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还有一个怪人,更甚柳宗元,他喜欢独自夜晚去湖上赏雪。
12.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安徽醉翁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论、跋、碑、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尚。
小品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走近作者
崇祯(chónɡ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ɡènɡ)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ɡ)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chī),更有痴似相公者。”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和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作者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作者是如何写西湖雪景的?
(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从三个角度写西湖雪景
未游西湖时( )
游西湖时(
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具体描写: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
游西湖时
(总写: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特写
渺小
【第一部分(1)】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说明了什么?
点明看雪的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崇祯”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寄托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背景,从听觉角度侧面写雪大,说明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写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了铺垫。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从听觉角度侧面写出当时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情况,说明雪下得时间久、天气寒冷表现出雪后西湖的寂寥凄清。
结构上: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了铺垫。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3.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总写西湖雪景——天地茫茫,阔大辽远。
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
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 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一体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云南中考)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由远及近,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白描手法
含义: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特点: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练朴素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且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角度①侧面描写,从听觉入手,写“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表现雪后西湖寂寥凄清。②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的景象,先总写后具体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间接表现雪之大。写湖上影子也是间接表现雪后西湖给人的孤寂冷清之感。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对湖上影子的描写,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dū nong)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拉”“强”二字妙处:
一个“拉”字,写出对方的热情;
一个“强”字,写出作者虽不胜酒力,但不愿辜负良辰美景和客人的盛情邀请,表达作者雪夜遇知己的喜悦之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焉得”写出了对方的惊讶。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作者的“痴”表现在: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与率性而为。②“痴景”,于雪夜出门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他对高洁人格 的追求。③“痴情”,从“崇祯五年”与金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他痴心于故国,眷念故国,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本文清新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写出了雪后西湖的洁净之美及亭上遇人之乐,同时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文章主旨
余住西湖(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
古义:我 今义:剩下
古义:还 今义:更加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