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6 12: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
小小少年,需要成长。阅读本单元,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更好地成长。
第四单元
青春年少
第四单元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本单元,要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单元,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15 故乡
作者:鲁迅
选自小说集《呐喊》
导入新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作者名片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等。
作者名片
学过的课文: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阿长与〈山海经〉》,八上《藤野先生》,八下《社戏》。
作者名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夺,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目睹了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十分悲伤,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短篇小说。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写作背景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环境、情节
1.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知识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huì)
(xiāo)
(jìsì)
(líng lì)
(è)
(bǐ)
(chī)
(chóu)
(wǎng)
(mó)
(zì suī)
读读写写
课本76页
瓦楞

五行
装弶
秕谷
鹁鸪
獾猪
(léng)
(chá) (xíng)
(jiàng)
(bǐ)
(bó gū)
(huān)
补充
伶仃
潮汛

颧骨
瑟索
寒噤
深黛
潺潺
(dīng)
(xùn) (bì)
(quán)
(sè)
(jìn)
(dài)
(chán)
读读写写
形似字
quán
huān
guàn



颧骨
獾猪
灌溉
读读写写
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素:向来。
如许:这么些。
苏生:苏醒,复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词语解释
课本注释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障壁:屏障,墙壁,这里指“隔膜”。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愉快。
黛:青黑色。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词语解释
课本注释
家景:家中的生活情况。
心绪:心情。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惊的样子。
嗤笑:讥笑。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想通。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词语解释
补充
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本文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来安排情节。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开端)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结局)
整体感知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



整体感知
3.小说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他们的变化?
闰土
杨二嫂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老年杨二嫂)
对比手法。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1.第一段中“冒着严寒”说明了什么?
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点明回故乡的时间是冬季,“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2.“我”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卖屋、搬家、别他而来
注意: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文本研读
3.“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我”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让“我”无法接受。
文本研读
15 故乡
第二课时
选自小说集《呐喊》
(一)走进故乡,感受“物非”
1.文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
(1)第2段: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文本研读
景象
天气:
阴晦
冷风:
呜呜的响
天:
苍黄
荒村:
萧瑟
作用?
文本研读
环境描写,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与后面回忆中美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抑郁深沉感情基调。
文本研读
(一)走进故乡,感受“物非”
1.文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
(2)第6段: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破败,影射出故乡经济的萧条和衰败,烘托“我”凄凉的心境。
文本研读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一)走进故乡,感受“物非”
2.哪一句话写出了我对家乡景物变化的感受?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先用一个感叹句,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既对眼前景象表示否定,又对自己的否定表示怀疑,反映了“我”的复杂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本研读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3.“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
文本研读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文本研读
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恰当。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文本研读
(二)走进故人,感受“人非”
1.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的?
任务一:小组合作,填写《故乡人情卡》。
任务二:探究描写方法,思考变化的原因。
“物非人非”的故乡嬗变
故乡人情卡
人物 角 度 二十年前 (少年闰土) 二十年后
(中年闰土)
闰土 外貌
语言 神情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归纳性格
探究原因 故乡人情卡
人物 角 度 二十年前 (青年杨二嫂) 二十年后
(老年杨二嫂)
杨二嫂 外貌
语言 神情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归纳性格
探究原因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文本研读
故乡人情卡(闰土)
人物 角 度 二十年前 (少年闰土) 二十年后
(中年闰土)
闰土 外貌
语言神情
动作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健康壮实天真可爱
——活泼健谈见多识广
——轻快灵活机智勇敢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饱经风霜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只是摇头 默默地吸烟
——苦不堪言迟钝
——麻木迟钝
故乡人情卡(闰土)
人物 角 度 二十年前 (少年闰土) 二十年后
(中年闰土)
闰土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
告诉我许多稀奇事
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热情友好,真挚的友谊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快乐纯真,无忧无虑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
——毕恭毕敬,有厚障壁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
——悲苦无依,寄希望于神灵
2.由此看出,中年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运用对比手法,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本研读
少年闰土:
外貌:健康壮实
语言神情:活泼多知
动作:机智勇敢
对“我”:热情友好
对生活:无忧无虑
小英雄
文本研读
中年闰土:
外貌:饱经风霜
语言神情:迟钝麻木
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毕恭毕敬
对生活:麻木迷信
木偶人
文本研读
少年闰土:小英雄
中年闰土:木偶人
对比
3.请从文中找出揭示闰土二十年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原因的语句。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这只是表层原因。
文本研读
追问:那么,造成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毒害,使农民纯真朴实的本性发生了巨变。
文本研读
4.第12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描绘了一幅神奇优美的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艳丽、明快,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趣。
这种富于梦幻色彩的景物描写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恋,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热爱。
品味语言
5.找出第18段中描写捕鸟的动词,体会其作用。
“扫”“支”“撒”“拉”“罩”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充分地说明了闰土捕鸟技术的娴熟。
品味语言
6.闰土见到“我”,脸上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欢喜”是因为又见到儿时的朋友感到高兴;“凄凉”是因为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彼此地位的悬殊而悲伤。
品味语言
7.分析下面句子: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为什么说“似乎”?
闰土的称呼表明他与“我”之间再也没有纯真的友谊了,两颗心再也无法融合了,让“我”心寒,并不是外界的寒冷,所以用了“似乎”。
品味语言
7.分析下面句子: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悲的厚障壁”比喻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原因是封建等级观念长期的侵蚀形成的。
品味语言
8.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啊!闰土哥,——你来了?……”
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又不知如何开口的兴奋。
品味语言
注意标点符号
8.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2)“老爷!……”
在生活的重压下,面对儿时的朋友如今的主人时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的辛酸与麻木心理。
品味语言
15 故乡
第三课时
选自小说集《呐喊》
9.这种巨变还表现在谁的身上?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文本研读
故乡人情卡(杨二嫂)
人物 角 度 二十年前 (青年杨二嫂) 二十年后
(老年杨二嫂)
杨二嫂 外貌
语言 神情
动作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擦着白粉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酸刻薄
终日坐着
安分守己
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
贪婪唯利是图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虚伪吹捧,尖酸嘲讽
搬弄是非
10.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文本研读
11.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说明?
杨二嫂的外貌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讽、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损害。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
文本研读
品味语言
12.判断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杨二嫂语言尖酸刻薄、贪婪、势利的小市民形象。
1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
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作者对闰土饱含着同情、惋惜还有无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作者对她怀有鄙视、不屑,还有一丝同情。
文本研读
1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两个人的情感态度是有差异的,一方面闰土和“我”有着童年友谊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闰土虽然有他狭隘的思想局限,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不像杨二嫂那么彻底的庸俗,完全一副市侩嘴脸。作者给予闰土更多的是同情,而对杨二嫂是厌恶与鄙视。
文本研读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比相差甚远,“我”与故乡的人们有了较大的隔膜。
文本研读
离故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膜。
比喻句。
文本研读
3.解释文中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
“……都如我的辛苦①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润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
①奔波劳碌;
②辛勤劳苦;
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文本研读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剥削压迫,自由、平等、充满幸福和希望的生活。
文本研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没有剥削压迫,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文本研读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是祈求神灵,希望在眼前,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文本研读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文本研读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两句话充满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们是否拥有奋斗和追求的精神。
文本研读
8.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文本研读
9.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什么作用?
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照应前文,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心中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文本研读
小说中描绘了“三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
文本研读
拓展延伸
1.杨二嫂的形象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的哪位女性塑造的?理由是什么?
衍太太。两者都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爱搬弄是非,是典型的庸俗、市侩的小市民形象。
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课后作业
1.练习册第15课(课后拓展不做)。
2.补充作业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