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将 相 和
五年级语文上册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所采取的措施,关系着国家兴亡。
历史背景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作者简介
廉
卿
划
璧
擅
御
qǐng
lìn
抵
rǔ
huà
cí
削
bì
强
蔺
shàn
xuē
辱
辞
qiǎng
yù
lián
dǐ
袍
páo
我会读
诺
荆
献
臣
召
拒
典
diǎn
zhào
chén
nuò
jīng
罪
chāo
宫
议
jù
怯
抄
gōng
zuì
qiè
yì
xiàn
缺
quē
我会写
加一加:刀+口=召
亻+两=俩
献
xiàn
不要少写一“横”
划
huá
huà
计划
划船
多音字
近义词
着急——焦急
理亏——理屈
商议——商讨
允诺——承诺
反义词
进攻——撤退
胆怯——勇敢
失信——守信
拒绝——答应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其珍贵的东西。
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完璧归赵:
比喻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词语解释
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个人物?
蔺相如
廉颇
秦王
赵王
第一部分(1-9):写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部分(10-14):写了“渑池相会”的故事。
第三部分(15-17):写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段落划分
起因
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
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完璧归赵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同学们试分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反映了蔺相如的机智。原因如下:
(1)此时和氏璧已在亲王的手里,上前强夺显得失礼,且亲王的侍卫也会阻拦。
(2)当场揭穿秦王,秦王更加不会归还和氏璧,反过来还会指责蔺相如小气。
(3)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特别喜欢和氏璧,肯定很想知道和氏璧的小毛病在哪,这样就可以要回和氏璧。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这两句话表明了蔺相如不畏强暴和机智勇敢。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 。
小结: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知识拓展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 )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
A.依仗 B. 背 C. 享有 D. 遭受
3.理直气壮( )
A.挺直;使笔直 B. 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 D. 简直
A
B
B
随堂练
召集
强逼
允诺
示弱
请罪
上卿
二、连一连
答应,同意。
表示比对方软弱。
通知人们聚集在一起。
向人认错赔罪。
强行逼迫。
中国古代的官职。
谢谢!下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