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6 12: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元设计
备课人:XXX
【单元主题】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单元内容分析】
运动和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各类群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等行为有了许多具体了解,但是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还缺少深入的探讨,也未从总体上认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本章内容是在第一章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更高认知层次上深入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了解动物如何通过各种行为来适应环境,在生物圈中生存和繁衍。
关于《动物的运动》的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1)应重点以哺乳动物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肢体运动的体验,探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进而认识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原理;(2)应强调运动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3)应指出不同类群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其结构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并不具备骨和关节等结构,因此动物运动能力也有强弱之分。这三点依次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的整体性和生物界的多样性,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的好素材。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统称为动物的行为。从行为的直接意义或表现形式来看,动物的行为包括取食行为(含贮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求偶行为、交配行为、孵卵行为、育雏行为等)、迁徙行为、节律行为等。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或者说从行为与遗传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同种个体之间关系来看,有的动物是单独生活的,有的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后者往往有个体间互动的活动,称为社会行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第二节安排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内容,第三节安排社会行为的内容。这两节中都会涉及取食行为、繁殖行为或防御行为的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厘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行为分类,消除学生关于不同行为类型之间关系的困扰。
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理解二者产生的途径及适应意义。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只是大致的分类,二者都有遗传的基础,只是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2)要辩证地看待这两类行为的意义,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意义不同,既各有优势,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的发展趋势是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3)鼓励和引导学生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具体研究哪一种动物的哪一种行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做教材上"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选择其他动物做探究实验,也可要求学生在家里通过观察或实验来研究家养动物的行为,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社会行为》一节包括"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两部分内容,后者其实也是社会行为的具体实例,在动物行为学上也称为"通讯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通讯行为的本质就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通过通讯来实现。教材在正文中未使用"通讯行为"一词,一是为避免产生与"社会行为"并列的错觉,二是为本节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联系而形成统一整体打基础。本节的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际上就是探究蚂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活动名为"蚂蚁的通讯",是为了使标题更加简明、形象和具体。这个探究活动在部分学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可行性进一步提高,建议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对各类群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取食、防御和繁殖等行为有了许多具体了解,但是对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还缺少深入的探讨,也未从总体上认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
【单元目标】
****
【单元重难点】
****
以下为单一课时教学设计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说出不同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2.通过实验能说出关节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能说明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完成的。 4.通过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以及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6.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 重点 理解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和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 难点 动物的运动是与其功能相统一的,是动物行为的具体体现。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 资源 采用多媒体手段,配以视频、图片资料,使知识信息传递立体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 “动物”从名称上体现了人们对它最初的认识——能“动”,但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播放视频: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狐猴的运动。 提问:运动是通过身体的哪个系统实现的 思考并回答。 由动物名称中的“动”出发,用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每个小组布置以下思考讨论题。 (1)运动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结合关节积木,讲解关节的结构组成。 (3)人体有哪些骨和关节 它们在运动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结合鸡翅的解剖,回答第(4)和第(5)小问) (4)肌肉由哪两部分组成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肌肉有什么特性,它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 (6)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感受肌肉发生的变化。 (7)运动还与运动系统以外的哪些系统有关 (8)列表比较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 探究一、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和本质 (1)运动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引导学生回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运动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组成运动系统的器官。 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一块肌肉也是一个器官。因为它们都是由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等多种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回答:器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开始思考,逐步得出运动系统的结构组成。
讲解:骨和骨骼的区别。 人体骨骼是指206块骨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有不活动的连接,如颅骨之间的连接;有半活动的连接,如脊柱中脊椎骨之间的连接;有活动的连接,如四肢的关节。 提问:关节是不是器官 (2)结合关节积木,讲解关节的结构组成。 布置任务:观察“关节积木”。 提问:“关节积木”中球形的结构代表什么 凹进去的地方代表什么 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关节结构。 (3)人体有哪些骨和关节 它们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图片,认识相应的关节,并进行关节活动。 提问:人体的四肢有哪些主要的骨 请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说出来。 讲解: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骨,支持股骨的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膝关节在我们走路的时候是如何运动的。 播放视频:膝关节的运动。 (4)肌肉由哪两部分组成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肌肉有什么特性,它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 解剖鸡翅,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肌肉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在中央,呈肉红色,肌腱分布在两端,呈乳白色,使肌肉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6)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感受肌肉发生的变化。 讲解:肌肉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如果关节上只有一组肌肉的话,完成动作是困难的。 请学生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谈谈感受。 总结:运动来自肌肉的收缩,每个动作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7)运动还与运动系统以外的哪些系统有关 引导学生描述狐猴跳跃的产生过程。虽然运动主要是由运动系统完成的,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 讲解:神经系统起控制和协调作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为运动提供能量(可结合以前所学的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系统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规律。 观察“关节积木”,思考并认识关节的结构。 在教师板图的基础上,写出对应的结构。 认识关节名称,进行相应的关节活动。 回答并展示。 根据教师的安排,两个小组作为代表,解剖一个完整鸡翅,向其他学生展示。 学生观察、认识肌肉的结构特点。 展示这两个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 神经系统发出信号→肌肉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 运用实物模型,将抽象的结构形象化。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的关节,掌握关节的名称。 学生通过教材中哺乳动物的骨骼图片,说出主要的骨的名称。 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充分认识肌肉的特点和功能。 结合学生长跑、课间操等运动经验,使学生了解运动除了依靠运动系统外,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 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探究二、其他动物的运动 (8)列表比较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 动物运动方式运动器官特点运动能力蜗牛缓慢爬行肉质足较弱蚯蚓缓慢蠕动只有肌肉,没有骨骼较弱蝗虫跳跃、飞行有肌肉和外骨骼,三对足和两对翅强家鸽飞行胸肌发达,长骨中空强
在对比各种动物的运动特点后,引导学生发现动物运动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总结运动对生存的意义。 尝试列出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并回答问题。 回答:运动能使动物更好地趋利避害,有利于生存。 将教材相关内容用列表的形式总结,便于学生掌握。 思考运动对于生存的意义,也为后面动物行为的教学做铺垫。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下列有关人体骨骼肌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受刺激时能收缩 B.所受到的刺激多为神经传来的兴奋 C.收缩时需要能量 D.一块骨骼肌能独立地完成运动 2.下列关于骨骼肌对骨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骨骼肌既能牵拉骨,又能推开骨 B.骨骼肌不能牵拉骨,又不能推开骨 C.骨骼肌不能牵拉骨,只能推开骨 D.骨骼肌只能牵拉骨,不能推开骨 3.脊椎动物的四肢中可以使运动更加灵活的结构是 ( C ) A.肌肉 B.骨 C.关节 D.皮肤 4.当我们做屈肘动作时,相关肌肉的舒缩情况是 ( D ) A.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5.人体完成一个动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D )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①② 6.哺乳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不能很好地完成,还需要参与的是 ( B ) A.神经系统 B.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 C.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D.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7.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下面有四幅图,你觉得连接方式正确的是 ( A ) 8.图1为人体关节结构模式图,图2为人屈肘动作示意图: (1)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 骨 、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活动的骨连接又称关节,它在运动中起 支点 作用。 (2)如果运动过程中用力过猛或运动方式不当,可能会发生脱臼,脱臼是指图1中的 关节头 (填名称)从 3 (填序号)中滑脱出来。 (3)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牢固是因为有关节囊和韧带,灵活是因为5 关节腔 内有滑液能够润滑关节软骨。 (4)图2是屈肘动作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结构①是肱三头肌 B.结构②处于收缩状态 C.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D.屈肘只由肌肉和关节配合完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和兔的骨骼标本,能更具体、更清楚地了解骨骼的组成。由此也会顺其自然地引出关节的知识,再结合图示讲解,使学生对关节的理解更透彻。在分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时,利用动画演示屈肘、伸肘,让学生观看,再结合自身感受屈肘、伸肘动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6.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联系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动物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研究兴趣。 7.认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 重点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 难点 进行“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活动。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 资源 采用多媒体手段,配以视频、图片资料,使知识信息传递立体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鹦鹉救主”的新闻,提出问题: (1)鹦鹉是不是一出生就会模仿报警器的声音 (2)如果不是,你认为它是怎样学会的呢 (3)鹦鹉有没有生来就有的行为呢 (4)模仿报警器声音和吃食物,这两种行为有什么区别 (5)其他动物的行为也有类似的特点吗 阐明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正如同学们所说,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但是如果我们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提出问题: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什么是学习行为 阅读分析,思考后得出: (1)不是。 (2)经常听到或者曾经听到过等。 (3)吃食物、排便、喝水等。 (4)模仿报警器是后来慢慢学会的;吃食物是生来就会的。 (5)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 同学们对于所举出的例子会有一些歧义,认为动物的这些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 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展示一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图片,如教材资料分析中的“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以及“菜粉蝶”等内容,提出问题: (1)图片中动物的行为是如何获得的 (2)不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否有差别 为什么 (3)刚出生的袋鼠如果不具有这种先天性行为,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4)你是如何理解“小鸟喂鱼”中红雀的这种行为的 试着说说先天性行为有没有局限性。 思考后回答: (1)是生来就具有的行为。 (2)是。因为动物的遗传物质不同,先天性行为的表现也不一样。 (3)会死亡!这种先天性行为是它活下去必须具有的。 (4)这只美国红雀不能随着雏鸟的死亡而停止育雏行为,说明先天性行为是有局限性的。 培养学生观察图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理推理和想象。
2.学习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展示学习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并提问: (1)为什么大公鸡不能像鹦鹉那样学人说话 (2)野生的黑猩猩为什么不会吸烟 年幼的黑猩猩如何学会钓取白蚁 成年黑猩猩是如何取到香蕉的 这说明了什么 (3)你会轮滑吗 说说你是如何掌握轮滑技术的 (4)蚯蚓是否具备这种学习行为,这种行为对它的生存有影响吗 由此说明什么 (5)你家的小猫或是小狗听话吗 你是如何训练它们的呢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和提升: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达——遗传因素;食物刺激——环境因素;学会就有食物吃——生活经验;学会了某种本领——学习获得。 3.人类的学习行为 阅读资料:狼孩的故事。 提问: (1)狼孩的这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说明什么问题 (2)播放无臂少女的视频,然后提问:她的这些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比较两种行为的特点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获得途径生来就有的出生后学习获得的决定因素由遗传因素决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意义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思考后回答: (1)学习行为以遗传因素为基础。 (2)学习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 (3)学习行为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加强。 (4)动物的学习行为能使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5)描述自己训练动物的经历。 思考后回答: (1)认识到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关键时期的。 (2)她是靠不断学习和顽强的意志,来战胜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的。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联系学生的经历,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如何建立的。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两类行为的特点及区别。
探究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1.实验准备 这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观察动物通过尝试与错误形成一种新的行为的过程”。 (1)针对这个实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围绕提出的问题,你们又作出了怎样的假设呢 (3)在实验实施以前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①本活动的研究对象是小鼠,为什么从实验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就不给小鼠喂食物(但要喂水),喂食会对实验有什么影响吗 ②各组的小鼠在品种、年龄、体形上区别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为什么 ③你打算如何记录小鼠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呢 2.小组讨论并实施实验计划 由于课堂时间较短,也比较嘈杂,对实验有较大影响,可以让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或者让学生在课下或家中完成,将实验结果拍成视频在班级中播放。 3.结果呈现与交流 4.思考与讨论 (1)“尝试与错误”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 (2)你的实验数据与同学的数据是否相同 为什么 (3)如果把实验动物换成乌龟,你预期“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将会增加还是减少 为什么 (4)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1.实验前准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小鼠经过多少次“尝试与错误”才能成功走出迷宫 是不是尝试次数越多,走出迷宫越快呢 (2)小鼠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越多,最后小鼠走出迷宫所需的时间越短。 (3)小组讨论: ①不喂食可以使小鼠在实验前处于饥饿状态,实验时会表现出为获取出口处的食物而尝试走出迷宫的行为。水是小鼠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②差别越小越好,减少误差。 ③记录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或者记录小鼠每一次找到食物所用的时间。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计划。 (1)按照计划准备好迷宫、小鼠和食物。(2)从迷宫的入口处放入小鼠,同时在出口处放置食物。(3)记录小鼠找到出口的时间,或者记录小鼠尝试的次数。(4)实施计划。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达——遗传因素;用食物来刺激——环境因素;走出迷宫就有食物吃——生活经验;熟练走出迷宫——学习获得。 激发思维。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学习。 参与整个实验设计的讨论,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最终梳理出实验步骤。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顺利实施实验做好准备工作。 激发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D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B ) A.马戏团里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做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几种动物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D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4.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徒手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拿香蕉。试分析回答: (1)黑猩猩的这种行为属于 学习 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  不能 。 (3)幼猩猩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积累 生活经验 和 学习 而获得。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遗传物质 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 遗传因素 的基础上建立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故事导入,从而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便于同学们充分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给同学们列举了大量动物行为的例子,并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判断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 社会行为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5.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6.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 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法。
教学 资源 采用多媒体手段,配以视频、图片资料,使知识信息传递立体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提问: (1)这些动物的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发言。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走入生活。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播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和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问题: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 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 为什么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学生看录像并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地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看录像并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地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来,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 问题: (1)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2)听到同伴的叫声,其他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3)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最后归纳为: (1)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2)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3)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订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他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该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参与评价。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学生提出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 实施方案。 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该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学生谈感受。 学生发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到组内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效果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他组同学不足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使得热爱生命的情感油然而生。 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的是 ( A ) A.攻击行为上总是得胜者 B.最后享用食物者 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 D.负责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 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 A )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 ( B ) A.生理活动的需要 B.留下气味做“记号” 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 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 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 D ) ①蚂蚁 ②菜粉蝶 ③苍蝇 ④蜜蜂 ⑤黑猩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 ( C ) A.雄蚁 B.雌蚁 C.工蚁 D.兵蚁 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C )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D ) A.蜜蜂的舞蹈行为 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的墨汁 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 B ) A.舞蹈 B.气味 C.声音 D.表情 9.《喜羊羊和灰太狼》是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故事为主线。下面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关于羊和狼的一些问题。 (1)羊和狼都具有 胎生、哺乳 的特征,因此后代成活率较高。 (2)羊和狼都具有一些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 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 等级 。 (3)懒羊羊又懒又馋,常常被灰太狼抓住,每当被抓住时,就“大喊大叫”,它的声音起到了 传递信息 的作用,另外,动物的 动作 和 气味 也起到这样的作用。 (4)狼吃羊,破坏畜牧业,能否将草原上的狼群赶尽杀绝  否 ,原因是 破坏食物链 。
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