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1: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大学之道
《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学习目标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Cultural common sense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与《礼记》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与《礼记》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主要内容:
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
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作品介绍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
《大学》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1、博学
2、大人之学
文题解读
“小学”,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三纲八目
在课文选节的两段中找一找“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研习文本
第一段
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如何理解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自我修炼(侧重于内圣)
影响他人(侧重于外王)
终极目标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纲”之间的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己 立德 止于至善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人 爱人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段
1.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齐家”: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 知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诚意、正心、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目的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深入探究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体系: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仁政、王道
修己以敬(慎重)、安人、安百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②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
四、课外拓展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思辨探究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认同观点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随堂测试
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1、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在止于至善。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