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刚学完命题及其关系,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判断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时,则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2)若,则.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与“”:
①在上面两个命题中,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也就是说,命题(1)中由“”可以得到“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即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而命题(2)中由“”不能得到“”,即.
②练习:教材P10 第1题
2. 教学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①若,则是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是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
上述命题(2)中“”是“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充分条件,
而“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则是“”的必要条件.
②例1: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充分条件?
(1)若,则; (2)若,则;
(3)若,则为减函数; (4)若为无理数,则为无理数.
分析:命题(1)(2)(3)是真命题,命题(4)是假命题.
所以,命题(1)(2)(3)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③练习1、p:“” 是q:“” 的 充分 条件.
④例2: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必要条件?
(1)若,则;
(2)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则;
(4)若,则.
分析:命题(1)(4)是真命题,命题(2)(3)是假命题.
所以,命题(1)(4)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
练习2、课本P10,第3题.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探究:在例2中,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也可让学生进行总结)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
思考:已知; ,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4、 作业布置:
教材P12页 第1、2题
三、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1.2.2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它的判断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证明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是的什么条件,是的什么条件?
(1),;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讲授新课:
1. 思考分析
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请判断: 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
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看q能否推出p.
易知:pq,故p是q的充分条件;
又q p,故p是q的必要条件.
此时,我们说,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
2.类比归纳
一般地,如果既有pq ,又有qp 就记作
p q.
此时,我们说,那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
概括地说,如果p q,那么p 与 q互为充要条件.
3. 教学典型例题:
例1: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的充要条件?
(1)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函数是偶函数;
(3),;
(4),.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探究: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些是的充要条件的命题来.
4、 巩固练习:
2.的充要条件是 .
例2:已知:的半径为,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 求证:是直线与相切的充要条件.
(教师引导教师板书教师点评)
探究:
5. 小结:(也可让学进行总结)
(1)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及证明.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联系与区别
注:(1)条件是相互的;
(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是q的充要条件; ④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学科知识联系
6. 作业:教材P12页 习题第3、4题
三、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