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在路过郑国的时候,孔子和弟子走失了,一个人颤颤魏魏地站在郑国的城门口,弟子们着急地去寻找老师,四处问路人,可见过一个相貌不凡之人 一个路人对上了号说哦倒不觉得样貌有多不凡,只是看他啊,他好像只狗哦。
弟子们找到孔子后把路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咯咯地笑了起来,说好一个丧家之犬啊,这可真是个贴切得很的评价。
故事导入
被人讥笑,孔子能一笑置之,除了乐观的心态,这位伟人的思想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今天一起进入《论语》十二章,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论语》及作者的相关文化常识,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准确背诵原文;
2.理解《论语》中关于好学、礼教、君子、《诗经》的章节,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3.说说《论语》十二章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开不开心?
吾又回来了
赶紧回忆一下
我的信息...
温故知新
孔子,名 ,字 , 时期, 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 、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 ”之首。
丘
仲尼
鲁国
春秋
儒家
孔圣人
至圣
万世师表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论语》是一部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孔子的一生
(1)30岁前,3岁丧父,少年丧母,15岁感位卑而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在其中。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复古主义者,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
儒家传统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中国古代儒家要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熟读文本,落实字词
合作探究精读研讨,加深理解
思考1: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 哪三个方面可以称为“好学”?
思考2:“礼、乐”代表制度文明,“仁”代表内心的道德规范,第二章表达了孔子认为“仁”与“礼、乐”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孔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思考3:对于“道”,孔子愿意“朝闻夕死”体现孔子是怎样的人?
思考4:君子与小人在道义和利益上分别如何取舍?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思考5:“恕”指什么 体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思考6:《诗》的作用有哪些?
思考1: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 哪三个方面可以称为“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在物质条件上:
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重视榜样作用,虚心请教
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在言行上:
榜样作用:
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
“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乐”的基础。
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
思考2:“礼、乐”代表制度文明,“仁”代表内心的道德规范,第二章表达了孔子认为“仁”与“礼、乐”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孔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思考3:对于“道”,孔子愿意“朝闻夕死”体现孔子是怎样的人?
为了追求“道”,孔子能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思考4:君子与小人在道义和利益上分别如何取舍?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更重视道义
小人更注重利益
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对比
思考5:“恕”指什么 体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体现了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思考6:《诗》的作用有哪些?
兴
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
自己的人生志向。
观
“观风俗之得失”。有助于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
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群
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即《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如《无衣》篇。
怨
怨,不满。“刺上政”,如《硕鼠》《伐檀》等。《采薇》,
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弃妇的不满……
君子 的人格特质
君子 原文语句 人格特质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安贫乐道
行胜于言
重义轻利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仁”的丰富内涵
“仁” 原文语句 丰富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者不忧
求仁在于人的主动性约束自我,合乎礼节
心有仁爱,推己及人
毕生追求,任重道远
笃定信念,从不动摇
品味说理艺术
1.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刻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
2.多用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差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3.运用整句(对偶、排比),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总 结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仁道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成语积累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文胜质则史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食无求饱
质胜文则野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君子和小人不同义利观的句子: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 ”自勉。
8、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卫灵公》中 , 一句为终身信条。
任重而道远
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一生去实践,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7.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不论二者中哪一个过了都不妥。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