所示。
资料2:
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只提高了30%(右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资料4: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2.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开发新能源,通过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3.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我们该怎么做?
整体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讨论: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1. 我国的人口现状
① 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增长快
② 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
③ 依然是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2. 实施措施
① 实施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 (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 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例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推进生态农业,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归纳: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生物多样性丧失
臭氧层破坏
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秸秆还田率。
全球气候变暖
1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污染。
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节约用水,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
2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臭氧层破坏
3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①形成原因:
②危害:
③防治措施:
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保护草地、植树造林。
土地荒漠化
4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① 形成原因:
② 危害:
③ 防治措施: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保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
5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① 类型:
② 形成原因:
③ 危害:
④ 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
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
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生物多样性丧失
6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 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
(2) 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
思考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倡导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位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_______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节能环保
四、可持续发展
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
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
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
思维训练:
辨别“偷换概念”
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
思考:
四、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关系
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生态赤字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
课堂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