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6 22: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结合细菌数量增长的实例,尝试构建数学模型来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学会建立模型的方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分析“J”形和“S”形曲线,阐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阐述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素,认同种群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感。
4.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学会计数方法,建构数学模型并分析影响因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1.结合细菌数量增长的实例,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联系。
学习难点: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
【学习重难点】
时间/min 细菌数量/个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
21
22
23
24
32
25
64
26
细菌繁殖很快,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
思考讨论
时间/min 细菌数量/个
0
20
40
60
80
100
120
20
21
22
23
24
32
25
64
26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
1. 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Nn=N0×2n
2. 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N=2216
3. 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殖吗?为什么?
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
思考讨论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如图表、公式等。
科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饼状图
表格
a2+b2=c2
公式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研究实例
细菌每20 min 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 n 代后的数量
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 代表细菌数量,n 代表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检验或修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个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时间/min
500
400
300
200
100
细菌数量/个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
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局限性: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不够精确。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
资料1 1859年,一位来澳大利亚定居的英国人在他的农场中放生了24只野兔,一个世纪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超过6亿只。
资料2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地岛屿。1937-1942年,这个种群增长如下图所示。
0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年份
某岛屿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500
1000
500
种群数量/只
环颈雉
野兔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思考:
1. 这两个资料中的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这两个资料中的种群数量都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2. 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 这种种群增长的趋势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有限。
关注生态
社会责任
生态杀手—加拿大一枝黄花
外侵物种—凤眼莲(水葫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通过上述几个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建立模型
建构“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N t表示t代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数量
时间
二、种群的“J”形增长
典例分析
假设某一地区遭受野兔入侵,开始时野兔数量为24只,此后每年的增长率均为1.18%。请预测,在理想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50年后该地区野兔数量会达到多少?
根据题意可知,N0为24,λ为1.18,t为50
由公式Nt=N0λt,得N50=24×1.1850≈94000只
二、种群的“J”形增长
“λ”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1. λ>1,表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2. λ=1,表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3. λ<1,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科学思维
二、种群的“J”形增长
如果遇到资源、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种群还会呈“J”形增长吗?
0.5ml培养液
观察:
高斯:单独培养大草履虫实验
5只大草履虫
每隔24小时统计大草履虫数量
三、种群的“S”形增长
1 2 3 4 5 6时间/d
400
300
200
100
种群数量/个
K=375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如图,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曲线称为“S”形增长。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1 2 3 4 5 6时间/d
400
300
200
100
种群数量/个
环境阻力
三、种群的“S”形增长
1. “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
种群数量
时间
t0
t1
t2
K
K/2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科学思维
三、种群的“S”形增长
2. 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指种群在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占这段时间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
种群增长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的种群增加数量,有单位(如:个/年等)
时间
种群增长率
“S”增长种群增长率
时间
种群增长率
“J”增长种群增长率
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
“S”增长种群增长率
K
K/2
时间
种群增长速率
“J”增长种群增长率
三、种群的“S”形增长
3. 比较“J”形增长和“S”形增长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模型条件
特点
K值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联系 理想条件:①事物、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疾病
有限条件:①食物、空间有限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达不到K值
有K值
三、种群的“S”形增长
联系生活
K值与K/2的应用
(1)K值:对于害虫,要增大环境阻力,达到降低其K值的目的;对于珍稀动植物,要减小环境阻力,达到增大其K值的目的。
(2)K/2值: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才可捕捞,并使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K/2。这样做既可获得较大捕获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如蝗虫):应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
大熊猫的保护
金丝猴的保护
蝗虫的防治
野鼠的防治
三、种群的“S”形增长
同一种群的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K值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1. 从环境容纳量(K值)角度思考: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讨论:
原因:大熊猫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这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思考:
三、种群的“S”形增长
2.有人说目前全世界人口数量已经达到地球的环境容纳量,必需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有人却认为科技进步能提高地球对人类的环境容纳量,例如,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能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养活更多人口。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此题有较大的开放性,可从不同角度回答,要言之有据。
例如,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等问题,说明地球上的人口可能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因此应当控制人口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讨论:
三、种群的“S”形增长
3.鼠害导致作物减产,蚊、蝇会传播疾病。从环境容纳量角度分析,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如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搞好环境卫生,等等。
讨论:
改善设施
释放天敌
三、种群的“S”形增长
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但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这些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如遭遇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或急剧下降,可能会衰退、消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观察
10
8
6
4
2
0
种群数量/相对值
1913 1917 1921 1925 1929 1933 1937 1941 1945 1949 1953 1957 1961 年份
某地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
天敌、传染病等;
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酿酒
酵母菌种群
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这些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面包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材料用具:酵母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
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血球计数板: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
计数室
计数室
计数室
1mm
1mm
大方格
中方格
小方格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5(中)格×16(小)格
16(中)格×25(小)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15
1617181920
212223242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观察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其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讨论实验思路:
1. 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数码显微镜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
①结合上一节学习的种群密度的取样和计数方法,思考两种规格的计数室如何抽样检测?
计数原则:计上不记下,计左不记右,计两者之间的夹角。据此图示数为9个。
1
2
3
4
5
6
7
8
9
取样:
计数:
25格×16格
16格×25格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②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请推导出将一个小方格范围内酵母菌数目,换算成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
计数室的容积:1mm×1mm×0.1mm=0.1mm3=1×10-4mL
25×16型中方格容积:0.1mm3÷25=4×10-3mm3
16×25型中方格容积:0.1mm3÷16=6.25×10-3mm3
25x16型:10mL酵母菌数=N×25×104×稀释倍数×10
16x25型:10mL酵母菌数=M×16×104×稀释倍数×10
设25x16中5个样方中平均酵母菌数为N,16x25中4个样方中平均酵母菌数为M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从试管吸出培养液计数之前,建议轻轻振荡,为什么?
酵母菌常出现“抱团”现象,因此取样前需要将培养液充分振荡、摇匀,最好用移液器来回吹吸若干次,以确保样品被混匀,减小误差。
④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数清,应采取什么措施?
若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当对菌液进行稀释。一般样品稀释后的适宜范围是5-10个菌体/每小格。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探讨如何设计;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不同时间内可以形成相互对照。
3. 要重复实验吗?为什么?
需要。保证计数的准确性。
4. 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
第n组
平均值
讨论实验思路: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制定计划:写出探究方案,确定小组同学间的分工。
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数值用曲线表示。探究结论是什么?
第1天
第3天
第6天
第7天
死亡
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时间
种群数量
结论: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J”形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将呈“S”形增长,并最终将全部死亡。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同学间进行交流。
进一步探究:总结、修正。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观察到右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个/mL。
a
b
c
d
e
5n×105
典例分析
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表征方法
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假设
用数学形式表达,建立数学模型
对模型进检验或修正
建立数学模型
步骤
类型
增长
波动
下降
包括
“J”形增长
“S”形增长
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