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R·九年级上册
《月夜忆舍弟》………………杜 甫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体裁:五言律诗
(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诗歌
shù
shè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诗歌解读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诗意: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诗歌解读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悲凉气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歌赏析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荒凉凄清的氛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样的景像?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诗歌赏析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歌赏析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使用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的手法。借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的真实体现。
诗歌赏析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歌赏析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歌赏析
1.这首诗前四句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了边地秋夜的哪些景物?
戍鼓、秋雁、秋露、秋月。
2.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诗歌赏析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②忧国忧民,渴望社会安定。
诗歌赏析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
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中考考场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体裁:七言律诗
(选自《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作者名片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
写作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任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亦抑郁而终。
写作背景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诗歌
zhé huàn
zhái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歌解读
过:拜访。
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栖迟:停留,居留。
汉文:汉文帝刘恒。
吊:凭吊。
诗意:
你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诗歌解读
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歌赏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景物描写:渲染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诗歌赏析
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作者对贾谊的景仰羡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了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诗歌赏析
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诗人把自己的遭遇同贾谊、屈原联系在一起,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诗歌赏析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诗歌赏析
尾联刻画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尾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歌赏析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理解主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体裁:七言律诗
(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作者名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写了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且信佛的皇帝都短命,触怒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写作背景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愤慨、悲伤。潮州距离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朗读诗歌
zhāo
zhàng
r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歌解读
蓝关:蓝田关,在陕西。
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朝:早晨。
九重天、圣明:指皇帝。
弊事:有害的事,指迎佛骨的事。
肯:岂肯、哪能。
汝:你,指韩湘。
诗意: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诗歌解读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诗人巧妙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诗歌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颔联亦叙亦议,坦陈心志。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歌赏析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以及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的品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试简要分析“欲为”“肯将”的作用。
诗歌赏析
颈联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写归路渺渺,“马不前”写前途茫茫。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歌赏析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赏析动词“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
尾联照应诗题,交代后事。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沉痛凄凉,溢于言表。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歌赏析
1.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念朝廷的心情。
2.写作特色: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对比鲜明,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小结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体裁:五言律诗
(选自《温庭筠全集校注》)
作者名片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其词多写闺怨,风格秾丽。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朗读诗歌
yún
hú
duó
zhǐ
fú
yì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诗歌解读
商山:在陕西商洛东南。
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槲叶:一种落叶乔木。
枳花: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杜陵:地名,在陕西西安。
凫:野鸭。
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诗意: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诗歌解读
首联写晨起早行,故乡渐远。
“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是全诗文眼。因离乡思乡念亲而悲,悲旅途不便,悲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诗歌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颔联写景。纯用名词,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构成典型环境,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荒山早行图。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寂寞,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歌赏析
颈联写刚上路的景色。
“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寓情于景。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诗歌赏析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颈联中“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诗歌赏析
尾联与“客行悲故乡”照应,抒发思乡之情。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歌赏析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野鸭、大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尾联表现了怎样的情境?有什么作用?
诗歌赏析
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借早行途中所见凄清之景,表思乡之情;
(2)对比反衬:以旅途辛劳反衬家乡温馨美好;
(3)虚实结合:现实经历的凄苦与梦境的美好。
写作特色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中考考场
2017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